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矸石系统
矸石和工业废渣的合计数量。矸石排弃系统,矸石山或排矸场位置,容积、占地面积及服务年限。设备选型。
第四节 辅助设施
一、矿井机电设备修理车间
承担任务的主要内容及数量,与矿区机电修理厂,设备租赁站的分工关系。 车间面积与车间组成内容(有选煤厂时应包括选煤设备的日常维修工作量)。 主要设备的选型和数量(包括起重设备)。
二、坑木加工房 承担加工的任务量(包括不同规格坑木的加工量),主要设备的选型和数量。
三、煤样室、化验室的任务、建筑面积及设置地点。
四、设置编笆、编网车间时应说明理由、需要量、工艺系统和设备选型。
第八章 地面运输
第一节 概 况
一、矿井附近现有的铁路、公路及其他交通运输情况.线路主要技术条件,运输能力及发展规划。建井施工的交通运输条件。
二、设计线路经过地带的地形、地貌、工程地质、水文地质及农田水利规划简况。 三、批准的矿区总体设计中确定的运输方案,计划任务书中规定的原则,接轨协议或协商情况,上级单位有关决定等。
四、矿区地形图的座标和高程系统以及其它主要原始资料来源的说明。
第二节 标准轨距铁路
一、矿井专用线: 专用线运量及流向。
接轨点及线路走向方案的比选。提出推荐方案的依据。专用线主要工程数量和占地数量。
简述接轨点性质,接轨站的设备情况,改建要求及主要技术条件。 专用线的主要技术条件。 二、矿井装车站:
站型的方案比选、车站的主要技术条件。 列车组成及列车对数计算。 站线有效长度的确定。
取送车方式和列车在车站的作业过程。 车站设备。
插图:车站平面示意图(包括线路明细表)。
三、桥涵及防排水。说明设计活载、洪水频率,大、中桥方案比选结果。线路及站场的排水设施。
附表:铁路桥涵一览表。
四、说明采用隧道的建限标准,隧道方案的比选结果,围岩及衬砌类型。 五,特殊路基防护措施,全线土石方调配运输施工原则。附属工程说明。
六、铁路经营管理方式。劳动定员及铁路房屋设置情况。与有关部门协议情况及存在
- 13 -
问题。
第三节 场外公路
一、简述由工业场地至矿区公路(或地区公路网)居住区、爆破材料库、水源地,各风井等公路方案的比选与附近现有公路(道路)的关系。 二、各条公路的主要技术条件及主要工程数量。 三、公路桥涵的设计活载、洪水频率。
四、公路劳动定员,生产、生活房屋设施,与有关部门协议情况。 五、公路作主要运输方式时,说明运输设备选型及检修管理方式。 附表:公路桥涵一览表。
第四节 其他运输
一、场外窄轨铁路:运量、流向,轨距、牵引种类、线路方案及线路主要技术条件,并说明确定的依据和理由。
二、水运;通航河道概况、常年水文情况、允许行船的吨位、年运输能力、与沿途停靠码头的距离,码头位置的选择,矿井至码头间的运输方式及装备。提出对码头设计的建议和要求。
三、架空索道:年运输能力,线路方案的技术经济比较,论述选定方案的理由,主要技术条件、设备选型及工程量。
四、其他运输方式的劳动定员,生产、生活房屋设施情况。
第九章 总平面布置及防洪排涝
第一节 概 况
一、简述工业场地的地形、地物、工程地质、水文、气象等概况,说明设计采用的原始资料情况。
二、选定的工业场地位置,及其与矿井爆破材料库、风井、居住区、矿区中心区、相邻市镇、企业的相互关系。
插图:工业场地位置关系图(包括风井、居住区、市镇及道路供电、给排水等对外联系。亦可并入矿井地面总布置图)。
第二节 平面布置
一、论述主副井口位置及其相对关系,工业场地轴线方位确定的依据,平面布置的主要原则,节约用地的措施;
二、论述场地功能分区、工业场地布置与矿区规划的关系、出入口位置、人流货流的路线安排、建筑物的联合和集中布置的比较,建(构)筑物布置方案的技术经济比较,选定方案的优缺点;
三、场内主要通道宽度(建筑红线距离)确定的依据,各种露天场地面积确定的依据; 四、工业场地绿化布置及美化设施; 五、工业场地布置的主要技术经济指标。 插图:工业场地总平面布置主要方案图。
