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实摄影观念动态发展的思考
许欢欢
(华中师范大学,湖北 武汉 430079)
【摘要】纪实摄影作为一种记录社会环境和推动社会变革的工具。它要记录日新月异的社会环境和时代变迁的痕迹,纪实摄影观念就必须随着社会环境的改变而动态发展,这是摄影界对其定义一直没有形成定论的主要原因。文章首先通过引用传播学家麦克卢汉“媒介:人的延伸”、“热媒介与冷媒介”的理论分析摄影的特质决定纪实摄影的核心观念的原因;然后通过把纪实摄影的实践过程与样本的抽取过程进行类比,来阐述纪实摄影的核心观念在摄影实践中的作用;最后通过分析影响纪实摄影观念动态发展因素的演变,来探究在核心观念不变的前提下纪实摄影观念随社会环境动态发展的规律,并对其进行总结。
【关键词】纪实摄影;观念;社会环境;动态发展
一、早期的纪实摄影状况与地位
摄影发明之初,被视为一项自动记录大自然影像信息的装置。相机摄取的影像被称作“阳光画”。当时,许多画家和具有深厚美学修养的艺术人士都痴迷于摄影神奇的再现力,纷纷转向摄影艺术创作。可以毫不夸张地说,画意派摄影家主宰了整个19世纪。早期的纪实摄影家相对于只把摄影作为一种方便记录手段的画意派摄影家而言,他们属于少数群体。但令人意想不到的是,他们所拍摄的照片常常比这些画意派摄影家的照片更加受到人们的尊重。例如罗杰·芬顿拍摄克里米亚战争的照片就比他在早期拍摄的高贵华丽的静物更加为人们所熟悉,得到的评价也更高。同时期的美国摄影家马修·布雷迪则以写实主义的方式拍摄南北战争。从1861年到1865年期间,布雷迪和20位摄影组的成员拍摄的历史性照片,让民众得以随着战事的开展目击南北冲突,从而深刻认识到战争毁灭性。布雷迪以客观、不带个人情绪的风格所记录的军队、战场和被战火摧毁的城市,是早期纪实摄影的典范。
二、纪实摄影观念是动态发展的
(一)纪实摄影定义
就摄影而言,最先使用“纪实”(Documentary)这个词的是20世纪初的法国自由摄影家欧仁?阿热特。他住在巴黎住所的公寓的暗房门上挂着一块手写的牌子:“Documents pour Artistes”。“纪实”这个词描述的是一种风格和方法,曾经有过许多别的建议——写实的、事实的、史实的,但是无一能传达纪实摄影实践中的那种对真相的深刻尊敬以及对于我们这个世界加以积极诠释的创作欲望。 纪实摄影是中国特有的词汇,其来源于西方的文献摄影(Documentary Photograph)。关于纪实摄影的一些话题,如纪实摄影的称谓、本质特征的界定等,都曾有很热烈的讨论,但一直没有形成定论。其最具代表性的定义是:
1940年,美国摄影家多萝西娅?兰格
(1895-1965年)在一篇文章中写道:“纪实摄影记录我们时代的社会场景。它映照现在,为将来保留文献。它的焦点所在是人与人类的关系。它记录人在工作中、在战争中、在游戏中的举止,或他周围一天24小时的活动,季节的循环,或一个生命的
长度。它描绘人的制度——家庭、教堂、政府、政治、组织、社交俱乐部、工会。它展现的不仅仅是它们的外表,而且追求揭示它们运转于其中、吸收生命、保持忠诚,以及影响人类行为的样式。” (二)纪实摄影观念动态发展的原因 哲学中论述到,事物本质的产生来源于对现象的科学归纳。纵观中外摄影界对纪实摄影研究的理论成果,纪实摄影的定义基本上都是摄影大师结合自身所处的社会环境对纪实摄影现象做出的归纳和解释,是人文科学当中一种相对性的定义,它是随着社会环境的变化而动态发展的。
