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方园林差异
中西园林由于历史背景和文化传统的不同而风格迥异、各具特色。中国园林有北方皇家园林和江南私家园林之分,而西方则因历史发展不同阶段而有古代、中世纪、文艺复兴园林等不同风格。中、西方园林在不同的哲学、美学思想支配下,不管是形式还是风格差别十分鲜明。
历史渊源:中国的园林,在发源之初就是将一定的天然地域加以范围,放养动物,以供帝王贵族狩猎游乐之用,这就是作为中国古代园林始祖的囿—朴素的天然景象和野生的动植物,无需再尽人为之能事。可见,中国园林一开始就洋溢着纯粹供自己观赏娱乐的草莽自然气息。西方园林之所以作规则式布置,追根穷源其最初大都出于农事耕作的需要。如法国的花园就起源于果园菜地—一块长方形的平地,被灌溉水渠划成方格,果树、蔬菜、花卉等整整齐齐种在这些格子形的畦里,在此基础上,种上灌木或绿篱,形成朴素简单的花园,即是法国古典主义园林的胚胎。
美学思想:人工美与自然美。西方园林所体现的是人工美,布局多采用规则形式以与建筑协调,以恢宏的气势,开阔的的视线,严谨均衡的构图,丰富的花坛、雕像、喷泉等装饰,体现一种庄重典雅、雍容华贵的气势,并呈现出一种几何图案美。中国园林则属于山水风景式园林范畴,是以非规则式园林为基本特征,园林建筑与山水环境有机融合,涵蕴讲情画意的写意山水园林。以“虽有人作,宛自天开”的艺术原则吸引着大家的眼球,既不求轴线对称,已没有什么规则可循,只如同一幅水墨画,山环水抱,曲折蜿蜒。
1 / 12
庭廊:中国园林中,亭和廊都是中国园林建筑艺术中有独特风格和气韵的小品,它们既有一定的实用价值,又作为点缀,廊是中国古代建筑中有顶的通道,包括回廊和游廊,基本功能为遮阳、防雨和供人小憩。廊是形成中国古代建筑外形特点的重要组成部分。殿堂檐下的廊,作为室内外的过渡空间,是构成建筑物造型上虚实变化和韵律感的重要手段。围合庭院的回廊,对庭院空间的格局、体量的美化起重要作用,并能造成庄重、活泼、开敞、深沉、闭塞、连通等不同效果。园林中的游廊则主要起着划分景区、造成多种多样的空间变化、增加景深、引导最佳观赏路线等作用。而西方的廊则更注重于比例尺寸、数理关系等。
宗教因素:在中国佛教对园林的影响最大,特别是通过文学、音乐、绘画、建筑等广泛渗入到园林的各个方面,从而出现了大量的寺庙园林。例如,世界上现存最大的佛教艺术宝库—敦煌石窟,其它还有榆林石窟、云岗石窟、龙门石窟等,都是中国古代文化的珍贵遗产,是
2 / 12
目前我国风景园林中的重要人文景观。宗教特别是基督教在欧洲的社会生活中更为重要和普遍,对园林的影响也很大。中世纪的欧洲由于只有教会和僧侣掌握着经济命脉和知识宝库,孕育着文化,寺院十分发达,园林便在寺院里得到发展,形成了总体布置好似一个规整小城镇的寺院式园林。另外,伊斯兰教对园林也有明显的影响,例如波斯庭园把平面布置成方形的“田”字,用纵横轴线分作四区,十字林荫路交叉处设中心水池,以象征天堂。
哲学基础:中国的自然式花园大都认为最早可溯源至老庄哲学。老子与庄子均为我国春秋战国时期的哲学家,那时奴隶制衰落、封建制兴起,战乱频繁,政治社会动荡不安。在那个年代里,那些自信心崩溃、理想幻灭的士大夫阶层一意在心中求得平衡,逃避现实,远离社会,追求一种文人所特有的恬静淡雅、朴质无华的情趣,寄情于山水,甚至藏身于山林,在大自然中寻求共鸣。这种崇尚自然的社会风尚推动了山水诗画的兴起,促进了我国山水园林的诞生。和中国相反,西方园林则是滋生在西方文化的肥田沃土之中,深受西方哲学基础、美学思想和政治的影响。从西方哲学的发展历史看,以培根为代表的唯物主义经验论和笛卡儿为代表的唯理论在16一17世纪产生了最
3 / 12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