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范文网 - 专业文章范例文档资料分享平台

六年级语文导学案

来源:用户分享 时间:2025/11/1 12:48:01 本文由loading 分享 下载这篇文档手机版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需要完整文档或者需要复制内容,请下载word后使用。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微信号:xxxxxxx或QQ:xxxxxx 处理(尽可能给您提供完整文档),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

3 思想情感目标:通过学习《城市的标识》一文,增强我们对生存环境保护的意识,从我做起,化作 行动。

学习的重点,难点

重点:用细腻的语言,赋予变化的语言表达思想感情。 三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导入新课: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日益提高,于是我们的城市被钢筋水泥所包围,城市与城市之间越来越雷同。那么怎样来辨认识别呢?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城市的标识》一课,看一看作者把什么当做城市的标识。

2首先来讲解文题。什么是标识?所谓标识,是指用来辨认识别事物的标志。作者在本文中把树当做一座城市的标识,其作用是表达对现代化城市树木的珍爱,提醒和号召人们要自觉保护我们的生存环境,使之与人和谐共存,共同发展。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读课文(认生字) 2、解决字词、词语:

遒劲:雄健有力。 馈赠:赠送。

芸芸众生:芸芸:众多的样子。众生:泛指人类和其它一切动物。指一大群无知无识的人。 川流不息:川:河流。息:停止。象河水那样流个不停。比喻来往的人或车辆,船只很多。 寿终正寝:寿终:很大年纪才死去。正寝:旧式住宅的正房。指年老时在家安然死去。比喻事物的自然消亡。 3、作家简介:

全文层次清晰,共分三个部分。

1-5段为第一部分:列举城市之间的雷同现象。 6-15段为第二部分:写树才是城市的真正标识。

16-17为第三部分:唤起人们对树的爱护以及作者对自然界的崇尚。 三、精读课文,了解作者本意

1、默读课文,划出城市间雷同的具体事物\大厦和大楼\,\街道\,\轿车\,\人们的衣着\等

2、出示多胞胎,连体人相关句子,写出了现代化的城市与城市之间越来越雷同,像\多胞胎\像\连体人\,失去了特有的个性,失去了活气和灵性。

这一部分里有一个难句,应该用懂它的含义。即\就 好像每个城市的商店宾馆,都用各自特制的拉链,把天下各处自家的门脸统一锁 成一个连体人。\这句话运用了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形象,生动地写出了城市间的雷同,描写中带有讽刺。 3、难道城市中就没有标志了吗?从哪看出?

作者就写城市中的树,正面写城市的标识。不同的城市,有不同的标识。 香樟树是杭州的标识;法国的梧桐是南京,上海的标识;榕树是福建或广州的标识;油松是长春的标识;圆冠榆是喀什的标识;国槐榆是北京的标识。 4、为什么要以树作为城市的标识? 出示15、16、17段朗诵 作者发出由衷的感慨,树是惟一的不可替代的印记,不可被置换的标识,将成为城市的灵魂,是大自然的馈赠,是城市仅存的个性。

5、写作技巧:本文多用比喻,排比,对比修辞手法,语言亲切,优美。 6、总结

教学反思:

《吾腰千钱》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介绍作者生平,积累文学常识。自读自悟文章,理解课文含义。借助译文,弄懂重点词语的意思。抓住人物对话,展开丰富而合理的联想。

2、通过学生自读自悟文章,培养他们借助译文自学古文,积累文学知识的能力。 3、有感情朗读,培养诵读古文的语感与技巧。

4、在理解文章的基础上,正确处理“长远利益”与“眼前利益”之间的关系。 教学重点:

有感情诵读,在自读自悟的基础上,理解故事蕴含的深意。 教学难点:

由现象到本质,让学生联系学习和生活实际,正确认识文章主题所具有的现实意义。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切中主题。

教师先向学生提问最喜欢什么。如有学生回答喜欢钱的话,可以继续追问:为了金钱,你愿意舍弃什么?生命呢?让我们看看这个永州人是怎么做的。 二、自读自悟,理解主题。

1、简介作者柳宗元,让学生了解其生平既主要成就。

2、给学生充分时间进行自主阅读。先不要参照译文,尽量理解文章内容。

3、在理解文章内容的基础上,教师要指导学生进行朗读训练:要根据词义、句义进行断句;突出重点实义词;叙述与对话感情色彩要有所区别等。 4、对于重点词语,教师要引导学生结合译文理解、记忆:

氓:古义与今义的区别。 咸:全、都。程度副词。 善:同擅,擅长。可以给学生简单的介绍通假字的知识。 绝:横渡。

济:ji 第四声。渡,到。组词:救济。多音字,ji 第三声。组词:人才济济,指数量很大。

有顷益怠:有顷,一会;益,更;怠,疲乏。

5、进行有感情诵读训练。这一环节的重点是如何处理两人的对话,该用语气、语调的变化体现人物的性格特点。

溺水者:贪婪与固执同伴:关切与焦急

6、扫清字词障碍后,要加深学生对文章的理解。教师可以进行提问: 落水人的心理活动是怎样的? 他两次摇头,分别代表什么? 如果你是落水人,该如何去做? 三、展延伸,深化主题

1、现实生活中有没有类似的事例,通过今天的学习,对这些事例有了哪些更深的认识。 2、这篇文章是节选,为了拓展延伸学生的思维,使文章变得完整,将结尾补上: “吾哀之。且若是,得不有大货之溺大氓者乎?”

