教案序号: 课题:1.运动和位置 备课时间: 授课时间: 年班: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目标 1.物体有“静止”和“运动”两种状态。 2.可以用相对于另一个物体的方向和距离来描述运动物体在某一时刻的位置。 科学探究目标 1.判断物体是“静止”的正是“运动”的。 2.借助方向盘软尺等工具,测定和表述某个物体的位置科学态度目标 3.关注生活中物体的“运动”和“静止”状态 4.与同伴合作探究,并以事实为依据,开展交流研讨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初步感知使用工具可以更加精确、便利和快捷 教学重点: 知道如何判断物体是运动的正是静止的。 教学难点: 准确描述物体的位置。 师生活动 一、导入新课 展示运动的火车的图片,提问:这个图画里面哪些物体时运动的? 设计意图 提出问题,引发学生思考,师:如果老师说火车是运动的是对的,山和树是运动的也是对己有的认知对的。你们知道我为什么这么说吗? 开始动摇,激发我们站在地面观察物体时,怎样判断物体是运动的正是静止学生学习的兴趣。 的?怎样准确的判断物体的位置?带着这些疑问,我们一起学习 新的课题《运动和位置》,板书课题。 二、探究新课
(一)观察图片,判断物体的运动或静止。 1.提问:甲、乙同学是运动的正是静止的?我们把地面作为 了解参照物的参照物(以什么为参照物,那么参照物是假定不动或者静止的),知识 甲和乙同学都从一个地点跑到了一个新的地点,因此甲和乙都是 运动的。 我们把乙同学作为参照物,乙同学是静止的,刚开始甲乙同 学的位置是在一起的,跑了一段距离,甲同学比乙同学跑的快, 跑在了乙同学前面相对于乙同学,位置发生了变化,所以甲同学是运动的。 2.观察公共汽车站,判断物体的运动或静止相对于站台的人知道判断运动或静止的方法 来说,他们自己是静止的,车中的人是运动的,相对于车中的人 来说,它们自己是静止的,站台的人是运动的。 3.观察大草原的图片,判断物体的运动或静止相对于空中的老鹰来说,它是静止的,而白云是运动的。 相对于白云来说,它们是静止的,而老鹰是运动物体的运动是指 这一物体相对于另一物体来说它的位置发生了变化。位置没有发 生变化就是静止。 要想描述物体是运动的正是静止的,必须先确定个物体作为 标准,这个被选定的物体叫参照物。参照物是假定不动或静止的 物体观看图片,对图片中的问题进行回答参照物不同,判断物体 运动的结果不同(物体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二)两人静止不动时,用方向和距离来确定女同学的位置。 两人静止不动,用卷尺测量两人之间的距离为1米。描述女同学 的位置为:位于男同学的东北方向,1米处。 在生活中,我们利用方向和距离来确定两个物体之间的位置。 做一做,确定女同学的位置。 图中男同学静止不动,女同学多次改变位置,用方向和距离 和描述女同学的位置。即位于男同学的什么方向,距离多少。 (三)想把自己在校园中的位置告诉同学,该怎么说?
观察图片,应如何告诉同学你的位置? 1。确定图片中的方向:上北、下南、左西右东。(在生活中, 我们一般用东、南、西。北东南、东北、西南、西北八个方向来 描述方向 2。对位置进行描述 ①选择参照物:②确定物体与参照物的方向:③确定物体与 参照物的距离 参照物:学校正门;方向:西北方;距离:50米 描述方法:我在学校正门西北方向50米处 参照物:操场;方向:东南方;距离:50米 描述方法:我在操场东南方向50米处。 根据课件图片,用不同的参照物来描述你的位置。 (四)问题研讨 研讨一:怎样判断物体是运动的还是静止的?要想确定物体是运动的正是静止的,我们必须先选定参照物 如果这一物体相对于参照物,它的位置发生了变化,这一物体是运动的 如果这一物体相对于参照物,它的位置没有发生变化,则这一物体是静止的。 研讨二:怎样描述自己所处的位置? 1.首先选择参照物。 2.确定自己与参照物的方向。 3.确定自己与参照物的距高。 例:描述方法:我在学校正门西北方向50米处。 (五)知识拓展 学习准确描述物体位置的方法 对这节课学习的内容进行加固,正确判断物体是运动的还是静止的 拓宽自己的一辆汽车从车站出发,向东行驶,因发生故障停在高车站1500认知,激发学习米的地方,请用点在图中标出汽车的位置。 科学的兴趣。
