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职学校2016年秋期《哲学与人生》期末考试试卷
一、单项选择(15题,每题2分,共30分) 1. “眼见不一定为实”,这主要是因为( )
A.认识有感性和理性之分 B.经验有直接和间接之分 C.现象包括真象和假象 D.本质是眼睛看不见的东西 2.事物发展的动力和源泉是( ) A. 联系 B.矛盾 C. 发展 D.内因 3.( )是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对事物的发展起决定性作用 A. 联系 B.矛盾 C. 发展 D.内因
4.理想与现实的关系是( ) A.对立 B.统一 C.没关系 D.既对立又统一 5.人与物的根本区别是( ) A.人有主观能动性 B.人有客观性 C.人会说话 D.人会使用工具 6.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规律是主观的 B.规律是客观的 C.规律是可以改变的 D.规律不可认识 7.“废品降价了,没人要,都是美国次贷危机闹的”这说明事物之间是( ) A.相互联系的 B.相互矛盾的 C.相互发展的 D.没有关系的 8.“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前后相随”说明哲学( )的观点。
A.联系 B.发展 C.矛盾 D.全面 9.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现象与本质具有对立性 B.现象与本质具有统一性 C. 现象是感性的 D.本质是感性的 10.认识事物本质的先导是( )
A.实践 B.现象 C.主观能动性 D.想象 11.判断新旧事物的标准是( )
A.出现的时间 B.形式的新颖 C.是否符合事物发展的规律 D.现象的新奇
12.计算机网络给我们提供了大量有益的信息,也带来了许多毫无价值的信息,甚至传播一些有悖于社会道德的东西,这启示我们( ) A.要坚持一分为二的观点分析解决问题 B.要用不同的方法解决不同的问题 C.要重视事物的变化
D.要解决矛盾就要认识矛盾的特点 13.“拔苗助长”的错误主要在于( )
A.夸大了客观条件对主观能动性的制约作用 B.忽视人的主观能动性、创造性
C.强调了规律的客观性,否认了人的主观能动性 D.夸大了人的主观能动性,忽视了规律的客观性 14.俗话说:“劈柴不照纹,累死劈柴人”。这句话说明( ) A.尊重客观规律是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 B.客观条件制约着主观能动性的发挥 C.按规律办事常常是事倍功半
D.人们办事有无成效,取决于主观能动性发挥的程度 15.“神五”、“神六”、“神七”载人航天飞船的陆续发射成功,说明( ) A.人类可以认识和利用规律 B.意识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反映 C.只要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人定胜天” D.人是可以创造规律的
二、多项选择题(5题,每题3分,共15分) 1.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须做到( )
A.把客观实际作为出发点、立足点,想问题、办事情的根据 B.坚持主观与客观相符合
C.探寻和把握事物发展的内在规律,做到实事求是 D.坚持以自己的感觉为主,发挥主观能动性 2.人生是自觉能动的过程体现在( )
A.人生的存在和发展是能动的过程 B. 自强、自立的过程
C.实现人生意义的过程 D.把自身潜能变成现实的过程 3.建立真正的友谊须做到( )
A.善于辨别“益友”和“损友” B.用心维持和呵护友谊 C.以自我为中心 D. 交往要把握一定的度 4.下列属于逆境的影响有( )
A.为人生发展提供机遇和有利条件 B.使人沉浸在安逸之中 C.可以磨练人的意志 D.可以催人奋进 5.矛盾的两种基本属性是( )
A.发展 B. 对立 C.联系 D.统一
三、判断题(15题,正确的打√错误的打×每题1分,共15分) 1.人生选择具有多样性和可能性。 ( ) 2.有的物质是不运动的。 ( ) 3.物质和运动是不可分的。 ( ) 4.物质运动是没有规律的。 ( ) 5.自觉能动性又称主观能动性是人区别于动物的根本特点。( ) 6.联系是普遍存在的,但不是客观的,想它存在就存在。 ( ) 7.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会受到客观条件的制约。 ( ) 8. 一切事物总是和其他事物有条件地联系着。 ( ) 9. “实事求是”这句成语中的“是”字是指“客观规律”。( ) 10.认识是实践的基础,是一切科学理论的来源。 ( )
11.成功与失败是相互依存相互对应而存在的,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 )
12.真象是从正面反映事物的本质,假象是从反面歪曲的反映事物的本质。( ) 13.事物的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 ( ) 14.外因是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内因是事物发展的条件,内因通过外因起作用。
( )
15.规律是客观的,人在规律面前无能为力。 ( )
四、名词解释(共5题,每题5分,共25分)
1. 一切从实际出发
2. 实事求是
3. 联系
4. 发展
5. 矛盾
五.论述题( 1题 共15分)
1. 请结合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说说中职生如何做到知行统一?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