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宝山区2019-2020学年中考生物二模考试卷
一、选择题(本题包括35个小题,每小题2分,共70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 1.淀粉、蛋白质和脂肪分别在消化系统的什么部位开始被分解?( ) A.口腔、胃、胃 B.口腔、小肠、小肠 C.口腔、胃、小肠 【答案】C 【解析】 【分析】
食物的消化和营养物质的吸收过程
【详解】
糖类、蛋白质和脂肪必须经过消化才能吸收。淀粉的消化是从口腔开始的,在口腔中淀粉被初步分解为麦芽糖,再到小肠中在肠液和胰液的作用下,被彻底分解为葡萄糖;蛋白质的消化从胃开始的,在胃液的作用下被初步消化,再到小肠中在肠液和胰液的作用下,被彻底分解为氨基酸;脂肪的消化开始于小肠,先是胆汁(不包含任何消化酶)将脂肪颗粒乳化为脂肪微粒,再在肠液和胰液的作用下,被彻底分解为甘油和脂肪酸。所以淀粉、蛋白质和脂肪分别在消化系统的口腔、胃、小肠开始被分解。 【点睛】
解答此题应熟练掌握糖类、蛋白质和脂肪三大营养物质的化学性消化过程。 2.下列现象属于温度对生物的影响是( ) A.蛾类夜间活动 B.鸟类的迁徙 C.沙漠地区植物稀少 D.山顶的旗形树 【答案】B 【解析】 【分析】
影响生物生活的环境因素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光、温度、水、空气等非生物因素,另一类是生物因素。【详解】
环境中影响生物生活的各种因素叫环境因素,分为非生物因素和生物因素。非生物因素包括:光、温度、
水、空气、土壤等。蛾类夜间活动是光对生物的影响,沙漠地区植物稀少是水分对植物的影响,山顶的旗形树是风对生物的影响,鸟类的迁徙是受温度的影响,B正确。 【点睛】
理解环境对生物的影响的知识。
3.为探究豌豆种子萌发过程中能量变化(以温度变化为参照),设置了甲与乙组一对照实验.在A﹣D四幅坐标图中,能正确表达实验结果的是( )
A. B. C. D.
【答案】A 【解析】
呼吸作用指的是细胞内的有机物在氧气的参与下被分解成二氧化碳和水,同时释放出能量的过程。呼吸作用进行的条件是具有生命力的种子,萌发的种子呼吸作用旺盛,有机物在氧气的参与下分解,释放出的能量供给种子的各项生理活动利用,同时一部分能量以热的形式散失出来,所以甲瓶内的温度计会升高。乙瓶内的种子煮熟后,失去了生命力,无法进行呼吸作用,无热量散失,所以温度计不会升高。 4.如图表示Ⅰ~Ⅳ之间的所属关系,其中Ⅰ代表整个大圆,Ⅲ包含Ⅳ。符合图中所示关系的是( )
A.A 【答案】C 【解析】
B.B C.C D.D
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Ⅰ代表整个大圆,I分为Ⅱ和Ⅲ,III中又包含Ⅳ,据此解答。植物界包括种子植物和孢子植物,种子植物包括被子植物和裸子植物;被子植物包括双于叶植物和单子叶植物,故A不符合题意;动物界包括脊椎动物和无脊椎动物,鱼类属于脊椎动物,故B不符合题意;血液包括血浆和血细
胞,血细胞包括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图中符合这一特点,故C符合题意;大豆种子由种皮和胚组成,胚包括胚根、胚芽、子叶、胚轴组成,故D不符合题意。故选C。
点睛:解答此题的关键是仔细分析图和选项中的内容,找出它们的大小关系。 5.校园内的一棵大树在初夏阳光的照耀下所进行的生理活动有( ) A.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 C.光合作用和蒸腾作用 【答案】B 【解析】 【分析】
