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到青铜文化再到砖木材料为主的古代,门作为居住建筑的要素也随之发展,由原来的石门到木门再到逐渐发展的砖雕门。 4.2、牌坊源流
通过对造型特征和起始年代进行考察,可以推测出牌坊先于门楼先出现。 牌坊最早能追溯到我国春秋战国至唐代时期。当时由道路划分城市为若干块方形居民区,这些居民区,在隋代称为“里”,唐代称为“坊”。坊”与“坊”之间隔有高约3米左右的夯土坊墙,大坊内开十字街,将一坊划分为4个区,每个区内还有一个十字巷,即唐代文献中所记载的“曲”。坊墙中央设有门,以便通行,称为“坊门”。因坊有大小,因此,一个坊有2至8座坊门。每个坊的坊门上都写有某某坊之名。如唐长安城有“永兴坊”、“平康坊”、“道政坊”等。这便是早期的牌坊。2
而后其中一些坊门吸纳了华表的形制特点,将坊门两侧柱子改换成高耸而华美的华表柱后,形成了“乌头门”,“乌头门”在除去门扇后,形成了立柱远远高出于额杭的冲天式牌坊;另一些“坊门”,没有用高耸的华表柱来替换坊柱,而是吸纳了“胭”的形制特点,在额杭和柱顶上加盖了楼顶,从而形成了柱子不出头的屋宇式牌楼。然而,尽管这两者比原先衡门式的坊门要美观得多,但其各自都有局限,前者只有华表柱而无楼顶,后者只有楼顶而无华表柱,于是有些人就想出了两全齐美的办法,一方面将坊柱换成高高的华表柱,同时又不在杨柱顶上盖楼顶,而是在华表柱一侧的额坊上盖楼顶,这样,就形成了既有华美的楼顶,又在楼顶上露有高高的华表柱的冲天牌楼。
乌头门 山东省孔庙棂星门
纵而观之,我国历史上出现的并且迄今依然存在的这三种形制的牌坊即是由此演变发展而来的。而发生这样的演变发展,最终形成中国牌坊的这三种主要形制,大致上是在自宋代至清初逐步演化完成的。 4.3、早期徽州门楼发展
牌坊和门楼之间的联系可以从徽州地区的文化开始追溯。
2
金其桢著. 论牌坊的源流及社会功能[J]. 中华文化论坛, 2003.2:71-75.
5
从东汉建安十三年公元年开始,徽州作为一个地理文化的概念,地处于院、浙、赣三省的交界,至今己有两千多年的悠久历史,徽州文化的血脉源头一是本土固有的山越文化和吴越文化,二是东汉以后南迁的中原文化。南北文化在古徽州交汇并融合,形成了徽州文化。
徽商们在外功成名就,受到文人雅士的熏陶从而渴望回归山野,老年时的乡愁却又导致其不得不回故乡,这在外被称之为“荣归故里”,但是富庶一方的徽商们谁又甘的落入人后?尽管宗族礼制的层层束缚使得其不得建造高大的建筑来彰显自己的财富地位,于是坐拥风雅的徽商们就将在北方经商时看到的门楼吸收并转化到自己居住的建筑中,并尽量把居住建筑的门楼给装饰的美轮美矣。
牌坊从早期建筑结构上功能性构件到贴在墙面成为门楼作为一种纯粹的装饰符号。徽州门楼装饰性的演变迎合了徽派建筑中从实用到装饰为主的这种发展趋势。月梁、横枋、雀替等等建筑结构上的功能构件都移植到了徽州门楼上面。
门楼的建造是为“人”所用,以满足人的需要为目的,因此,它一方面符合当时、当地的社会生活,另一方面必然在一个“特定”的地点上建造。在人类所创造的物质产品中,真正具有地点性的唯有建筑,因为它一经建好就不能移动,形成相对稳定的居住环境,这样的环境又具有渐变和发展的特征。因此,徽州门楼的形成首先表现为地理环境的特殊性。
以徽州垂花门为例,徽州的垂花门源自于北方四合院垂花门的变体,北方建筑多木构,但是徽州地区空气湿润多梅雨,木构建筑不仅不易保存而且有安全隐患,徽商返乡后把垂花门的形制与徽州字匾门相结合,并运用了徽州地区的砖雕工艺,形成了现如今我们看到的具有徽州地方特色的垂花门。
4.4、明清时期的徽州门楼发展
明清时期徽州经济、文化成为中原地区一颗璀壞的明星,经济文化的兴盛带
6
垂花门
动了建筑以及装饰工艺的进步,并奠定了徽州建筑在中国传统建筑史上不可替代的一席。这一切都于徽商的崛起、工匠技艺的纯熟、儒家文化的传播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徽州门楼作为徽州建筑中的点睛之笔,在发展过程中也日趋从明代门楼的造型简洁、雕饰上的古朴素雅,发展成清代的细腻和繁复。 4.4.1、精炼、古朴的明代装饰风格