参照物:车站:方向:车站东方:距高:1500米标出正确的汽车的位置。 因为地球的运动方式是自转和公转,所以相对于地面处于静止状态的物体,每天都会随着地球的转动而转动,只是我们感觉不到罢了。因此,没有绝对不动或静止的物体。 三、课堂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物体运动和静止的概念,知道判断物体是运动的正是静止的方法:能够通过参照物准确描述自己或者物体所处的位置。 四、布置作业。 完成同步练习题 回顾本节课内容,巩固学习知识。
教案序号: 课题:2.各种各样的运动 备课时间: 授课时间: 年班: 教学目标: 1.知道生活中常见物体是怎样运动的; 2.掌握常见的运动形式以及辨别方法; 3.经历观察各种运动的实验,培养细致、认真的观察记录能力,学会运用科学的方法观察实验现象; 4.经历实验探究,体会各种运动的复杂性与趣味性。 教学重点: 1.知道生活中常见物体是怎样运动的。 2.掌握常见的运动类型以及辨别方法。
教学难点: 掌握常见的运动类型以及辨别方法。 师生活动 一、情境导入,聚焦问题 1.教师提问:“同学们在生活中见过哪些能动的物体,它们是怎样运动的呢?” 2.学生汇报:“见过秋千、汽车、鸟、电梯……” 3.你们还知道它们是怎样运动的吗? 学生讨论回答。(教师板书课题) 二、通过导学,自主探索 1.观察前,明确观察要求 (1)教师出示课件,展示秋千、摆钟、汽车雨刮、跷跷板等常见物体运动视频。 (2)教师出示指尖陀螺等教学器材,仿照课本P5在物体上贴上圆点,再用多种方法让它们运动起来。 2.观察中,围绕学习单展开观察。 学生观察并做好记录。 3.实验后,汇报交流实验现象 学生汇报:课堂上做的物体运动实验有旋转运动、摇摆运动、直线运动三种。 指尖陀螺 钢尺 悠悠球 木马玩具 汽车玩具 三、深入研讨,提升认识 1.学生思考:如果换个位置贴圆点,观察到的运动形式和之前一样吗? 运动形式 设计意图 通过设置问题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经历观察各种运动的实验,培养细致、认真的观察记录能力,学会运用科学的方法观察实验现象。 经历实验探究,体会各种运
2.学生自主实验:将悠悠球上的圆点从外侧移至旋转中心,那么圆点的运动轨迹有变化吗?悠悠球的运动形式变化了吗? 3.汇报硏讨:圆点的运动轨迹为直线:悠悠球的运动形式为直线运动。 4.说一说你知道的其他物体的运动形式 四、拓展应用,深化认识 资料阅读:你坐过旋转木马吗?请画出木马上人的运动形式。 【板书设计】 各种各样的运动 指尖陀螺 钢尺 悠悠球 木马玩具 汽车玩具 【教学反思】 在本节课教学过程中,我充分利用了学生的生活经验,以生 活中常见物体的运动导入新课,较好地抓着了学生的兴趣点:同时准备了一些小道具,并仿照课本中贴圆点的方式观察物体的运动形式,基本完成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在教学中,我没有及时有效地引导学生的关注点,学生更多地关注了课件的玩具与实验小道具,而疏于观察实验现象与总结实验结论,导致学生在学习知识点时存在一定困难。对此,我在今后的教学中需要更加注意对学生的兴趣的把控,有效地将学生的关注点引导到对知识的学习中。 运动形式 转动 上下振动 转动、上下运动 前后摇摆 前后运动、转动 动的复杂性与趣味性。 掌握常见的运动形式以及辨别方法。
教案序号: 课题:3.直线运动和曲线运动 备课时间: 授课时间: 年班:
