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范文网 - 专业文章范例文档资料分享平台

2019-2020学年高中语文苏教版选修唐宋八大家散文选读学案:专题三第3课越州赵公救灾记

来源:用户分享 时间:2025/9/20 5:32:36 本文由loading 分享 下载这篇文档手机版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需要完整文档或者需要复制内容,请下载word后使用。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微信号:xxxxxxx或QQ:xxxxxx 处理(尽可能给您提供完整文档),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

第3课 越州赵公救灾记

1.其施虽在越,其仁足以示天下。

——《越州赵公救灾记》

2.盖灾沴之行,治世不能使之无,而能为之备。

——《越州赵公救灾记》

3.羲之之书晚乃善,则其所能,盖亦以精力自致者,非天成也。

——《墨池记》

4.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

——卢梅坡《雪梅》

5.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

——志南《绝句》

一、字词积累 1.字音

廪(lǐn)于官者 僦(jiù)民 三千石(dàn) ...闭粜(tiào) 籴(dí)者 收瘗(yì) ...便(biàn)宜 罹(lí)旱疫 拊(fǔ)循 ...灾沴(lì) 有间(jiàn) ..2.通假字

①蚤夜惫心力不少懈 “蚤”同“早”;“少”同“稍”,稍微 ..②乐为之识其详 “识”同“志”,记载 .

③岂弟之实在于身者 “岂弟”同“恺悌”,和乐平易 ..3.一词多义

①灾所被者几乡 动词,覆盖,遭遇.??②秦王复击轲,被八创 动词,遭受.(1)被?

③信而见疑,忠而被谤 介词,表被动.??④被发行吟泽畔 动词,披散.

①使受粟者男女异日 动词,领受?.?

业解惑也 动词,同“授”,传授 (2)受?②师者,所以传道受.

?命。” 动词,遵从?③徒属皆曰:“敬受.

①不能自食者,有是具也 名词,措施.??②李具状求在狱,候春发遣 动词,陈述.

(3)具?

③亦雁荡具体而微者 动词,具备.??④政通人和,百废具兴 副词,同“俱”.

??

粜粟之所,凡十有八 动词,设置(4)为?③为 .

④若属皆且为所虏 介词,与“所”连用,表被动.??⑤何辞为 语气词,呢.

4.词类活用

①当廪于官者几人 名词作动词,供给粮食 .②岁廪穷人 名词作状语,每年 .5.古今异义

①库钱仓廪可发者几何 ..古义:多少。 今义:数学术语。 ②故事,岁廪穷人 ..古义:旧例。

今义:真实或虚构的用作讲述对象的事情。 ③有上请者,或便宜,多辄行 ..古义:有利。

今义:价钱低;不应得的利益。 ④以为《越州赵公救灾记》云 ..古义:把……作为。 今义:认为。 6.文言句式 (1)判断句 灾未有巨于此也(“……也”表判断) (2)定语后置句

①州县吏录民之孤老疾弱、不能自食者(定语“孤老疾弱、不能自食”后置) ②将使吏之有志于民者(定语“有志于民”后置) (3)状语后置句

①灾未有巨于此也(状语“于此”后置)

①不习而有为 动词,做.②能自食者,为之告富人 介词,替.

②其事虽行于一时(状语“于一时”后置) ③而告以去其家者勿给(状语“以去其家者”后置) (4)省略句 不以(之)累其属 二、文学常识 1.走近作者

曾巩(1019-1083),“唐宋八大家”之一。字子固,建昌南丰(今属江西)人,人称“曾南丰”。卒谥“文定”。曾巩将儒家之“道”作为自己的指导思想,并广泛接触儒家经典以外的文化遗产。他在不少诗文中,都谈到自己刻苦读书的情况,认为没有浓厚的文化知识积累,要自成一家,是绝不可能的。他的散文风格朴实沉着,议论纯正,讲究法度和布局,结构谨严,条理分明,尤以文字明洁著称。其作品对后世有一定影响。