附表:工业场地占地面积及技术经济指标,如表9-2-1。 表9-2-1 工业场地占地面积及技术经济指标
第三节 竖向设计及场内排水
- 14 -
一、根据地形条件,结合防洪排水要求,简述竖向布置原则,论述采用的竖向布置形式和平场方式,井口及主要建(构)筑物标高的确定,最大填挖高度和边坡稳定措施(包括支挡工程)。
二、土石方工程量及挖填平衡措施,挖填不平衡时填方来源或多余土方的排弃。 三、排水方式,排水系统的选择,排水构筑物的技术条件和结构形式。
第四节场内运输
一、运输量、运输方式的确定,运输及装卸设备的选型和数量的确定。 二、窄轨铁路布置、牵引类型、调车方式和主要技术特征,线路长度。
三、场内道路布置及主要技术条件,选用的横断面型式及路面结构,道路总长度及其线密度(m/ha)。
第五节 矿井其他工业场地布置
一、风井工业场地的选定及平面布置。
二、爆破材料库库址选择,爆破材料库容量、型式的确定,与当地公安部门的协商情况或协议。
第六节 管线综合布置
一、工业场地工程管线的种类。 二、工程管线综合布置的原则。 三、工程管线的敷设方式。 四、特殊条件下的管线布置。
第七节 防洪排涝
一、井田内河流(或内涝)情况,最大洪水流量、洪水 位标高等原始资料。
二、推算规定频率的计算流量及水位。
三、工业场地及井口标高的确定,防洪排涝的措施。
第十章 电 气
第一节 供电电源
地区电网现状及规划情况。选定的电源及与电业部门达成的协议和协商情况。施工电源的协议及与永久电源的结合情况。热电联供时,应说明供电系统与热电车间的关系。 插图:地区电网系统图(必要时附)。
第二节 电力负荷
设备总台数,设备工作台数,设备总容量、设备工作容量,有功功率,无功功率,功率因数,补偿用电容器容量,补偿后无功功率、功率因数,吨煤耗电量。 附表:电力负荷统计表,见表10-2-1。 变压器选择表,见表10-2-2。
第三节 送变电
一、矿井供电系统的技术特征(电压等级、回路数、连接方式等)及供电方案选择。
- 15 -
二、送电线路技术特征(气象条件、导线型号、杆型)。
三、地面变电所位置选择、主接线方式、主变选型及布置、所用电及操作电源。防雷和接地。
四、短路电流计算。 1.叙述计算依据。
2.最大最小运行方式的计算及等值电路,列出计算结果。
3.主要电气设备选择,列出限制的最小电缆截面和互感器变流比。
4.继电保护装置,35kV及以上线路、主变压器、各馈出线等保护装置。 插图:短路电流计算系统简图
第四节 地面供配电
一、地面配电系统:
高压配电系统及低压配电系统的特征、配电点分布、变压器选择。 工业场地建筑物、构筑物防雷保护。
二、工业场地及建筑物照明.照明供电、控制方式。 三、生产系统的配电系统和各配电点的位置,容量及设备选型。连锁关系及控制原则,控制室的位置。
四、居住区、水源及爆破材料库等分散负荷的配电,说明其位置、距离、负荷、设备选择、防雷接地等。
第五节 井下供配电
一、井下负荷及井筒电缆选择。
二、井下主变电所接线系统、设备选型。
三、井下高、低压配电系统,井下接地,井下固定照明及其供电方式。
第六节 监控与计算机管理
一、安全监控。 二、生产监控。
三、计算机管理系统。
第七节 通 信
一、设计依据,外部通信系统概况。 二、通信系统与通信设备。
1.行政及调度通信系统,设备选型。 2.中继方式,中继线路数量。 3.传输设备确定。 4.非话业务。 三、信道
1.信道类型确定。
2.线路的路径选择,敷设和架设方式,主要技术要求及工程量。
3.防护措施,输电线路及电气化铁路对通信的电气危险和干扰的防护措施。
第八节 铁路信号
一、设计依据及设计范围。
二、主要设计方案及主要技术条件。
- 16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