教学目标: 科学知识: 知道物体运动分为直线运动和曲线运动,掌握直线运动和曲线运动的特点; 科学探究: 通过实验的方法判断直线运动和曲线运动,用绘图的方式记录实验结果; 科学态度: 通过实验操作,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合作意识。 通过绘图式的实验记录方法,培养学生严谨踏实的学习习惯和良好的科学素养。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 直线运动和曲线运动在生产生活中有很多应根据运动路线不同,物体运动分为直线运动和曲线运动。 教学重点: 直线运动和曲线运动的运动路线特点。 教学难点: 掌握直线运动和曲线运动的特点。 师生活动 一、聚焦 1.情景导入——重庆复杂的道路 师引导学生思考:在立交桥上车辆的运动路线有什么不同? 2.观察描述物体运动路线 教师展示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并思考物体的运动路线是什么样的。 设计意图 为了激发学生探究的好奇心和学习的兴趣,引起学生注意立交桥的结构,让学生在轻松的气氛中进入【设计意图:给出的图片直观、形象,可以帮助学生理解物体的到本课的学习。 运动路线可以分为两种—一直线运动和曲线运动。】 二、探索 (一)探索活动一——撞击小球实验 通过实验、绘制运动路线
1.实验方法 (1)无轨道的小球撞击实验 (2)直线轨道的小球撞击实验 (3)曲线轨道的小球撞击实验 2.学习指南 (1)操作:认真操作实验、注意小组配合 (2)观察:仔细观察小球的运动路线 的方法,进一步理解直线运动和曲线运动的特点。 通过猜测、实验、绘制运动(3)记录:用图示的方式把小球的运动路线记录在学习手册路线的方法,加上。 3.生操作、师巡视指导 4.生汇报,师生共同总结 (二)探索活动二——小球推出桌面实验 1.生猜测小球运动路线 2.生实验、观察 3.在学习手册上画出小球运动路线 三、研讨 师生共同讨论并总结运动特点。 直线运动的特点是物体的运动路线是一条直线,曲线运动的特点是物体的运动路线是弯曲的线。 四、拓展 举例:地球公转、人造卫星的运动轨迹、自由落体 【设计意图:了解生活中和自然界有很多直线运动和曲线运动的例子体会到科学源于生活和自然界,科学知识应用到实际中能改变人类的生活。】 深学生对直线运动和曲线运动特点的理解,同时帮助学生认识到同一个物体会随着运动方式的不同而改变运动路线
教案序号: 课题:4.物体在斜面上运动 备课时间: 授课时间: 年班: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目标
不同的物体在斜面上的运动情况是不一样的。 科学探究目标 1.物体的形状和它在斜面上的运动情况一定的关系。 2.搭建斜面进行实验,观察、描述、比较物体在斜面上的运动情况。 科学态度目标 1.关注物体在斜面上的运动情况。 2.愿意跟同伴合作探究,能认真观察实验现象、并以事实为依据,开展交流研讨。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利用材料,搭建坡度不同、稳定牢固的斜面。 教学重点: 不同的物体在斜面上的运动情况是不一样的。 教学难点: 搭建斜面进行实验,观察、描述、比较物体在斜面上的运动情况。 师生活动 一、导入新课 出示动画《郑成功》视频片段。 滚木为什么会从山上滚下? 设计意图 激趣导入 温故知新勤思考,聚集焦点解新疑。 科学探索求真知,教师点拨解疑难。 科学探索求真二、探究新知 聚焦:我们周围有许多斜坡,物体在斜坡上会怎样运动? 探索一:制作斜面。 课件出示制作材料,制作方法。 课件出示结论:结论:过山车、老鹰的运动路线是一条(曲线);台球、电梯、掉落的苹果的运动路线是一条(直线)。 探索二:观察立方体木块在斜面上的运动情况。
探索三:观察小六棱柱和小球在斜面上的运动情况。 课件出示实验材料、实验步骤、实验结论。 科学词汇:滑动与滚动 滑动:一个物体在另一个物体上接触面不变地移动,如速滑。 滚动:一个物体在另一个物体上接触面不断改变地移动,如轮滑。 播放视频《滑动摩擦与滚动摩擦的比较》 探索四: 观察更多不同形状的物体在斜面上运动情况 知,教师点拨解疑难。 科学探索求真知,教师点拨解疑难。 课件出示实验材料、步骤及结论。 实验结论:物体在斜面上运动状态,有(滑动), 有(滚动)。 研讨1:不同形状的物体在斜面上分别是怎样运动的? 滑动 滚动 有滑动有滚动 研讨2:物体的形状与它在斜面上运动情况有关系吗? 不同形状的物体在斜面上的运动情况会有所不同, 有的物体在斜面上容易产生滑动运动状态,如立方体木块; 有的物体在斜面上容易产生滚动运动状态,如乒乓球; 有的物体在斜面上的运动,有滑动,有滚动,如六棱柱。 拓展延伸 将斜面一端逐渐变高,它们会怎样运动? 相互交流共分享,集体讨论达共识。 拓宽领域探新知,知识运用巧迁移。