3、引学生将本文中的“金钱”与“生命”同“眼前利益”与“长远利益”联系起来,结合自己生活学习实际谈谈如何处理二者的冲突。学生可以讨论交流,只要做到言之有物,层次清晰即可。

4、教师总结:喜爱金钱,无可厚非;追求利益,理所应当,但当这些与其他因素发生矛盾的时候该怎样处理,这又是一个比较严峻的课题。让我们将眼光放得更远一些,毕竟世界上还有许多更为美好,更为重要的东西。

教学反思:

《爷爷的毡靴》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培养学生独立阅读的能力。

3、理解爷爷对毡靴的热爱以及生活中的事物的关爱及对小作者的影响。 教学重点,难点:

1、我对于爷爷的毡靴产生过哪些想法。 2、对课文最后一句话的理解。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新课

同学们,在我们的身边有很多值得珍惜的事物,每个人珍惜的事物也有所不同,你想知道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课文的作者的爷爷珍惜的东西是什么吗?对我产生了怎样的影响吗? 二、探究新课

1、生带着问题自读课文。

2、指名读文,讨论解决字词的问题。 三、小组合作探究学习 师出示讨论题:

1、我对于爷爷的毡靴产生过哪些想法?

2、课文的最后一句话在文中多次出现,意思各有不同,充分表达了自己的意思,你怎样理解爷爷的感情。 学生:

1、分小组自学,讨论交流 2、全班汇报。 3、谈感受 四、总结

教学反思:

《野草》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注重语言积累,了解作者及时代背景

2、理解象征手法的运用。理解文章的主题、理解作品的深刻内涵。 3、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主动探究知识的习惯和能力。 4、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的内容。 教学准备:

1、课前预习

2、积累优美的词语和句子 教学过程:

一、图片导入,激发兴趣

1、自古以来,文人墨客写了很多诗文来赞美野草,比如国破山河在,成春草木深。你还知道那些诗句?

2、诗句如此,老师这里有一些图片是绝处逢生的植物,这种不落在今天我们来学习我国现代作家夏衍写的一篇文章《野草》(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把握。 1、请同学们快速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野草的种子给你留下怎样的印象? ①课文中的确有几个难读、难写的字,谁发现了? 解剖(注意读音)、韧性的韧注意书写

②(如果有说野草具有顽强不屈的生命力,师评:你还透过种子的力大感受到野草顽强的生命力。)随即板书——力大

2、请同学们快速默读课文,概括课文中描写种子力大的例子? ①交流(刚才同学们都在很认真的看书,谁来共享一下? ②总结(针对同学们的回答,师直接总结)

(1)作者用了一个种子试验的例子来说明种子的力非常大 (2)通过描写种子生长历程???..

(3)从人们讨论“世界上什么事物的气力最大”的例子??? 师:总结

课文通过举例向我们说明种子的力非常大。 三、学习课文第六自然段

过渡:这也许特殊了一点,常人不容易理解,那么你见过笋的成长吗?见过被压在瓦砾和石块下面的小草吗?请同学们自读课文第六自然段,感受一下这两种植物的生长历程? 1、这种力如此之大文中用了三个动词分别是? 2、透、钻、挺是什么意思? 3、那换成这样写行吗?

4、说话要有理有据呀,请你再细细品读着几句话,说说你的理由吧

5、透、钻、挺更能让我们体会到小草那不可抗的力,掀翻也给我们同样的感受。 6、学生展示(1人)提问:从他的朗读我感受到了那一棵棵小草,一棵棵被压在瓦砾和石块下的小草,周围是一片黑暗,见不到一丝光明,但是小草们它顽强的成长着,此时此刻,你们的心情是怎样的?把我们的心声通过朗读表现出来吧(齐读) 四、学习地7自然段

过渡:听着你们的朗读,我仿佛看到了一棵棵顽强不屈的小草,感受到小草那不可抗的力。这种里决不是一种简单的机械力,而是一种——生命力(生齐说)

搜索更多关于: 六年级语文导学案 的文档
六年级语文导学案.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复制、编辑、收藏和打印
本文链接:https://www.diyifanwen.net/c8u0pz3dgdf1ujtp7zfo3_7.html(转载请注明文章来源)
热门推荐
Copyright © 2012-2023 第一范文网 版权所有 免责声明 | 联系我们
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客服QQ:xxxxxx 邮箱:xxxxxx@qq.com
渝ICP备2023013149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