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战国时期,秦献公改造基层居民组织,将全国人口编为五家为伍、十家为什的单位,这一举措被称为“户籍相伍”;秦孝公任用商鞅变法,“并诸小乡聚,集为大县,县一令,四十一县”。上述举措
A.确立起皇帝制度 B.摧毁了宗法关系 C.建立起官僚政治 D.加强了基层管理
25.唐代作坊和行会不断发展,已经出现了专门的佣作坊。按日计工资的称“日佣人”,按月计工资的称“月作人”,还有论件或包工的。据《太平广记?奚乐山》记载:“上都通化门长店,多为车工之所居也……募人集车,轮辕辐毂,皆有定价。”这反映了 A.政府对手工业管理失控 B.商人推动商业市镇崛起 C.重农抑商政策有所松动 D.私营手工业的迅速发展 26. 表1 人物 主 张 陆九龄 此心此理,我固有之;孩提知爱长知钦,古圣相传只此心;心明,则万事万物的道理自然贯通 朱熹 “理”产生于天地万物之先;伦理纲常永远存在,“不可磨灭”;致知格物只是一事 上表内容反映出二人的分歧在于
A.天理与人欲的关系 B.理的存在形式与求理方式 C.儒家伦理道德的地位 D.理是否为世界万物之本原 27.明代中后期,人们根据自身的喜好选择生活方式,旅游普及最普通的百姓。每逢佳节如春节、元宵节、端午节等,众人成群结队,就近选择风景美妙之处尽情游览,体会平日劳苦之外难得的闲暇之乐。这反映出,明代中后期 A.政府户籍管理宽松 B.民众个体意识觉醒 C.雇佣关系已经成熟 D.农耕经济趋于衰落 28.19世纪70年代以后,清政府逐渐改变“以不治治之”的传统边疆政策,根据近代西方国际法“实效管辖有论”原则实施改革,加强了对台湾领土的实效管辖。这说明清政府 A.治国策略发生根本转变 B.开始把台湾纳入管辖范围 C.半殖民地化进一步加深 D.边疆管理体制在逐步转型 29.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乡村工业异军突起,或为远方以至国际市场,或引进以人工为动力的机器,或出现资本主义性质的生产组织形式。这反映了当时中国 A.社会生产方式发生重大变化 B.商品经济完全取代自然经济 C.市镇经济获得了空前发展 D.政治改革有力推动经济发展 30.下表是某一年陕甘宁边区土布生产统计表,表中数据综合说明当时 公营 合作社营 私营 民间织户 合计 布厂(家) 23 37 50 织机(架) 185 179 150 20000 20514 年产布(匹) 22832 22000 12000 53334 110116 占总产量的比重(%) 20.7 20.0 10.9 48.4 100 A.社会主义改造趋于完成 B.新民主主义经济的发展 C.个体生产的效率仍较高 D.官僚资本挤压私人资本 31.在我国五十年代初期和中期,高中以俄语取代英语。1964年,国务院批准《外语教育七年纲要》,确定英语为第一外语。1978年英语被列入高考考试科目。这一变化主要基于 A.外语教师资源的变化 B.中国教育体制的变革 C.世界格局变化的影响 D.中国外交环境的变化 32.有学者认为,古代雅典的个人自由是以宽容为基础的,但宽容和制度性保障有着本质的差异,宽容是统治者的恩赐,即使专制君主偶尔也对个人自由表现出宽容,而制度则意味着是一种义务。这种说法 A.认为古代雅典民主政治的实质是专制 B.肯定了雅典政制对近代民主制的影响 C.揭示了雅典民主制的基础是人文精神 D.指出了雅典政制并非现代意义的民主 33.1516年,法兰西斯一世同罗马教皇利奥十世签订了《波伦亚条约》。根据这个条约,国王有权任命教会的高级教职,有权向圣职界征税。1539年,法兰西斯一世下令国家法令使用法语,不得使用教会惯用的拉丁文。上述举措 A.引发了基督教改革运动 B.导致封君封臣制度进一步强化 C.有利于民族国家的形成 D.基本解决了王权与教权之争 34. 表:英国女性对家庭经济贡献(%) 时期(年) 高工资农业区 矿业区 工厂区 1787~1815 10.5 20.1 32.1 1816~1820 19.9 26.3 25.1 1821~1840 9.2 25.3 36.5 1841~1845 7.4 13.4 39.7 1846~1865 13.9 0.0 47.1 由上表可知,1787~1865年,英国 A.女性的政治地位逐步提高 B.机器生产加剧了工人失业 C.轻纺工业成为重要经济部门 D.开始出现第二次工业革命 35.1934年,斯大林指出:“虽然货币经济是资产阶级的经济手段,但社会主义国家必须利用这种手段来发展贸易,因为苏联的工业和农业都已经发展良好,下一步的任务就是促进城乡商品流转,商品流转是连接工业产品和农业产品的必要环节。”斯大林的这一表述旨在 A.继续推行新经济政策 B.迅速实现国家工业化 C.建立合理的经济结构 D.使计划与市场相结合