利用所学知识 结论:随着斜面角度的增大,物体在斜面上运动的速度、运动的方式会有改变,角度越大,物体运动越容易产生滚动效果,而且速度越快。 解决问题。 建立知识体系。 三、课堂练习 完成同步练习题 四、课堂小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生活中的斜面有很多,比如山坡、滑梯、斜坡道路等。观察在斜面上运动的物体,主要有滑动和滚动两种运动情况。物体在斜面上运动情况与物体的形状有关,有时摩擦力会阻碍向下运动的物体,让物体在斜面上保持静止不动。 板书设计 4 物体在斜面上运动
教案序号: 课题:5.比较相同距离内运动的快慢 备课时间: 授课时间: 年班: 教学目标: 1.运动相同的距离,可以用比较运动时间的方法来比较运动快慢:用时短,运动快;用时长,运动慢。 2.应用“相同距离比时间”的方法判断物体运动的快慢。
3.利用秒表测量物体的运动时间。 4.感受比较物体运动快慢的乐趣。 5.愿意跟同伴合作探究,能认真观察实验现象,并以事实为依据,开展交流研讨。 6.感受用秒表计时来比较物体运动快慢的准确性。 教学重点: 运动相同的距离,可以用比较运动时间的方法来比较运动快慢:用时短,运动快;用时长,运动慢。 教学难点: 利用秒表测量物体的运动时间。 师生活动 一、导入新课 观看博尔特夺冠视频资料。 设计意图 激发兴趣,感受新知。 1. 相同距离内比较运动的快慢。 2. 相同时间内比较运动的快慢。 六种动物都奔跑二、探究新知 聚焦:各种物体运动的快慢不一样,怎样来比较物体运动的快慢? 我们回忆运动会和电视上百米赛跑的情景。我们发现,在相同的距离(100米)内,用时最少的人速度最快。 现在百米赛跑的世界记录是由牙买加著名短跑健将博尔特创造的,他于2009年8月17日在德国柏林创造的记录是9秒58。 观察下面的图片,有汽车、自行车、行人在大桥上行进,它们运动的快慢不一样,怎样比较它们的运动快慢呢? 探索:动物王国进行赛跑。请根据图表,将动物按照运动的快慢排列名次,并记录下来。(活动手册) 根据课文图表,将下列动物按照运动的快慢,将其编号和奔跑时间排列名次。 ①猎豹(5秒)②兔子(9秒)③羚羊(6秒)④斑马(8秒)⑤大象(12秒)⑥黑熊(10秒) 名称记录表 100米(相同距离),所需时间短
的运动的快;所需时间长的运动的慢。 六种动物在相同距离(都奔跑100米)内,猎豹用时最短,是第一名。大象用时最长,是最后一名。 按奔跑的速度从快到慢的顺序排名:猎豹→羚羊→斑马→兔子→黑熊→大象。 在两条一样长的轨道上,怎样比较不同小球运动的快慢? 实验材料:两条长度一样长的轨道,红、黄两个颜色的小球。 实验步骤:(1)准备两条一样长的轨道,一端垫起,形成斜坡。红球的轨道要高于黄球的轨道坡度。 (2)将两个小球在轨道较高的一端同时释放。 (3)观察两个小球运动的快慢。 (4)小组讨论如何比较两个小球运动的快慢,分析哪些因素可作为判断物体运动快慢的依据,最后确定实验结论。实验记录: 小球 用时 红球 1.68 黄球 到终点的,运动所1.88 需的时间短,运动实验分析:轨道长度一样,同时释放,先到达终点的说明运动的快。 的快;后到终点实验结论:在相同的距离内,红球用时短,所以红球运动得快。 的,运动所需的时在同一条轨道上,怎样比较不同小球运动的快慢?可以用秒表测量不间长,运动的慢。 同小球运动相同距离所花的时间,并记录下来。至少3次。 实验材料:直线轨道、黄色小球、红色小球、秒表、记录单。实验步骤:(1)分组进行实验,每组操作员、计时员、发令员和记录员各一名。 (2)操作员从轨道一端先将红色小球或黄色小球放入轨道,发令员发出口令,计时员记录小球到达终点所用的时间。 (3)再将另一个小球放人轨道,重复上述过程。 运动相同的距离,同时开始运动,先
