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人体为了补钙,可以长期饮用含钙较多的硬水
B.用水能区分NH4NO3和NaOH固体
C.用灼烧的方法能区别棉花和羊毛
D.用饱和硫酸铵溶液能区分淀粉和蛋白质溶液
10.下列实验数据或现象合理的是 ①用托盘天平称取15.6g氧化铜粉末;
③铁丝在空气中燃烧,火星四射;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
②用广泛pH试纸测得某溶液的pH为3.52; ④用10mL量筒量取某溶液6.6mL; C.③④
D.①④
11.下列化学方程式符合题意且书写正确的是
点燃 A.用点燃的方法除去二氧化碳中少量的一氧化碳: 2CO+O2 2CO2 B.证明铜的活动性比银强:Fe+2 AgCl FeCl2+2 Ag C.医疗上用氢氧化铝中和过多胃酸:2 Al(OH)3 + 3 H2SO4 Al2(SO4)3 + 6 H2O D.用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铁:Fe2O3+3CO 2Fe+3CO2 12.60℃时,分别向盛有10g水的A、B两支试管中,加入等质量的甲、乙两种固体物质,使其充分溶解,可观
察到如右图1所示的现象.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60℃时,B试管中的溶液可能是饱和溶液 B.图2中可表示甲物质的溶解度曲线的是a
C.A中剩余的固体继续溶解可采用加水或加热的方法 D.测得a曲线表示的物质溶液的质量分数为37.5%,
则在40℃时该溶液一定饱和
13.为贮存运输的方便,工业上将H2O2转化为固态的过碳酸钠晶体,该晶体具有Na2CO3和H2O2的双重性质(化
学式2 Na2CO3.3 H2O2),下列物质不会使晶体较快失效的是 A.二氧化锰
B.硫酸钠
C.稀硫酸
D.澄清石灰水
高温 14.下列各组转化中,一定条件下均能一步实现的组合是
① ② ③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①②③
CuO Cu(OH)2
Cu
CaO
CaCO3
Ca(OH)2
Na2CO3 Na2SO4
NaOH 15.某甲醛(HCHO)的水溶液中,氢元素的质量分数为10%,则该溶液中甲醛的质量分数为
A.10%
B.12%
C.30%
D. 25%
二、选择题(本题包括5小题,每小题2分,共10分.每小题有1—2个选项符合题意按题意选对给2分;错
选、多选不给分;少选且选对给1分)
16.从反应原理和产物纯度两个角度考虑,下列制取Fe2(SO4)3溶液的方案中最佳的是
A.过量的Fe2O3与稀硫酸反应,过滤 C.过量的铁粉与稀硫酸反应,过滤
B.过量的稀硫酸与Fe2O3反应,过滤 D.过量的铁粉与硫酸铜溶液反应,过滤
17.除去下列各组物质中的杂质,所用试剂和方法均正确的是 A B C D 物质 O2 NaOH溶液 NaCl CaO 杂质 HCl气体 除杂所用试剂和方法 先通过NaOH溶液,再通过浓硫酸 Ca(OH)2溶液 先加入过量Na2CO3的溶液,再过滤 Na2CO3 CaCO3 加入澄清的石灰水,过滤 加入适量的稀盐酸,蒸发 18.不用其他试剂,通过观察及组内相互反应的方法,就能将它们一一鉴别出来的是
A.NaCl、BaCl2、CuSO4、NaOH、KNO3 C.NaOH、FeCl3、MgSO4、BaCl2、KCl
B.Ba(NO3)2、NaCl、Na2SO4、H2SO4、HCl D.AgNO3、HCl、Na2CO3、KCl、CaCl2
19.探究中和反应是否发生的方法有多种.小华同学进行了以下四个实验,并用图像分别
描述了实验过程中的现象.其中,依据图示现象不能判断中和反应一定发生的是
A.在稀盐酸中加入氯化铜,然后向其中逐滴加入NaOH溶液 B.在
NaOH
溶液中加入
CaCO3,然后向其中逐滴加入稀盐酸
C.在NaOH溶液中加入CuO,然后向其中逐滴加入稀硫酸 D.在NaOH溶液中加入Ba(NO3)2,然后向其中逐滴加入稀硫酸
20.二氧化碳的捕捉与封存是实现温室气体减排的重要途径之一,科学家利用NaOH溶液喷淋“捕捉”空气中的
CO2(如下图).则关于该方法的叙述正确的是
A.该方法中包含复分解反应、分解反应、置换反应等
B.物质①是NaOH溶液 C.操作①是蒸发浓缩、降温结晶
D.该方法可制得纯净的CO2
第II卷(非选择题 共60分)
三、填空题(本题包括5小题,共17分) 21.(4分)用化学用语填空:
⑴3个铁离子 ▲ ; ⑵人体缺乏 ▲ 元素严重时会得侏儒症; ⑶4个甲烷分子 ▲ ; ⑷氢氧化镁中镁元素的化合价 ▲ .
