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范文网 - 专业文章范例文档资料分享平台

七年级下册语文第四单元16、17课知识点总结

来源:用户分享 时间:2025/5/20 1:16:48 本文由loading 分享 下载这篇文档手机版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需要完整文档或者需要复制内容,请下载word后使用。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微信号:xxxxxxx或QQ:xxxxxx 处理(尽可能给您提供完整文档),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

《社戏》知识点梳理

1. 作者为什么要写六一公公?

答:六一公公是淳朴乡民的形象。他的热情好客、对我的夸赞都表现出劳动人民的淳朴和善良,这也是我难忘留恋的原因之一。 2. 本文题目为“社戏”,但作者却大量地写了社戏以外的内容,这样安排合适吗?为什么? 答:作者以看戏为线索,对平桥村的人和景进行了详尽的描写,正因为这里的人物和环境才引起作者对天真烂漫、自由有趣的童年美好的回忆,体现了本文叙事详略得当、紧扣中心取材的特点

3、作者为什么说平桥村“在我是乐土”?

答: 民风淳朴的乡村,对一个在封建家庭中生长、受各种规矩束缚的孩子来说,确实是快乐自由的天堂。作者作为客人,“在这里”“得到优待”,钓到虾“照例是归我吃”,小伙伴们对“我”无微不至地体贴照顾,“看社戏”一节这种友爱和照顾表现得淋漓尽致;在这里“我”可以免念那些陈腐无用的经书,而且也没有那么多规矩可蹈,即使“打了太公”,全村“也决没有一个会想出?犯上?这两个字来”。 4、六一公公是一个怎样的形象?

答: 六一公公是淳朴乡民的形象。六一公公对于孩子们偷他的豆,只是责备“不肯好好的摘,踏坏了不少”,听说摘豆是为了请客,马上说“这是应该的”,他并不是吝啬的人;后来他又亲自送豆,表现了他热情好客的性格。“我”夸了他一句,“竟非常感激起来”,体现了他的老实厚道的农民本色。至于他夸“我”“读过书”“将来一定要中状元”之类的话,只不过像今日夸某个孩子聪明,将来一定能考上好的大学一样。也有观点认为六一公公虽是个好人,但是有农民的局限。他夸“我”的话,表明他意识深处受封建礼教的影响,这在当时也是难免的。 六一公公是个宽厚善良淳朴好客,热情的人。

5、为什么在“我”的感觉里,那夜看到的戏是平生最好的戏,那夜吃到的豆是平生最好的豆?

答:从全文看,“我”为什么十分怀念那夜看到的戏和那夜吃到的豆,关键不仅在于看戏和吃豆本身,更在于“我”和平桥村的孩子一起参加了看戏和吃豆的全过程,“我”怀念的不仅仅是好戏和好豆,更多的是平桥村那种朴实真挚、和谐亲密的人际关系。 6、《社戏》中心思想 《社戏》通过“我”和少年伙伴们夏夜行船、船头看戏、月下归航等情节的描写,展示了“我”的一段天真烂漫、童趣盎然的江南水乡文化生活经历,刻画了一群农家少年的形象,表现了劳动人民淳朴、善良、友爱、无私的美好品德。

7、从时间角度来看,全文是这样安排的:看戏前——看戏——看戏后。 从事情角度来看:随母归省——钓虾放牛——戏前波折——夏夜行船——船上看戏——归航偷豆——六一送豆

8、从小说《社戏》中,你能看出作者对故乡有怎样的情感吗?

开放题,言之有理即可。如,鲁迅对故乡,有一种割舍不断的复杂情感。鲁迅对既往的少年时代念念不忘,对现实的都市生活耿耿于怀。他留恋儿时看社戏的欣喜和诗意,字里行间流露了对家乡的赞美和挚爱之情,更渗透着一个都市人绵绵不尽的乡愁。