(4)每个小球至少测量3次。 (5)记录员将实验数据记录在表格中,并整理实验器材。 (6)小组讨论如何比较两个小球运动的快慢,说出判断依据,最终得出结论。 注意事项:1.同一起点线;2.不能推小球;3.听指令计时。 实验记录: 小球 用时 运动的快慢 红球 3秒 慢 黄球 2秒 快 实验分析:在同一条轨道上运动,黄球用时2秒,红球用时3秒,用时少的说明运动得快。 实验结论:在相同距离内用时短的物体运动得快。 观看视频资料:怎样比较相同距离内运动的快慢? 研讨:怎样在相同距离内比较物体运动的快慢? 让所有的物体同时出发;比较它们到达终点所用的时间;让所有的物体从同一起点出发;用时越短说明运动得越快。如果测量3次得到了不同的数据,你认为应该怎样处理数据呢? 如果测量3次得到了不同的数据,你认为应该怎样处理数据呢? 测量过程中难免会出现误差,如果测量3次得到了不同的数据,可以继续多测量几次,取同一数据出现频率较高的,比如连续测量10次,出现的数据分别是2,2.5,2.5,3,2.5,2,3,2,2.5,2.5。这里2.5出现的次数较多,可以作为实验数据。 在实际测量中,我们通常采取计算平均数的形式来处理数据,比如测量3次的数据分别是3,2.5,2.5,取平均值为(3+2.5+2.5)÷3=2.7。 实验数据的选择有取众数(选出现频率最高的数)、取中位数(选按大小排位居中的数)、取平均数(所有数据相加后,除以个数)等三种方法。 拓展提高: 猎豹 猎豹躯干长1~1.5米,尾长0.6~0.8米,肩高0.7~0.9米,体重50~80公斤,雄猎豹的体型略微大于雌猎豹。背部的颜色是淡黄色,腹部的颜色
比较浅,通常是白色的。猎豹全身都有黑色的斑点。从嘴角到眼角有一道黑色的条纹,这个特征可以用来区别猎豹与豹,这两条黑纹有利于吸收阳光,从而使视野更加开阔。猎豹尾巴末端的三分之一部位有黑色的环纹;后颈部的毛比较长,好像很短的鬃毛一样。它的体型是纤细、腿长、头小、耳朵短,瞳孔是圆形。因为猎豹具有这种流线型的体型,所以跑起步来显得十分轻盈。加上猎豹的脊椎骨十分柔软,它无论是站立的时候,还是奔跑的时候,它的身体的轮廓都像是一座青铜作品。猎豹的牙很锋利,但是比较起其他的大型猫科动物,猎豹的牙比较小。 长跑最快的动物——叉角羚 叉角羚,中国大陆学术界称其为叉角羚,又名“美国羚羊”。叉角羚一个引人注意的特点是特别善于奔跑,是西半球跑得最快的动物,也是地球上奔跑速度仅次于猎豹的动物(耐久力远强于猎豹)。出生4天的羊羔就能比人跑得快。其最高速度可达95km/时,而且有着惊人的耐力。能以72公里的时速维持奔跑达11公里之久,远远超于现存任何北美食肉动物的奔跑速度。其他同等体形的食草动物的奔跑速度只及叉角羚的一半。叉角羚惊人的奔跑能力跟已经灭绝的史前分布在北美洲的同样善于奔跑的北美猎豹有关。在北美猎豹的捕食压力下叉角羚进化出了杰出的奔跑能力。 利用所学知识三、课堂练习 完成同步练习题 解决问题。 建立知识体系。 四、课堂小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人们通常用速度来描述物体运动的快慢;在同一条轨道上,比较不同小球运动的快慢。运动相同的距离,可以用比较运动时间的方法来比较运动快慢:用时短,运动快;用时长,运动慢。 五、板书设计 5 比较相同距离内运动的快慢
教案序号: 课题:6.比较相同时间内运动的快慢 备课时间: 授课时间: 年班: 教学目标: 1.运动相同的时间,可以用比较运动距离的方法来比较运动快慢:距离长,运动快;距离短,运动慢。 2.了解自行车、火车、飞机等常用交通工具的速度范围。 3.应用“相同时间比距离”的方法判断物体运动的快慢。 利用软尺测量距离、利用秒表测量时间。 4.感受比较物体运动快慢的乐趣。 愿意跟同伴合作探究,能认真观察实验现象、及时记录,并以事实为依据开展交 流研讨。 5.感受用秒表计时来比较物体运动 快慢的准确性。 教学重点: 运动相同的时间,可以用比较运动距离的方法来比较运动快慢:距离长,运动快;距离短,运动慢。 教学难点: 利用软尺测量距离、利用秒表测量时间。 师生活动 一、导入新课 观看猎豹追击羚羊视频资料。 设计意图 激发兴趣,感受新知。 聚焦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二、探究新知 聚焦:比较不同物体在相同时间内运动的快慢。 我们知道,在相同距离内,可以通过测量不同物体的运动时间来比较它们的快慢。如果不同物体的运动时间是相同的,这样比较它们的快慢? 可以分别测出两个物体运动的距离,运动的距离越远,说明物体运动的越快。比如上图中的羚羊和猎豹,在相同时间内,只有羚羊跑得足够远,才能避免被猎豹捕杀。 运动的距离不同:猎豹在追捕启动前,肯定和羚羊有一段距离。运动
