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题申报范例精选
【导语】课题要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充分体现中央有关精神和要求,具有鲜明的问题导向和创新价值。应用对策类选题要有现实性、针对性和前瞻性;基础理论类选题要立足学术前沿,具有原创性和开拓性;跨学科类选题要体现学科交叉渗透的属性和特点。选题文字表述科学、严谨、规范。以下是课题优秀成果,是各类教师进行课题申报、开展课题研究、撰写研究报告的参考模板和范例。
微课程的开发、管理与应用模式研究
课题名称:微课程的开发、管理与应用模式研究 关键词:微课程 开发 管理 应用模式 申报级别:全国教育信息技术研究课题 课题类别:重点课题 学科分类:其他 研究类型:其他 预期研究成果: 立项号:143222327
课题设计论证
一、本课题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选题意义和研究价值 1. 本课题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
“微课程”是近年来新兴的信息化教学方式之一。“微课程”(microlecture)这个术语并不是指为微型教学而开发的微内容,而是运用建构主义方法、以在线学习或移动学习为目的的视频教学内容。微课程虽然只有短短几分钟的长度,却能以完整具体的结构呈现某一知识的来龙去脉。
在国外,早在2004年,美籍孟加拉裔人萨尔曼?可汗开始在网络上放自己的教学视频短片,因受到广泛好评,于2006年发展成为“可汗学院”。 在美国某些学校已经采用“回家不做功课,看可汗学院影片代替上课,上学时则是做练习,再由老师或已经懂得的同学去教导其他同学不懂的地方”这样的教学模式。
在国内,广东佛山市教育信息中心主任胡铁生老师是微课在全国进行推广的主要推手,他组织了佛山市最早的微课大赛,并在2012年 “全国首届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应用展演会”上力推。教育部教育管理信息中心携手北大未名集团于2012年9月—2013年6月举办了 “第一届中国微课大赛”。一个席卷基础教育和高等教育的全国性推广普及微课程的活动自此展开,“微课程”开始迅速影响我国中小学教师的信息化教学实践。广东、上海、江苏、浙江、山东、河南、
河北、新疆、吉林、湖北等省、市、自治区都已开展微课程实践。
综上所述,微课程在国内外的发展历程大约在10年左右,而我国大部分地区的中小学微课程开发还处在初级探索研究阶段。
2.本课题的选题意义与研究价值
随着社会信息化程度的不断提升,教育改革的不断推进,信息化成为新教育的主要技术形态,数字化学习作为重要课题被推到了教育研究的前沿。作为一线的教育工作者,我们同样也在关注一些焦点问题:教育者提供的,是否是学习者需要和乐于接受的?基于教育者如何提高教育效能视角的研究,是否能够满足学生的个性化需求?教师作为数字时代的“移民”,该怎样为学生这些“原住民”提供教育服务?随着新课改理念的不断深入,课堂在悄然转型,从“以教定学”到“以学定教”,如何全面而准确地捕捉到学生新的学习特点与规律,从而对学生的学习提供更适切的支持?教师该如何提升课程研究力与执行力,方能使课程资源真正成为滋养学生成长的丰厚沃土?对这些问题的追问和思考,促使我们选择了 “初中学校微课程的开发、管理与应用研究”的课题。
微课程是对原有课程的再开发。即在原有课程分解到课时教学的基础上,再把课时教学继续分解为若干个微小课程,使之能够适应“云时代”学习特点,帮助学生开展自主学习、支持翻转课堂实验,提升教学质量。与常见的网络课程相比,微课程带来完全不同的学习感觉: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