9、这夜的戏好看吗?从文中哪些地方可以体现?作者喜欢看社戏的真正原因是什么? 戏不好看。 ①想看铁头老生翻跟头,但那老生却没翻。 ②想要看“蛇精”和跳布老虎,等了许久不见出来。 ③最怕看“老旦”,然而“老旦终于出了台”,并不停地唱着。 ④孩子们喃喃地骂,不断地吁气,打起呵欠。这些神态描写也表现了戏不好看。 真实原因:①对少年儿童来说,对于未知事物和新鲜事物的追求和探索,远比得到它更有吸引力。 ②小伙伴们更在乎的是在看戏途中彼此可以是无拘无束,自由自在地玩耍。小伙伴们真正感兴趣

的不仅是看社戏,更醉心的是看戏前后的那种气氛、感觉。

10、你怎样看待文中“偷豆”这一 情节安排? 文中孩子们偷豆带有游戏性质,不能视为不良行为。它重在表现孩子们无忧无虑的童心童趣及良好的品德,同时展示农村自由天地中充满诗情画意的儿童生活。 11、本篇题为“社戏”,重在叙写去看戏,写这些在平桥村的一般乐事起着什么样的作用? 写这些小住平桥村的一般乐事,既多方面地表现出那段生活的乐趣,使作品内容丰富,具有生活实感,这样,就为写最大乐事去看戏作了铺垫,吸引读者去领略那去看戏的叙写 12、六一公公是一个怎样的形象? 答:六一公公是淳,厚道的农民形象。 13、双喜是一个具有怎样性格的人?

答:双喜是一个聪明的,能干的,负责的,有领导才能,体贴的人。 14、阿发是一个具有怎样性格的人? 答:阿发是一个大方,淳朴的人。 练习说明 一、课文结尾说:“真的,一直到现在,我实在再没有吃到那夜似的好豆,——也不再看到那夜似的好戏了。”对这个结尾应该怎样理解?你在生活中有这样的体会吗? 答: 其实那夜的戏,看得叫人“打呵欠”“破口喃喃的骂”,那夜的豆,第二天吃起来也实在平常。所谓“那夜似的好豆”“那夜似的好戏”,代表了作者对天真烂漫自由有趣的童年美好的回忆,充满一种浪漫的理想色彩,表现对人生理想境界的渴望和追求。

二、夏夜行船、月夜归航在写景叙事上都非常精彩。夏夜行船通过哪些所见所闻所感来烘托“我”的急迫心情的?月夜归航中“我”的心情与去看戏时有什么不同?

答: 所见:月色便朦胧在这水气里。淡黑的起伏的连山,仿佛是踊跃的铁的兽脊似的,都远远地向船尾跑去了。??渐望见依稀的赵庄,??还有几点火,?? 所闻:而且似乎听到歌吹了,??那声音大概是横笛,宛转,悠扬?? 月下归航写了众小伙伴去“偷”罗汉豆的趣事。去时“我”的心情很急迫,总“以为船慢”,而此时“我”和小伙伴们偷豆吃豆,心情无比欢畅。

三、揣摩下列词语,回答括号中的问题。

1.我的很重的心忽而轻松了,身体也似乎舒展到说不出的大。 (“轻松”和“舒展”表现了“我”什么样的心情?)

“轻松”和“舒展”与前文因看不成戏而沮丧形成鲜明对比,表现“我”欢喜轻快的心情。 2.淡黑的起伏的连山,仿佛是踊跃的铁的兽脊似的,都远远地向船尾跑去了。 (山为什么说“踊跃”?)

作者以静写动,化静为动,生动形象的写出了船的速度快以及我急于看戏的迫切心情。 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将起伏的连山比作踊跃的铁的兽脊,生动形象的写出了船的速度快以及我急于看戏的迫切心情。

3.回望戏台在灯火光中,却又如初来未到时候一般,又漂渺得像一座仙山楼阁,满被红霞罩着了。 (“回望”表现了“我”怎样的心情?“罩”表现了怎样的情形?) “回望”两字,表现“我”依依的心情。“罩”通过视觉表现戏台如梦如幻的情景,与来时呼应。 4.不料六一公公竟非常感激起来,将大拇指一翘,得意的说道?? (被人偷了豆,六一公公为什么还要“感激”?)