明初,徽州地区的建筑与江浙地区的传统做法一起形成了南京官式风格,从徽州地区现存的明代门楼我们可以看到,与北方建筑体系有着明显的差别。徽州地区本身就有崇尚朴素而又鄙夷华丽的传统工艺上较简单,风格上朴素严谨雕饰上深受汉代画像砖的影响,造型浑圆结实,刀法简练挺拔。此时的垂花门作为北方的门楼样式,尚未被徽州地区接纳,字匾门仍为徽州的主要门楼样式,大型门楼普遍使用月梁且月梁的断面近乎圆形,使用斗拱逐渐减少,门簪使用程度也相比较低,屋檐大多以两边不起翘的平屋顶等等。3
而明朝是个天崩地裂的时代,明初的社会上追求一种实用轻装饰的建筑风尚,但是这里的“实用”并不是通常字面理解的“实用功能”,而是广义生活中尊重生命的“实”和便于居住的“用”,是相较于儒家“礼制”文化中提倡的尊师重教、天人合一观念等“虚”文化的一种对比。明太祖朱元瑋就提倡:“宫室器用,一从简朴,饮食衣服,皆有常供,唯恐过奢,伤财害民。”一时之间“崇实罢黜虚”思想成了明初文化的主流。徽州地处偏远,作为徽州建筑主要推动力量的徽商也深受明朝“重农抑商”的约束,远远没有达到清朝时富可敌国的程度。明朝对于工匠制度的约束,使得当时全国大部分工匠都隶属于朝廷,私家住宅想要修建门楼只得寻找散工,一般家庭的门楼只是以水磨砖罩叠加几层檐线,挑出墙面后顶上覆加瓦檐,大门上方附加一条横枋了事,例如图中始建于明朝中期的徽州歡县呈坎的罗润坤宅,造型及其简洁。
明代歙县罗润坤宅门
但是在明代中后期,由于政治上的腐败、资本主义萌芽的兴起、工匠制度的
3
周锐著. 徽州古民居门楼装饰艺术研究. 安徽工程大学,2014.40~45.
7
相对宽松,奢侈之风弥漫整个社会,这一切都给了当时建筑风格的改变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一方面徽商的活动范围逐渐遍及全国,这也使得外面的建筑风格不断的对徽州传统建筑产生了潜移默化的影响;另一方面,官府对于工匠制度的放松,使得大部分工匠拥有了可供自己支配的自由时间,如明嘉靖四十一年(公元年),徽州府注册班匠就有名,由于工匠们追求的师承制,从而营造出建造界的“徽州帮”。经济和工艺上的帮助使得徽州门楼也逐渐发生了质的改变,徽州门楼因其自身衍化而成的逻辑发展,使其在装饰程度上日趋程式化、精细化,风格依旧浑厚古拙,但是装饰构图风格方面开始模仿国画手卷、册页等,题材也发展为了逐渐带有卷草样云等复杂程度的图案,而砖材质价格的低廉也使得工匠们敢于甩开手脚,从而使得砖雕比木、石雕更多出了自由的创造意境。
例如下图中,位于徽州歙县呈坎的汪国秀故居,建于明代中后期。门楼整体形态已经看出北方垂花门的雏形,屋檐没有采用清代、民国时期的歇山顶等样式,而是采用了两侧不起翅的平屋顶,而立于斜屋顶之上的鱼吻兽和清代屋檐上常见的瓦当、滴水等小构件也被删减一空。屋檐下方没有采用门簪样式,而是采取了传统建筑中承重的斗拱形态,上下横枋间雕饰的祥云卷草,则仿制汉代画像砖的风格,刀风古朴、自然。下枋与垂花柱之间的雀替,也不似建筑中采用的等腰三角形的形态,而是运用了更加实用的矩形,并雕饰了祥云纹,仍然起到了缩短梁枋横跨距离的些许功能作用。
明代歙县汪国秀故居
4.4.2、奢华、细腻的清代装饰风格
清代是徽州建筑发展的鼎盛时期,清代的官式建筑是在明代建筑的基础上形成的,对徽州地区也自然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其中就以垂花门的广泛使用为典型。清代自乾隆之后,奢靡之风相较于明代更是有过之而无不及,并且明显表现出一种世俗化的发展态势,门楼的造型渐复杂,砖雕程度日趋繁琐,但如果说徽商经
8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