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范文网 - 专业文章范例文档资料分享平台

巧用时事新闻优化视障学生德育的实践与思考 - 图文

来源:用户分享 时间:2025/8/26 7:06:59 本文由loading 分享 下载这篇文档手机版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需要完整文档或者需要复制内容,请下载word后使用。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微信号:xxxxxxx或QQ:xxxxxx 处理(尽可能给您提供完整文档),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

责任鳊辑:吴浩 巧用时事新闻优化视障学生德育的 实践与思考 ● 韩竞 【摘 要】 德育对视障学生有着特别的意义,但传统的大而化之的德育说教不适合视 障学生。教师可引入讲解时事新闻,以“新闻播报”“新闻引导”和“新闻辩论”等形式渗透德 育,发掘时事热点中蕴藏的德育因子,为视障学生的德育加温助力。 【关键词】 时事新闻;视障学生;德育渗透 【中图分类号】G761 盲校新课标提出,“德育离不开学生的生活”, “只有源于学生实际生活和真实道德冲突的教育 活动,才能引发他们内心的道德情感”,“良好品德 的培养必须在学生的生活中进行”,因此,要“善于 利用时事新闻等作为课程资源”。笔者多年担任 盲校班主任工作,在新课标理念指引下,利用时 事新闻优化德育实施路径,取得了一定成效。 一结合自身实际情况,联系平时日常生活,明确分 工,搜集、整理、归纳与之契合的相关新闻信息,每 组轮流进行新闻播报。笔者当场进行点评,同时 加以指导。新闻播报,对于每一个发言的视障学 生而言不仅是一次充实自我和锻炼自我的机会, 也是一次挑战自我和充分展示自我的机会,更是 次深刻的现身说德育的大讲堂。久而久之,学 生的知识面拓宽了,语言表达能力、思维能力也 一、“新闻播报”:转静态说教为动态参与 我校视障学生多数来自贫困山区,由于自身 的缺陷及家庭贫困等原因,生活圈子比较狭窄, 拓展了,通过小组合作,集体的凝聚力增强了,搜 集、整理、归纳信息的能力也随之提高了。 社会是在动态发展变化的,学生也不是一成 不变的。德育应与时俱进,与生活紧密联系, 视 障学生的自身实际相结合,这样才能增加视障学 生对德育的亲近感。新闻播报转静态说教为动态 参与,变被动为主动,给了学生更多的独立思考 和创新的空间,点燃了学生的探索热情和求知 欲,达到知识的融会贯通和情感的理性升华。 二、“新闻引导”:变被动接受为主动思考 信息闭塞且获取信息的渠道比较单一,大多数学 生在家仅靠听广播来简单地获取外界信息。 因此,笔者根据视障学生的自身特点,利用 每天的晨会开展“新闻播报”活动。引用典型时事 新闻材料作为德育的切入点和突破口,对他们有 针对性地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和知恩感恩等方面 的教育。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人唱独角戏的新闻 播报显得有些单调了,怎样调动每个人的积极 性,让人人都参与,变被动的输人——单方面 “听”,为主动的输出——多方面“报”呢? 我校大多数视障学生的父母常年在外打 进入信息时代,视障学生通过网络等渠道大 量吸收信息,手机查资料、听书、听新闻、“听”电视 已习以为常。于是,笔者让他们自由选择分组,以 小组合作的形式,根据学校每一期的德育主题, 忙于生计,而常常忽略了孩子们的道德形成,致 使家庭德育缺失。一些视障学生已习惯于被动地 接受而不主动思考。真正的德育应该是“顺乎人 情”、因势利导的,不可脱离现实生活和社会环境。 新闻引导在引用典型的时事新闻进行德育时,不 ◎巧用新闻材料作为视障学生德育的切人点和突破口,可以让学生懂得知恩感恩,回报社会的关爱。 在“随闻潜入心”的心理体验中,有效达成了“润德细无声”的德育渗透。 能仅仅停留在表面的读懂时事新闻上,而是应理 识水平相脱节,学生听得索然无味,老师讲得也 论联系实际,有针对性地加以延伸拓展,从而既 枯燥乏味,致使教育效果大打折扣。德育说教不 能加强德育的直观性和说服力,还能拓宽视障学 知不觉就成了班主任的“独角戏”,学生很难参与 生知识面及视野,启发学生积极思考。