的时间相同:羚羊很机敏,会随着猎豹追捕的启动而立刻逃跑,直至被捕到。 探索:按照运动的快慢,将下面6种交通工具排序。(活动手册) 6 种交通工具都运动 1 个小 我们发现:6种交通工具都运动1小时(相同时间),运动距离长,运动的快。 根据课文图表中交通工具运动的快慢,将其编号和通过的距离排列名次。 ①喷气式客机(900千米) ②汽车(120千米) ③快艇(100千米)④轮船(45千米) ⑤自行车(15千米) ⑥高速列车(300千米) 名次记录表: 时(相同时间),运动距 离长的运动得快,运动距离短的运动得慢。 不用秒表计时的情况下,可以用相同时间内(1小时内),喷气式客机通过的距离最远,是第一名。自行车通过的距离最近,是最后一名。按从快到慢的顺序排名:喷气式客机→高速列车→汽车→快艇→轮船→自行车。 两名同学听口令从不同地点同时沿直线出发,听到第2次口令时停止两名同学听指令走动。用软尺分别测量他们的运动距离,记录下来,比较他们运动的快慢。同时开始和同时(两名同学要同时出发,同时停止。这样才能保证实验的公平性。) 实验准备:两名同学、一名计时员兼测距员、软尺、秒表。 实验步骤:(1)两名同学听口令从不同地点同时沿直线出发。行走时要用一只脚的脚跟接另一只脚的脚尖,一步一步地往前走。 (2)听到第2次口令时停止行走。 停止来保证运动的时间相同,用软尺测量他们行走的距离,通过比较距离比较他们运
(3)小组讨论如何比较两名同学运动的快慢,分析哪些因素可作为判断物体运动快慢依据,最后得出实验结论。 实验记录: 动的快慢。 实验分析:同时出发,运动的时间相同,运动的距离远说明运动的快。同学甲的行走距离是2米,同学乙的行走距离是2.2米,所以同学乙运动的较快。 实验结论:从不同地点同时沿直线出发,相同时间内,行走距离越远,速度越快。播放视频资料。 两名同学都沿着直线行走,但出发时间和出发地点都不相同。这样能比较出他们运动的快慢吗?应该怎样比较? 实验准备:两名同学、两名计时员兼测距员、软尺、秒表。 实验步骤:(1)分组进行实验,每组一名同学、一名计时员兼测距员。各组分别在不同地点进行实验。 (2)各组同学按自己所在位置进行直线行走,计时员发令、计时10秒,最终分别记录同学10秒后行走的距离。同学依然采取脚跟接脚尖的方法来行走。 (3)测距员将实验数据记录在表格中。 (4)小组讨论如何比较两名同学运动的快慢,说出判断依据,最终得出结论。 实验记录: 实验分析:虽然两名同学从不同地点不同时间沿直线出发,但是他们运动的时间都是10秒。测量他们的行走距离我们可以发现:同学甲的行走距离是2.5米,同学乙的行走距离是3米。在相同时间内,行走距离越远说明运动得越快。 实验结论:从不同地点不同时间沿直线出发,相同时间内行走距离越
远,速度越快。播放视频资料。 研讨:怎样比较在相同时间内物体运动的快慢? 让所有的物体运动时间相同;比较它们到达终点时运动的距离;不一定要让所有的物体从同一起点出发;运动距离越远说明运动得越快。运动的物体在某一个方向上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距离,也泛指快慢的程度(速度)。物体运动的快慢(速度)与距离和时间两个变量有关。 拓展提高:做“追及跑”游戏。 两名同学一前一后站在同一条跑道上,听口令起跑和停止,其余同学测量并记录运动距离,比较它们运动的快慢。 根据我们这节课研究比较相同时间内运动快慢的方法,到操场上亲自试一试,看看谁跑得快。 将每个人的运动距离记录在表格中,按又快到慢的顺序进行排列。 物体运动相同时间时,比较运动的距离,距离长的运动快,距离短的运动慢。 知道利用物体运动的时间和距离,比较它们运 动的快慢,即速度游戏结果会有2种情况: 一是后面的同学追上了前面的同学,运动时间相同,追的同学通过的距离长,运动快;二是后面的同学追不上前面的同学,需要测量两名同学的运动距离来比较运动的快慢。 说说生活中常见物体的运动速度。 我们发现利用物体运动的时间和距离,能比较它们运动的快慢,即速度的大小。也就是说,在运动距离相同的情况下,运动的时间短,速度快;运动的时间长,速度慢。 在运动相同时间的情况下,运动的距离长,速度快;运动的距离短,速度慢。