2.写作背景

宋神宗熙宁八、九年间(1075-1076),吴越旱疫并作,越州的政务长官赵抃在救灾中表现出卓越的见识和吏治才能,在朝野中颇负盛名。曾巩曾出任越州通判,也出色地从事过救灾工作。他记录赵抃救灾业绩,以期总结救灾经验,并盛赞赵抃的吏才与吏德,以为后人之鉴。

3.相关知识

(1)曾巩的生平经历:自称自家世代为儒士,“曾祖历官水部员外郎,祖父为尚书户部郎中,父为太常博士”。《宋史》称曾巩年幼“警敏”,“读书数百言,脱口成诵”。“十二岁能文,语已惊人”。但据他自称幼时从先生读书,“方乐与家人童子嬉戏”,到十六七岁时,“窥六经之言,与古今文章有过人者”,始知读书,并努力学习。到二十岁后,“欧阳修见其文奇之”,大约就在这时,他曾给欧阳修写信,并“献杂文时务策两篇”。信里他一面称赞欧阳修的道德文章,一面表白自己的为人志节:“巩自成童,闻执事之名,及长,得执事之文章,口诵而心记之,观其根极理要,拨正邪僻,掎挈当世,张皇大中,其深淳温厚,与孟子韩吏部之书为相唱和,无半言片词舛驳于其间,真六经之羽翼,道义之师祖也……又闻执事之行事,不顾流俗之态,卓然以体道扶教为己务。……信所谓能言之能行之,既有德而且有言也。韩退之没,观圣人之道者,固在执事之门矣。”曾巩当时少不更事,而能有这样的看法,很不简单,所言虽有偏颇,但大体符合实际。又说:“巩性朴陋,无所能似,家世为儒,故不业他。自幼迨长,努力文字间,其心之所得,庶不凡近……惟其寡与俗人合也,于公卿之门未尝有姓名,亦无达者之车回顾其疏贱。抱道而无所与论,心常愤愤悱悱,恨不得发也。今者乃敢因简墨布腹心于执事,苟得望执事之门而入,则圣人之堂奥室家,巩自知亦可以少分万一于其间也。”这段话是表述自己的为人的。与俗不合,抱道自守,心志如此,确不是凡人也。欧阳修对于这样的人物自是重视的。因此,曾巩上书之后,曾经得到欧阳修接见。据曾巩《上欧阳学士第二书》讲,欧阳修见到他之后,曾对他说:“过吾门者百千人,独于得生为喜。”而且当曾巩向欧阳修告别之时,欧阳修还写了《送曾巩秀才序》,其文云:“广文曾生来自南丰,入太学,

与其诸生群进于有司,有司敛群才、操尺度,概以一法,考其不中者而弃之。……然曾生不非同进,不罪有司,告予以归,思广其学而坚其守,予初骇其文,又壮其志,……曾生橐其文数十万言来京师,京师之人无求曾生者,然曾生亦不以干也。予岂敢求生,而生辱以顾予,是京师之人既不求之,而有司又失之,而独余得也。于其行也,遂见于文,使知生者,可以吊有司,而贺余之独得也。”此序作于庆历二年(1042),这时曾巩虽见弃于有司,却得到了欧阳修的赏识。

(2)赵公:赵抃,宋仁宗嘉祐初年中进士,熙宁二年除资政殿学士,知杭州,七年知越州。

一、结构图解

1.调查灾情

????2.筹集粮食

发放救济粮

?救灾措施?3.

4.政府雇工???5.开设病坊

越州赵公救灾记 ?1.尽心尽力??

?赵公的精神?2.敢于承担责任

??3.出私钱

?赵公救灾做法的意义:值得官吏学习,号召其他官吏“推?? 公之所已试”

二、内容研读

1.在第1段中,作者写灾前准备,这在全文中有什么作用?