笔者在选 进来,更谈不上“进入角色”引发共鸣了。 择热点问题时,把握正确方向,坚持正向引导,多 辩论的最大魅力就在于思想与灵魂的交流, 用正面、积极向上、充满正能量的事例激励学生, 少用、慎用、巧用消极事例。 如学生身边的“中国十大杰出青年”“全国五 一劳动奖章”等众多殊荣获得者宁夏残联盲协主 席王结,l3岁时因一场意外双目失明。面对人生 的不幸,他以超常的毅力,克服常人难以想象的 困难,创出很多“第一”,从山区一步一个脚印,走 出了一条光明之路。王结的事迹离我们很近,就 在我们的身边,更契合学生的实际,使学生感同 身受。笔者发起这一话题后,学生们纷纷发表自 己的观点和看法,展开讨论。笔者因势利导:王结 的事迹留给大家哪些值得思考的地方?同学们应 该怎么做?为此,笔者还专门开展了以“透过王结 看自己”为主题的班会活动,大家积极主动,参与 的热情很高,你一言我一语,讨论得热火朝天,直 到下课的铃声响了,还意犹未尽。 教育的艺术不仅在于传授,更在于鼓舞和唤 醒。在对视障学生的德育中,教师要巧用贴近生 活、鲜活生动、形象直观、可触可感、具有教育意 义的时事新闻,有的放矢,加以“新闻引导”,变被 动接受为主动思考,发掘其中蕴藏的德育因子, 找准德育亮点,捕捉德育的渗透点,更好地诠释 德育的内容,创造性体现德育的深层内涵,为激 发孩子探究热情和引导其思考感悟提供真实的 现实依据。 三、“新闻辩论”:改“一言堂”独唱为“群言堂” 合唱 处于青少年阶段的视障学生,道德观正在形 成,受社会环境等多方面的影响,个体道德水平 存在着很大的差异。如何巧用时事新闻辩论的方 法,纠正不良的道德观,使学生们重塑正确的道 德观,助力德育渗透呢? 单纯的德育说教,如抛头颅洒热血的爱国情 操,与视障学生的生活实际相脱节,与他们的认 每一场辩论都是一次思想的碰撞,而每一次碰撞 势必又会产生新的思想,进而将学生的思想提升 到更高的境界。“新闻辩论”正是开发和利用生活 中的资源,选取视障学生关心的新闻热点话题, 结合他们在生活实际中存在的问题,向学生渗透 德育。特别是用发生在同龄人身上的一些事例来 教育学生,极具亲和力和说服力,很容易和他们 产生共鸣,比说教更有效果。 例如,随着社会的文明进步,视障学生越来 越受到各级政府及社会各界爱心人士的关心和 厚爱,政策的扶持——学费和生活费全免,爱心 的捐赠——学习用品及生活用品一应俱全,学生 学习生活条件也大大改善了。然而,在这个过程 中一些学生感恩的意识慢慢淡薄了,接受得理所 当然。为此,笔者巧用新闻热点中一篇关于受助 贫困学生知恩感恩和另一篇受助弱势群体不感 恩的正反两面的新闻报道,以“弱势群体该不该 感恩”为辩论主题,开展班会主题辩论活动,鼓励 学生积极参与,让每个学生都有机会上场。学生 们跃跃欲试,精心准备,辩论会上展开观点交锋。 经过激烈的辩论,大家统一了认识:感恩是中华 民族的传统美德,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学好本 领,掌握一技之长,做个自食其力的有用之人,是 对社会最实在的回报。 时事新闻包罗万象,呈现世间百态,为视障 学生了解社会、了解现实进而顺利踏入社会、融 入社会打开了一扇光明之窗。通过时事新闻,视 障学生触摸到大量活生生的饱含德育精髓的事 例。巧用新闻材料作为视障学生德育的切人点和 突破口,可以让学生懂得知恩感恩,回报社会的 关爱。在“随闻潜入心”的心理体验中,有效达成 了“润德细无声”的德育渗透。@ (作者单位:宁夏特殊教育学校,750004) 

巧用时事新闻优化视障学生德育的实践与思考 - 图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复制、编辑、收藏和打印
本文链接:https://www.diyifanwen.net/c8usgc2czqj3uh255c6he20sz532aec00ccg_1.html(转载请注明文章来源)
热门推荐
Copyright © 2012-2023 第一范文网 版权所有 免责声明 | 联系我们
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客服QQ:xxxxxx 邮箱:xxxxxx@qq.com
渝ICP备2023013149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