在摄影实践活动中,摄影者是唯一具有主体性和能动性的。纪实摄影的定义动态发展可以直接体现在摄影者的纪实摄影观念上。纪实摄影观念是纪实摄影本质和意义的价值判断。纪实摄影者的观念不同,在具体的摄影实践中产生的结果也会不一样。同时,只有摄影者具有随着社会环境变化而动态发展的观念,才能够真实有效地记录处在动态变化中的社会环境。
三、摄影的特质决定纪实摄影的核心观念 著名纪实摄影家阿瑟·罗斯坦在《纪实摄影——摄影大师及其理念》著作中曾经提到:“纪实摄影的力量与冲击源自受众接受它是摄影者目击现场的图像证据。纪实摄影呈现事实、信息和证据的优越性源自摄影的特质(精细描写与凝固瞬间)” (一)摄影的特质
在分析摄影的这种媒介工具的特质之前,我先介绍一下传播学家麦克卢汉关于媒介的两大理论。其一是“媒介:人的延伸”,是指任何媒介都可以看作是人的感官或感官的延伸。其二是对于媒介分类提出的两个概念(“热媒介”与“冷媒介”)。“热媒介”传递的信息比较清晰明确,接受者不需要动员更多的感官和联想活动就能够理解;而“冷媒介”则相反,它传达的信息需要接受者动员更多感官的配合和丰富的想象力。
首先,摄影具有精细描写和还原现场的特质,这种特质赋予摄影丰富的叙述力和在时空领域延
伸人类视觉的功能。受众可以一目了然的看到过去或现在的社会环境,且不需要通过联想就能够理解照片传达的信息,这说明摄影具有“热媒介”的性质。
其次,摄影具有凝固瞬间的特质,这种特质又赋予摄影术极强的表现力。摄影不仅可以向受众呈现人的肉眼无法观察到的经典瞬间,也可以在经典瞬间融入摄影者的思想和观点。受众不仅可以在欣赏经典瞬间时得到美的感受,也可以动员更多的感官配合和丰富的想象力来理解照片传达的深沉含义,这说明摄影也具有“冷媒介”的性质。 总之,摄影具有延伸人的视觉功能,也同时具有“热媒介”与“冷媒介”的双重性质。
(二)摄影的特质与纪实摄影观念的关系 从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来看,摄影作为一种媒介工具,是纪实摄影观念在实践过程中得以实现的物质基础;纪实摄影观念作为一种价值判断的依据,是摄影的特质在实践过程中得以充分发挥的理论保障。
摄影作为“热媒介”,能够逼真和精确地记录各种社会现象和重大事件。摄影作为“冷媒介”,又能够传达某种诉求、促使受众重新思考人与环境。由此可见,摄影的特质决定了纪实摄影的核心观念:记录每个时代的社会环境,促使受众重新思考人与环境,并推动社会的变革;而摄影在实践过程中只有以纪实的观念为指导才能充分地发挥其作为“热媒介”与“冷媒介”的双重特质。
四、纪实摄影的核心观念在摄影实践中的作用 纪实摄影的核心观念是由摄影的特质决定的,也是动态发展的纪实观念当中唯一不变的,因此探究它在摄影实践中的作用是必要的,也是十分有价值的。
为了探究纪实摄影的核心观念在摄影实践中的作用,以及鉴于纪实摄影实践过程中与统计学中样本采集过程的相似性(前者是通过集中而有限照片来呈现普遍存在社会现象,后者是通过有限的样本对总体的性质加以描述),我下面将把纪实摄影
的实践过程与样本的抽取过程进行类比,并用统计学中的相关概念对其加以解释。在统计学中,为对总体的性质加以描述,需要从总体中选取一个样本,有效的样本必须对总体有代表性;要获得有效的样本,就必须在统计学相关理论指导下根据总体特征采用科学的采样方法(如随机抽样、分层抽样等)。(如图1)
(图1 采样过程)
同理在摄影实践过程中,摄影者要通过集中而有限的照片来呈现某种普遍存在的社会现象,就必须有一定的纪实摄影的核心观念的来指导摄影实践。(如图2)
(图2 摄影实践过程)