[明确] 文章的中心事件是“救灾”,但作者却从救灾之前开始写起,先介绍了“防患于未然”的调查准备工作。作者具体介绍了赵抃的调查提纲,写了赵抃对“属县”的七问。涉及到受灾的范围、灾害的程度、官私应对灾害的能力等,突出了赵抃临事从容,严谨精细,具有远见卓识;也使救灾的记叙更加完整,以为后来的官吏提供借鉴。

2.文章在写赵抃的救灾措施时,哪些是详写?哪些是略写?

[明确] 救灾工作头绪纷繁,文章主要从“救饥”和“救疫”两个方面来写。“救饥”的内容是详写,“救疫”的内容是略写。

3.作者高度肯定越州赵公救灾的做法,其目的是什么?这体现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 [明确] 作者对越州赵公救灾的做法高度肯定的目的,不在于为其个人树碑立传,而是把他作为一个“有志于民”的官吏楷模来写的,是为了号召其他官吏“推公所已试”。这体现了作者“民为贵”“民惟邦本”的民本思想。

三、主旨归纳

全文通过对赵公初为越州知州,尽心尽力、千方百计救济灾民的活动的详细叙述,塑造了一个关心百姓,无私奉献的封建官吏的形象,提出有志于民的官吏向他借鉴学习的要求。

四、写法鉴赏

1.本文较多地运用了对比手法。如第二段和第四段中,作者以一个“故事”、一个“法”,同赵抃的做法对比:旧例,地方上救济粮仅发放三千石,而赵抃除三千石外,还筹措了四万八千余石,即共发放了五万一千余石;法令规定,救济粮发满三个月就停止,赵抃根据灾情,不惜触忤法令,发放到五月底才结束;而且由自己承担责任,决不连累下属。这样的对比,突出了赵抃救灾时突破常规的做法和高尚的人品。

2.文章善于在叙事中表现人物的品德。这篇救灾记,重在叙事而非写人,但笔端含情,人因事见。如开头写赵抃连发七问,就写出了他的忧心如焚。再如写赈灾的时间和数量,无须多加一字评语,一个关切人民的官吏形象便跃然纸上。再如写赈粮的发放方式,只用“忧其众相蹂也”“忧其且流亡也”二句,就充分表现了赵抃细致深入的办事作风。在这看似平平的叙述中,我们也可以感觉到作者对赵抃的钦敬之情。

一、基础过关

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

A.仓廪(lǐn) 僦民(jiù) 闭粜(tiào) ...B.朔(shuò) 处疾病之无归者(chù) 瘗(yì) ...C.便宜(biàn) 罹难(lí) 拊循(fǔ) ...D.灾沴(lì) 有间(jiàn) 街衢(qú) ...解析:选B。处chǔ。

2.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僧道士食之羡粟书于籍者(多余) .B.而谨其备(周密) .C.处疾病之无归者(安顿) .

D.予故采于越,得公所推行(采纳) .解析:选D。访询。

3.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古今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以为《越州赵公救灾记》云 ..B.至于颠覆,理因宜然 ..C.民尤以为得其依归 ..D.库钱仓廪可发者几何 ..

解析:选C。认为。A.古义:把……作为。今义:认为。B.古义:达到某种程度。今义:表示另提一事的连词。D.古义:多少。今义:数学术语。

4.下列句子中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 A.使各以便受之

2019-2020学年高中语文苏教版选修唐宋八大家散文选读学案:专题三第3课越州赵公救灾记.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复制、编辑、收藏和打印
本文链接:https://www.diyifanwen.net/c8ua0j2yg8e8mpoj7ocb09o8y29wt5t00z1n_1.html(转载请注明文章来源)
热门推荐
Copyright © 2012-2023 第一范文网 版权所有 免责声明 | 联系我们
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客服QQ:xxxxxx 邮箱:xxxxxx@qq.com
渝ICP备2023013149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