因为城里读过书的“我”对他的豆子的夸奖。表现了六一公公淳朴厚道的性格。 社戏·综合能力测试 我的很重的心忽而轻松了,身体也似乎舒展到说不出的大。??过了那林,船便弯进了叉港,于是赵庄便真在眼前了。

2.解释。

①弥散:扩散、布满。 ②宛转:同“婉转”,抑扬动听

3.用简要的语言概括上文大意。 去赵庄看社戏时“我”的所闻所见所感。 4.文中有哪几句写航船速度之快?

飞一般径向赵庄前进了。淡黑的起伏的连山,仿佛是踊跃的铁的兽脊似的,都远远地向船尾跑去了。 5.“但我却还以为船慢”一句在表达上的作用是表现了“我”想看到戏的急切心情。 6.这几段文字重点描绘了一幅美妙的画面,请给这幅画起个名称《月夜航船》。

7.第一段画横线的句子“夹着潺潺的船头激水的声音”应怎样改才更符合现代汉语的语言习惯? 船头夹着潺潺的激水的声音。 8、月色便朦胧在这水气里。“朦胧”的意思是 模糊不清 。 仿佛是踊跃的铁的兽脊似的。“踊跃”的意思是 跳跃 9.文中描写开船的动作的词语有 点 磕 退 上前 出 ,从中看出江南水乡的少年们 动作熟练 、 干净利索的特点。

10.文中画线句运用了 比喻 和 拟人 的修辞方法。

11.文中的景物描写具有特色。作者调动了各种感觉器官进行多方面描写。各找出一句写在下面。

视觉:月色便朦胧在这水气里

嗅觉:两岸的豆麦和河底的水草所发散出来的清香 触觉:夹杂在水气中扑面的吹来 听觉:而且似乎听到歌吹了 12.本段主要写月夜行船,突出了“我”急于看戏的迫切心情。从文中的哪些方面可以看出? 开船动作利索,行船动作快从所见所思所感所闻中体现。 安塞腰鼓知识点

1.理解品味下列句子的含义。

(1)它使你惊异于那农民衣着包裹着的躯体,那消化着红豆角角老南瓜的躯体,居然可以释放出那么奇伟磅礴的能量!(过着贫困生活的农民,为什么会有那么强大的力量?) 他们有着自然、健康的生命,是原始的、未经人工雕饰的、没有半点污染的、不掺杂任何杂质的完完全全的生命。这是他们力量的源泉。 (2)为什么“多水的江南”打不得这样的腰鼓? 江南流水更多地表现柔媚的风格,而安塞腰鼓需要承载这样原始、粗犷的生命力量的“厚土”。 (3)容不得束缚,容不得羁绊,容不得闭塞。是挣脱了、冲破了、撞开了的那么一股劲! (“那么一股劲”要“挣脱”“冲破”“撞开”什么?是什么“束缚”“羁绊”“闭塞”了“那么一股劲”?)

“那么一股劲”要打破人们身上层层坚硬的外壳,让生命宣泄在天地间,让人“遗落了一切冗杂”,“痛快了山河、蓬勃了想像力”,使人明白人之所以为人,生命之所以为生命。 (4)耳畔是一声渺远的鸡啼。 (为什么听到这样的“鸡啼”?)

当鼓声停止后,人们仍沉浸在激情中,好像炽热后的沉寂,这时以“鸡啼”反衬寂静(也可认为这是实写)。

阅读文章11-17自然段,回答下列问题:

1、 文中画线部分(骤雨一样??)是个排比句,请说说它的作用:

用排比句能生动地写出了打腰鼓时的光彩、力量声响、阵势、风姿,读来节奏分明,铿锵有力,使人从语势上也感到了安塞腰鼓的壮阔,豪放,火烈 2、 阳光本来就是静态的,为什么说它“变得飞溅”了?

七年级下册语文第四单元16、17课知识点总结.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复制、编辑、收藏和打印
本文链接:https://www.diyifanwen.net/c8tqri1uaug4x67j2puqu_1.html(转载请注明文章来源)
热门推荐
Copyright © 2012-2023 第一范文网 版权所有 免责声明 | 联系我们
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客服QQ:xxxxxx 邮箱:xxxxxx@qq.com
渝ICP备2023013149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