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底牌》(人文版)读后
——读阿加莎·克里斯蒂侦探推理系列之01
虽然阿加莎·克里斯蒂的侦探小说我看的并不算多,但这本仍然算是上我看得最吃力的一本,零零碎碎地用去了周末的两天。主要是里面的桥牌术语从来没接触过,看不懂,完全没有身临其境的感觉,也自然体会不到阿婆的精妙之笔。为此我还专门花了一两个小时恶补了一下桥牌知识。
如果我因此又开始喜欢上了桥牌的话??,套用一句看完侦探小说常说的一句话,那就是“意外!太意外了!”,呵呵。
无疑,文章开头叙述的案情还是令人叫绝的。
夏塔纳先生,一个“非常有钱的且体面”的人,一个醉心于举办各种“很棒的宴会”的人,一个“几乎任何人都有点害怕”的人(喜欢探究和“告诉你一些关于别人的有趣或恶毒的故事”,以至于“开的玩笑有点古怪”),以一个特别的收藏“艺术角度”,邀请侦探波洛去参加一个特别的宴会,向波洛炫耀他的“有意思的”所谓藏品——实施了犯罪却“逃脱了惩罚的人”。
他颇有“幽默意图”地将四名“侦探”和四名“谋杀犯”叫到一个屋檐下吃饭,在吃饭的过程中语出惊人地讲了诸如“毒药是女人的武器”、“一定有许多隐藏着的女毒杀犯——尚未被揭穿”、“医生,也有很多机会”之类的话,还宣称“如果我要杀人的话”,“会使事情看上去很单纯,仿佛经常发生的意外事故——譬如意外走火——或者家庭意外”等等(似乎每一句话都有所指),末了还意味深长地称在坐的“这么多”人是“专家”(真是“开的玩笑有点古怪”)。“一时间”,现场气氛紧张,“大家都沉默着不说话”。 只是没想到,正是映证了波洛的话,这件事“除了‘有意思’之外”,还有“危险”!“他办的宴会跟他开了个玩笑”。他竟然于饭后大家打桥牌的过程中在几码外被这一个或几个凶手(暂且这么说)用刀刺死,直到牌局结束时才被人发觉!
凶手大胆之极! 案情调查就此展开!
尽管书中从一调查开始就锁定凶手在上述四名“谋杀犯”——洛里蒙夫人、罗伯茨医生、德斯帕少校、梅瑞迪斯小姐——之中,但读惯了侦探小说的我,一直相信这么一句话,“你认为表面上看最不可能是凶手的人,恰恰正是凶手”,因此,现在如果小说结尾将波洛(这似乎没有一点可能,哈!)等四名“侦探”——1名私家侦探(波洛先生)、1名女侦探小说家(奥利弗夫人)、1名警察(贝特警司)、1名国家情报员(瑞斯上校)——中的一个说成是凶手,我都一点也不感到奇怪,事实上我还真这么想来着。我甚至还考虑了罗达·道斯小姐,一个与梅瑞迪斯小姐住在一起、不可能出现在现场、但却在书中表现异常活跃的人。
但是没有可能!阿婆在前言里清清楚楚地这么写着,“书中只有四名起跑者”(看侦探小说时,我不大爱先看前言,怕有什么所谓“泄底”的话,这是全书读完后才发现的)。
四名!这个范围太小了!这似乎是降低了破案的难度,实际上却使故事的叙述难度增加了。
由于四人都不可能提供不在场的证据——明明都在那打牌嘛;又都有杀人动机——好象阿婆的小说中最后所有人都有杀人动机,或是说杀人的可能,但是象这次,这么早地就指出“他们每个人都曾经杀过人,而且有再次杀人的可能”,而以后的调查只不过是毫无悬念地证明这一点——这有点不寻常;四人也没有被人发现正在杀人或是杀人的证据。阿婆甚至因此连作案时间和法医、警察检验的结果都故意语焉不详。这让习惯于通过现场遗留下的线索和做案时间来推理的读者有点摸不着头脑、以至于恼火,甚至在桥牌的各种术语面前丧失了阅读的兴趣,而且通过冗长的调查描写来证明他们以前杀过人在此似乎毫无意义,反而使人越发没有了方向。(不少论坛里的读者对这本书抱怨有点失望)。其实这正是阿婆的精妙之处:每一个故事都不会让它按套路来,这不也正是我们喜爱阿婆的地方吗?况且在前言里阿婆就指出,“只能运用心理分析的方法来进行推断”,这本书的兴趣点就在这里——通过桥牌来进行心理分析。这也正是书中唯一用图像画出记分牌的原因。而我们亲爱的波洛先生似乎一早就明确了这个突破点,而把具体繁琐的调查交给了其他三个人,另外三个人做的都不赖,无愧于前文所加的称号“侦探”,对了,还有奥康纳警官,呵呵。
没有对本案情的太多描述和回顾(甚至上面的文字就已经够了),有的只是揭开了一个又一个的其它的谋杀案,当然,也只是推理,没有直接证据。我们的夏纳塔先生不是说了吗,他收藏的是“艺术家”一样的杀人犯,“那些逃脱了惩罚的人”,“那些成功者”,“那些过着自在生活、丝毫不受怀疑的人”,就是这个角度。是的,只有推理。但是当我们看到最后,我们知道了凶手,我们仍然感到震惊、意外!
这就够了,不是吗?!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