简而言之,纪实摄影的核心观念在摄影实践中的作用就是保证纪实摄影作品对社会环境(或者是某一具体的题材)有代表性,并能够借助影像的力量,使摄影成为推动社会变革的工具。 五、影响纪实摄影观念动态发展的因素 自摄影诞生以来,纪实摄影者要记录日新月异的社会环境和时代变迁的痕迹,就必须实时地调整自己的观念。纪实摄影观念作为摄影实践过程的指导理念,它的发展和摄影实践过程中每个环节的演变是紧密联系的,这些环节主要包括拍摄题材、摄影器材、摄影者和传播媒介等。为了探究在核心观念不变的前提下纪实摄影观念随社会环境动态发展的规律,下面我将逐一对这些因素进行分析。 (一) 拍摄题材与纪实摄影观念的关系 拍摄题材来源于日新月异的社会环境,这就要求纪实摄影观念必须动态发展来适应时代主题的
需要,只有这样纪实摄影作品才能真实客观地记录时代变迁的痕迹。例如,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战争是时代的主题,为了客观地记录时代的特征,纪实摄影观念就更加倾向于战争摄影。其间也产生了大量的优秀的战地摄影家,他们在硝烟弥漫的战场上无谓地记录着富有震撼意义的经典瞬间,这些战争纪实图片为我们反省战争提供珍贵的历史文献。
(二)摄影器材与纪实摄影观念的关系 1839年到20世纪初,是相机发展的初级阶段。
各方面摄影技术都还未成熟,照相机由原始的木质暗箱向发展金属质地的机身,性能逐渐机械化和感光材料的工艺简便化的过渡阶段,在此期间,摄影精细描写和凝固瞬间的特质还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尤其是凝固瞬间的能力),纪实摄影观念不能够在摄影实践过程中得到充分的体现。例如罗杰·芬顿拍摄的克里米亚战争时,由于当时摄影器材的局限性,还不能够呈现战争的前台景象,只能展示后台的景象:港口、船只、码头地区、临时营房等。
从这一方面来看,芬顿对克里米亚战争的记录是片面的。
20世纪50年代末是相机发展的中高级阶段,相机的光学化、机械化在这个时期里得到了完善和成熟。1914年,第一架莱卡相机的诞生是照相机在科学技术进程中的里程碑。从此相机跨入高级光学和精密仪器的新时代。在此期间,从机身的轻巧化、感光材料的工艺简便化、镜头的专业化、快门速度的高速化来看,摄影器材的性能已经成熟。摄影的特质得到了充分的发挥之后,纪实摄影观念就不再受摄影器材的影响了。
总之,摄影器材与纪实摄影观念基本上是成反比例关系的。摄影器材发展的越成熟对纪实摄影观念的限制就越小。
(三)摄影者与纪实摄影观念的关系 在某一特定的历史阶段,纪实摄影观念在一定程度上是所有纪实摄影者创作观念的总和。摄影者是摄影的主体,是唯一具有主观能动性的因素。摄
影者的身份(或者说是职业)、思维方式、政治倾向和社会环境会直接影响他们的观念的表达。就纪实摄影者的身份而言,按照年代的顺序主要可以划分为:①早期的自由摄影家,只是为了单纯的记录社会环境,他们的观念与文献摄影十分接近,例如马修·布雷迪以写实主义拍摄的南北战争。②政府机构职员,他们以特定的观点用照片来呈现事实,并且为政府机构政策的实施提供参考;其中最具影响力的是1930年代美国经济大衰退时期,一组摄影师在罗伊·斯特莱克的指导下摄制FSA这个新政机构的历史性照片记录。③战地摄影者,是新闻摄影记者的一部分,但是因其报道内容的独特性而常被视为单独的摄影类型,在战争记录中,摄影者不仅要具有坚定的纪实摄影观念,还需要十足的勇气去实现这一观念。战地摄影家充分体现了摄影者主观能动性。④新闻报道摄影记者,是以平面印刷和互联网为媒体向广大接受者传播视觉信息的纪实摄影者,是摄影术和纪实摄影观念发展成熟的产物,也是现在纪实摄影者的主体。新闻报道摄影的集大成者首推亨利·卡蒂埃-布列松把相机作为他的眼睛和头脑的延伸,他最先明白摄影凝固瞬间的特质。这一瞬间凝固的不只是客观事实,还有他的观念和思想,他提出的“决定性瞬间”的观念是纪实摄影核心观念发展成熟的重要标志。