绿色植物利用光提供的能量,存叶绿体中把二氧化碳和水合成了淀粉等有机物,并且把光能转化成化学能,储存在有机物中,这个过程就叫光合作用;蒸腾作用是水分从活的植物体表面(主要是叶子)以水蒸气的形式散失到大气中的过程;活细胞利用氧,将有机物分解成二氧化碳和水,并且将储存在有机物中的能量释放出来。供给生命活动的需要,这个过程叫呼吸作用。 【详解】
光合作用的公式为:二氧化碳+水
有机物(储存能量)+氧气;呼吸作用的公式:有机物+氧→B.光合作用、呼吸作用和蒸腾作用 D.呼吸作用和蒸腾作用
二氧化碳+水+能量;植物蒸腾作用是指植物体内的水以气体的形式散失到空气中的过程。在白天有光植物可以进行光合作用、呼吸作用和蒸腾作用,在夜晚因为无光故光合作用不能正常进行。由上可知,植物的光合作用受光的影响,在白天或光下植物能进行的生理活动有:吸收作用、光合作用、呼吸作用和蒸腾作用。故选B。 【点睛】
解答此题的关键是知道植物进行光合作用必须在光下进行,而植物的呼吸作用和蒸腾作用在有光和无光的条件下都能进行。
6.下列动物与其运动方式相匹配的是( ) A.蚯蚓﹣﹣爬行 【答案】B 【解析】 【分析】
动物因种类不同,生存环境各异,其运动方式也大相径庭,动物运动的方式多种多样,主要有飞行、奔跑、跳跃、行走、爬行、蠕动、游泳等方式。 【详解】
蚯蚓的体内无骨骼,运动方式是蠕动,故A错误;鲨鱼生活在水中,运动方式是游泳,故B正确;蟒蛇的运动方式是爬行,故C错误;蜗牛的运动方式是蠕动,故D错误。故选B。 【点睛】
B.鲨鱼﹣﹣游泳
C.蟒蛇﹣﹣蠕动
D.蜗牛﹣﹣行走
对于本知识的掌握,可以通过绘制知识结构图来记忆。知识的形象化,一个是便于记忆,另一个可以将知识系统化,便于理解。
7.下列农业生产措施中,能提高光合作用效率的是( ) A.常松土,勤施肥 B.合理密植充分利用光照 C.温室大棚夜间适当降低室温 D.移栽树苗时,剪去树苗的部分叶片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常松士,主要是促进根的呼吸和生长,勤施肥促进植物的生长。 合理密植能充分利用光照,能提高光合作用效率,提高农作物的产量。
温室大棚夜间适当降低室温,主要是降低呼吸作用,减少有机物的消耗,提高农作物的产量。
移栽树苗时,剪去树苗的部分叶片,主要是降低蒸腾作用,减少水分的消耗,提高树苗的成活率。故选B。考点:光合作用原理在生产上的应用。
8.电子烟是一种模仿卷烟的电子产品,将尼古丁等变成蒸汽后,让用户吸食。世界卫生组织对电子烟进行了相关研究,认为这不是戒烟手段,必须加强管制。以下说法不正确的是 A.电子烟产生的蒸汽可以经过呼吸道到达肺
B.尼古丁等有害气体从肺泡内进入血液要经过两层细胞 C.呼出烟雾时,肋间肌与膈肌处于收缩状态 D.吸食电子烟容易引起呼吸系统疾病影响健康 【答案】C 【解析】 【分析】
呼吸系统由呼吸道和肺组成,肺是呼吸系统的主要器官。人体呼吸的环节包括肺通气,肺泡里的气体交换,气体在血液中的运输,组织细胞里的气体交换。 【详解】
A.呼吸系统包括呼吸道和肺组成,呼吸道包括鼻腔,咽,喉,气管和支气管,是气体进出的通道,肺是呼吸系统的主要器官,进行气体交换,所以电子烟产生的蒸汽可以经过呼吸道到达肺,故A正确。 B. 肺泡外缠绕着毛细血管,肺泡壁、毛细血管壁都只有一层上皮细胞构成。血液中的氧气浓度比肺泡内的二氧化碳浓度低,根据气体扩散作用的原理,氧气会穿过毛细血管壁、肺泡壁进入肺泡。因此,尼古丁等有害气体从肺泡内进入血液要经过两层细胞,故B正确。
C.当膈肌和肋间外肌舒张时,膈肌顶部上升,肋骨与胸骨因本身重力及弹性而回位,结果胸廓缩小,肺也随之回缩,造成肺内气压大于外界气压,肺内气体排出肺,形成被动的呼气运动,所以呼出烟雾时,肋间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