22.(6分)用序号填空: A稀盐酸、B小苏打、C钛合金、D蔗糖、E过磷酸钙、F氯化钠 (1) 用于做糕点发酵粉的是 ▲ ; (2)在医疗上配制“生理盐水”的是 ▲ ; (3) 用于金属表面除锈的是 ▲ ; (4) 用于制造人造骨的是 ▲ ; (5) 常用作磷肥的是 ▲ ; (6)白糖、冰糖的主要成分 ▲ . 23.(2分)请仔细观察右图后回答:
运输硫铵过程中,既要防止雨淋,也要防止 ▲ ; 过度使用化肥不仅会导致土壤 ▲ ,而且会导致 土壤板结.
24.(3分)如图1为甲、乙(均不含结晶水)两种固体物质 的溶解度曲线.
(1)某同学在t1℃时开始进行如图2实验,得到相应的溶液①~③.在溶液①~③中属于饱和溶液的是 ▲
(填序号),溶质质量分数最大的是 ▲ ;
(2)在溶液③中再加入25g甲,充分搅拌恢复到t2℃时,所得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为 ▲ .(精确到0.1%)
25.(2分)玻璃的主要成分是SiO2,它能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生成硅酸钠(Na2SiO3)和水,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 .硅酸钠水溶液俗称“水玻璃”,它能将玻璃粘结在一起,因此盛放氢氧化钠溶液的细口瓶不宜选用 ▲ (填“玻璃塞”或“橡皮塞”).
四、实验题(本题包括2小题,共18分) 26.(9分)根据下列实验装置图回答问题:
(1)写出图中①②的仪器名称:① ▲ ,② ▲ .
(2)用A装置制取氧气,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 ,开始的气泡不宜收集,当 ▲ 时才收集. (3)装置B和C可用于制取多种气体,若导管口a连接b,可用来制取 ▲ 气体,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 ;若导管口a连接c,可用来制取 ▲ 气体.
(4)检查B装置气密性的方法:打开旋塞,从长颈漏斗管口注水至 ▲ ,关闭旋塞继续注水,使长颈漏斗内的液面高于锥形瓶内的液面,静置后 ▲ ,说明气密性良好.
27. (9分)某化学兴趣小组的同学学习“灭火器原理”后,设计了如图甲所示实验,并对反应后瓶中残留废液进
行探究.
【提出问题】废液中所含溶质是什么? 【猜想与假设】
猜想1:废液中的溶质可能是NaCl、Na2CO3和HCl.猜想2:废液中的溶质只有NaCl. 猜想3:废液中的溶质是NaCl和HCl.猜想4:废液中的溶质是 ▲ . 【讨论与交流】小明认为猜想1无需验证就知道是错误的,他的理由是 ▲ . 【实验与结论】
(1)小亮同学为验证猜想2,取少量废液装入试管中,然后滴入酚酞溶液,发现酚酞溶液不变色,于是小亮
认为猜想2正确.你认为他的结论 ▲ (填“正确”或“错误”),理由是 ▲ .
(2)小美为验证猜想3,用洁净干燥的玻璃棒蘸取该溶液滴到湿润的pH试纸上,测得pH=4,她认为猜想3正
确.对她的操作方法、测量结果及结论的评价,正确的是 ▲ .
A.方法不正确,结果偏小,结论正确 B.方法不正确,结果偏大,结论正确 C.方法正确,结果偏大,结论正确 D.方法正确,结果偏小,结论不正确 【拓展与应用】
(1)若废液中的溶质是NaCl和HCl,根据HCl的性质,无需另加试剂,只要对废液进行
▲ 操作即可从废液中得到NaCl固体.此方法的缺点是 ▲ .
(2)向一定质量CaCl2和HCl的混合溶液中逐滴加入溶质质量分数为10.0%的Na2CO3溶液.反应过程中加入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