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面几何重要定理(二)(高一数学417)
与三角形有关的重要定理 1.梅涅劳斯定理
一直线分别截△ABC的边BC、CA、AB(或其延长线)于D、E、F,则
BDDC?CEEA?AFFB?1。
证明:
说明:(1)结论的图形应考虑直线与三角形三边交点的位置情况,因而本定理图形应该有两个。 (2)结论的结构是三角形三边上的6条线段的比,首尾相连,组成一个比值为1的等式。 (3)其逆定理为:如果D、E、F分别在△ABC的边BC、CA、AB(或其延长线上),并且
BDDC?CEEA?AFFB?1,那么D、E、F三点在同一条直线上。
(4)梅氏定理及其逆定理不仅可以用来证明点共线问题,而且是解决许多比例线段问题的有力工具。用梅氏定理求某个比值的关键,在于恰当地选取梅氏三角形和梅氏线。 例1.设AD是△ABC的边BC上的中线,直线CF交AD于F。求证:
。
例2.过△ABC的重心G的直线分别交AB、AC于E、F,交CB于D。
求证:
。
例3.过△ABC的三个顶点A、B、C作它的外接圆的切线,分别和BC、CA、BA的延长线交于P、Q、R。求证:P、Q、R三点共线。(莱莫恩定理)
BAQR
CP例4.设四边形ABCD的一组对边AB和CD的延长线交于点E,另一组对边AD和BC的延长线交于F,则AC的中点L,BD的中点M及EF的中点N三点共线。(牛顿定理) (注:直线LMN称为四边形ABCD的牛顿线。若四边形ABCD有内切圆⊙O,则O点在牛顿线上。) E
2.塞瓦定理
设O是△ABC内任意一点,AO、BO、CO分别交对边于D,E,F,则
BDDC?CEEA?AFFB?1。
BALMCDFN证明:
说明:(1)该定理可借助于梅氏定理来证明(也可用面积法来证明)。如果O点在三角形外,结论仍然是成立的。
(2)其逆定理为:分别在△ABC三边(所在直线)BC、CA、AB上各取一点D、E、F,若有
BDDC?CEEA?AFFB?1,则AD、BE、CF交于一点。
证明:
(3)塞瓦定理及其逆定理是证明三直线交于一点(线共点)问题的重要定理,应用塞瓦定理很容易证明三角形中的主要线段的共点问题。
例5.在△ABC的边BC上取一点D,设∠ADB,∠ADC的平分线与AB、AC分别交于F、E,求证:AD、BE、CF交于一点。
A
FEC
例6.设P是△ABC内一点,AP、BP、CP分别与边BC、CA、AB交于D、E、F,过D、E、F三点作圆,与三边又交于D’、E’、F’。求证:AD’、BE’、CF’三线交于一点。
例7.设△ABC是等边三角形,P是其内部一点,线段AP、BP、CP依次交三边BC、CA、AB于A1、B1、C1三点。 证明:A1B1·B1C1·C1A1≥A1B·B1C·C1A (自学余弦定理)
B C1PAB1BDAE'FF'BD'DCPE
A1C3.三角形的五心
(1)三角形的三条中线共点(重心),三条角平分线共点(内心),三条高线共点(垂心),三条中垂线共点(外心)。
(2)三角形的垂心、重心、外心共线(欧拉线),并且重心把连结垂心和外心的线段分成2∶1的两段。三角形的外心和内心的距离d?此公式称为欧拉式,由此还得到R?2r。R(R?2r)。
当且仅当△ABC为正三角形时,d=0,此时R=2r.其中R和r分别是三角形外接圆半径和内切圆半径。
(3)与三角形的一边及另两边的延长线均相切的圆称为三角形的旁切圆,旁切圆的圆心称为旁心。
例8.△ABC中,H、G、O分别为垂心、重心、外心。求证:H、G、O三点共线,且HG=2GO。(欧拉定理,其中H、G、O的连线称为欧拉线。)
例9.设△ABC不是直角三角形,O为△ABC的外心,H为垂心,直线OH交AC于K,交AB于L,已知OK=HL,求∠A的值。
ALBOHKC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