机械运动的三个物理量。 机械运动中有三个重要的物理量:位移、时间、速度,它们之间的关系是v=s/t。 1.速度:速度是描述物体运动快慢程度和反映运动状态的物理量。速度是矢量,有大小和方法。 2.时间:度量两个时刻之间间隔长短的物理量叫做时间,时间表示物体运动过程的持续性和连续性,它是一个只有长短没有方向的物理量。 3.路程(位移):质点从空间的一个位置运动到另一个位置,运动轨迹的长短叫做路程。路程是标量,只有大小,没有方向。 的大小,然后引导学生 比较一些物体的运 动速度大小。 利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建立知识体系。 三、课堂练习 完成同步练习题 四、课堂小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人们通常用速度来描述物体运动的快慢;在同一条轨道上,比较不同小球运动的快慢。运动相同的距离,可以用比较运动时间的方法来比较运动快慢:用时短,运动快;用时长,运动慢。 五、板书设计
教案序号: 课题:7.我们的“过山车” 备课时间: 授课时间: 年班: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目标 工程设计的基本步骤包括明确问题、确定方案、设计制作、改进完善等。 科学探究目标 1.根据已有材料,针对“过山车”的设计要求,按照工程设计的基本步骤完成指定的任务。
2.对自己小组或他人设计的想法、模型等提出改进建议,在制作过程中及完成后进行相应的测试和调整。 科学态度目标 愿意跟同伴合作探究完成指定任务,并乐于反思和改进,体验设计产品的成就感。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1.体验科技创造中运用科学知识的重要性。 2.体验工程项目的建成需要考虑多方面因素,融合多方面的知识和技能。 教学重点: 根据已有材料,针对“过山车”的设计要求,按照工程设计的基本步骤完成指定的任务。 教学难点: 对自己小组或他人设计的想法、模型等提出改进建议,在制作过程中及完成后进行相应的测试和调整。 师生活动 一、导入新课 欣赏视频《过山车》,提出问题:说说这是什么游乐设施?课件展示:师简介过山车。 设计意图 激趣导入. 利用所学判断过山车的运动形式。 二、探究新知 聚焦:你见过或玩过游乐园中的过山车吗? 利用所学说说它们是哪种运动形式 ? 探索一:使用不同材料建造直线轨道和曲线轨道 学运动的快慢。 课件出示:
一、建造塑料积木轨道 制作材料:塑料积木、底板 制作过程: 1.选择恰当的积木连接出一条直线轨道。 2.选择恰当的积木连接出一条曲线轨道。 参与到教学活动中,通过探索一、探索二为探索三小实践打下基础。依据探索一、探索二完成探索三设计→制作→评价。 根据已有材料,针对“过山车”的设计要求,按照工程设计的基本步骤完成指定的 任务。 科学探索求真知,教师点拨解疑难。 二、建造泡沫保温管轨道 制作材料:铁架台、泡沫保温管、剪刀 制作过程: 1.将泡沫保温管用剪刀剪开。 2.用铁架台的试管夹将泡沫保温管连接起来,并调整高度。 3.根据需要设计直线轨道或曲线轨道。 探索二:明确设计要求并讨论怎样才能做到。 课件出示:
1.如果轨道距离太短将难以测量运动的时间。轨道也不宜过长,不然需要的材料过多,搭建起来用时也会较长。 提出问题:如何测量轨道的长度? 可用软尺或细绳来测量。 师:用硬质的直尺可以测量轨道的长度吗?为什么? 师小结:不可以。由于”过山车“存在曲线轨道,因此用硬质的直尺测量不准确。 课件分别出示“过山车的设计要求”2、3、4、5 设计要求2播放微视频《实验告诉你什么是惯性》帮助学生初步了解惯性,为后面的活动打下基础。 探索三:小实践 课件分别出示:1设计