4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5分)
材料一 民国时期全国高等学校统计
——表一摘编自张德祥、周润智《高等教育社会学》
材料二 20世纪50年代初,中央人民政府对全国高等学校进行了大规模的院系调整,直至1957年结束。调整的方式是:合并专业、院系,撤销学校,建立新的专业学院,保留一小部分以文理学科为主的综合性大学。调整的原则是:按照大学、专门学校和专科学校三类分别进行调整,各大行政区至少有l所培养科学研究人才和培养师资的大学。在院系调整的过程中,特别强调了新兴工科大学的发展,并将沿海地区一些高等学校迁至内地。这次调整使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学校的结构布局有了较大改变和发展。
——摘编自金一鸣主编《中国教育类别与结构的研究》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说明民国时期中国高等学校的特征及其出现原因。(15分)
(2)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20世纪50年代中央人民政府调整高等学校结构布局的原因及其意义。(10分)
4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 新文化运动对中国固有文化的勇敢挑战和它自身的蓬勃发展,引发了一场关于中西文化问题的争论。从1916年起,《东方杂志》主编杜亚泉连续发表文章抨击新文化运动。他说:“西洋文明与吾国固有之文明,乃性质之异,而非程度之差。”他指责新文化的传入,破坏了以儒家思想为举国上下衡量是非的统一标准,造成“人心迷乱”“精神破产”,主张以儒家思想来加以“统整”,使西洋学说“融合于吾固有文明之中”。
陈独秀对杜亚泉的观点进行了批驳,他指出:文艺复兴以后的欧洲文明,显然已经胜过中国文明,不输入欧洲文化,固有的文明能保民族竞存于20世纪吗?他还主张:“若是决计革新,一切都应该采取西洋的新法子,不必拿什么国粹的鬼话来捣乱。”
——摘编自李侃等《中国近代史》(第四版)
选择其中的一种观点并加以评论。(任选一种观点即可,要求史论结合,言之有理,持之有据。)
46. 【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5分)
材料 华盛顿会议期间,英国著名哲学家伯特兰·罗素评价美国的对华政策时说:“美国对中国的野心体现在经济方面,对于美国这种经济发达的国家来讲,划定势力范围的政策显然比不上门户开放政策有优势。因此,我们不应该认为,美国的对华政策是一种自由开明政策。实际上,有证据表明,只要触犯美国利益,或与美国人抱持的偏见有出入,开明自由原则也好,人道主义精神也罢,都会失去分量……我在这里举个例子:(1921年)11日,中国政府欠美国某大银行550万美元借款到期,但无力偿还。美国国务院威胁北京政府说,久借不还会对中华民国的财务政治评级产生极其严重的影响。与此同时,新国际银行团中的美国银行家提出要向中国政府预付一笔款子,供其偿还上述贷款和其他拖欠债务。这一提议得到美国国务院的大力支持。也就是说,美国金融家和政客同时扮演两个角色,既扮英雄,又装恶棍,他们先是联手制造了一出危险的局面,又在危急时刻挺身而出挽救中国,这样一来,就为中国最终成为美国金融受保护国铺平了道路。”
——据(英)伯特兰·罗素《中国问题》整理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一战后美国对华政策的特点,并说明其政策推行的背景。(9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价一战后美国的对华政策。(6分)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