总之,摄影者的身份的演变和纪实摄影观念的动态发展是统一的。在某一特定的历史阶段,一些纪实摄影家的观念可以代表当时的纪实摄影观念,而当时的纪实摄影观念又反过来指导摄影者的实践。
(四)传播媒介与纪实摄影观念的关系 从照片的传播媒介方面来看,传播媒介的发展会推动纪实摄影作品呈现形式和纪实摄影实践方式的演变。
在19世纪,由于平面印刷技术的限制,纪实
摄影作品不能够广泛地在大众媒介中传播,除了少数作品能以摄影展览或者少数书籍、报刊形式展示给少数人外,大部分作品只能做为一种文献资料以玻璃底板等形式保存。直到20世纪初,德国人爱德华·美尔腾斯设计出一种能够同时印刷文字和图片的滚筒,各大报刊杂志迅速采用。这标志着图片报道成为了一种职业。它使纪实摄影方式更加职业化、专业化、大众化。此后,两个影响力最大的新闻摄影组织马格南和“黑星”图片社又相继成立,使新闻摄影者的作品免受杂志和其他出版者的控制,具有更公正的纪实观念。
21世纪以来,数码技术的成熟和互联网的普及,为纪实摄影作品的传播提供了优越的条件。互联网可以被认为是传播纪实摄影影像的最佳媒体。主要形式有以下几种:数字化展览、专业的图片博客网站。数字化展览摆脱了传统摄影展的场地和时间的限制,并实现了跨时空展览。专业的图片博客网站为个人提供自我展示的空间。可以最大限度的表达个人的观点,使摄影者的纪实观念意识得以彰显。然而,数字影像也给纪实摄影带来不少挑战。如数字技术的自动化削减了摄影者对每次影像记录的责任感和严谨的工作态度,数字图像处理技术的简单化容易催生影像信息的虚假化;图像信息的泛滥淹没了真正的纪实摄影作品,从而削减了纪实摄影的影响力。
六、纪实摄影观念动态发展的总结 从纪实摄影观念的历史沿革和推动其观念动态发展的因素来看,纪实摄影无不表现了摄影者对社会环境的关怀,对生命的敬畏,对人道主义的追求。纪实摄影者用摄影工具记录、表述和传播边缘或被人有意或无意间“忽视”的事实,借助影像的力量,使摄影成为参与社会改造的工具。进而推动社会变革,使人类的未来更加美好。
参考文献:
1.紫图大师图典丛书编辑部.世界摄影大师图典[M].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第一版。 2.[美]阿瑟·罗斯坦.纪实摄影:摄影大师及其理念[M].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第一版。
3.张魁.中国纪实摄影观念研究[J].南京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8。
4.[英]伊安·杰夫里.摄影简史[M].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出版社.2002.第一次出版。 5.郭庆光.传播学教程[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第13版。
6.[美]罗杰·D.维曼 [美]约瑟夫·R.多米尼克.大众传媒研究导论[M].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第7版。 7.宋刚明.纪实摄影概念的硬伤[J].中国摄影报.2009年.第31期。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