2.制作 在制作“过山车”之前的设计图纸阶段是很必要的,也是非常重要的,有效率的一种方法。根据设计要求,符合科学规律才能设计成功作品。制作的过程不要随意更改之前的设计图。 3.评价 根据“过山车”的设计要求,完成对“过山车”的评价。 可参考以下评价标准进行评价: 1.长度是否达标。 2.是否同时具有直线轨道和曲线轨道。 3.轨道的坡度是否有变化。 4.“过山车”是否稳固。 利用所学知识三、课堂练习 完成同步练习题 四、课堂小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根据已有材料,针对“过山车”的设计要求,按照工程设计的基本步骤完成指定的任务。对自己小组或他人设计的想法、模型等提出改进建议,在制作过程中及完成后进行相应的测试解决问题。 和调整。 建立知识体系。 五、板书设计 7 我们的“过山车” 基本步骤:明确问题、确定方案、设计制作、改进完善等。 图文相结合: 1.有起点和终点 2.有直线轨道和曲线轨道 3.有坡度变化 4.用实线和虚线
教案序号: 课题:8.测试“过山车” 备课时间: 授课时间: 年班: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目标 1、描述“过山车”的运动状态。 2、物体的运动可以用位置、路线、快慢等来描述。 科学探究目标 利用自制的“过山车”正确描述物体的位置和物体的运动路线,能正确比较物体运动的快慢。 科学态度目标 愿意跟同伴合作探究,能认真操作、仔细观察、及时记录、乐于交流。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继续体验工程项目的建成需要考虑的多方面因素,融合多方面的知识和技能。 教学重点: 物体的运动可以用位置、路线、快慢等来描述。 教学难点: 利用自制的“过山车”正确描述物体的位置和物体的运动路线,能正确比较物体运动的快慢。 师生活动 一、导入新课 谜语:过山车,有坡爬。停了电,事故出。(猜三个数字) 谜底:过山车:8;有坡爬:4;停了电,事故出:9(出了事故自然要救)。 二、探究新知 聚焦:观察我们的“过山车” 1.展示一下我们的 “过山车”轨道设计。 2.利用小球代替“小车”,在轨道上测试一下。 设计意图 激趣导入. 展示并小组内测试“过山车”.
探索一:以起点为中心,描述小球的位置。 课件出示方法步骤: 1.将方向盘的中心点对准“过山车”的起点,将方向盘平铺在“过山车”的下面。 2.将小球摆放在轨道上的任意一点,利用方向盘说出当前位置的小球处于“过山车”起点的什么方向。 3.用细绳从起点出发,沿着轨道铺设至小球所在位置,再用软尺量出这段细绳的长度,这就是小球与起点之间的距离了。 探索一、二: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利用所学准确描述小球在“过山车”中的位置及行进路线。 探索三:完成实验、记录、分析实验,最终得出结论,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4.用方向和距离完整地描述“以起点为中心”时小球所在位置。 练一练:以起点为中心,描述小球的位置。
探索二:让小球从高处滚落,观察并描述其运动形式。 课件出示: 探索三:利用秒表、软尺、细绳,比较不同”过山车“上小球运动的快慢。 课件出示实验步骤、实验记录及结论 研讨探究. 1.怎样描述物体的位置? 描述物体位置时,首先要确定参照物。本次活动中,以过山车轨道的起点为参照物,假定起点的位置不变,那么小球运动一段距离后,就可以借助方向盘,取轨道的起点为中心,测量小球到起点的长度,同时描述小
球的方向。 2.怎样描述物体的运动路线? 在确定方向后,根据小球沿轨道运动的路线,描述直线或曲线行驶的距离,在弯道处描述出转向的方向,一段一段详细准确地描述小球的运动路线。 3.怎样比较物体的运动速度? 相同距离内,时间越短,物体的速度越快,反之越慢; 相同时间内,距离越长,物体的速度越快,反之越慢。 利用所学知 三、课堂练习 完成同步练习题 识解决问题。 建立知识体系。 四、课堂小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物体的运动可以用位置、路线、快慢等来描述。以观察、测量、比较“过山车”上小球的运动为主线开展探索活动——借助方位盘和软尺描述小球的位置、观察和描述小球的运动路线、利用秒表和软尺等比较小球运动的快慢。 五、板书设计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