损失的补偿办法等,是亟待解决的问题。其中主要涉及如何有效地解决亚洲象的食物供给,群众所损失作物补偿的标准和范围,以及补偿资金的来源渠道等。
社区群众收入低
保护区境内及周边社区群众,由于交通闭塞、文化水平低、产业结构单一,99%的经济收入来源于种养殖业,人均纯收入普遍低于全州农民的平均水平,应引起保护区和各级地方政府的关注。由于群众收入低,而引发社区群众到保护区内种植砂仁、种花卉;采摘药材、竹笋、砍倒树木采摘野果等毁坏资源、低效利用资源的生产方式来求发展,这样的发展方式长期下去必定形成恶性循环。应通过政府与非政府渠道,开展社区培训,提高群众文化科技水平;通过调整社区产业结构,逐步增加林区内社区群众收入水平,逐步减少其对林区资源的依赖性和压力。这是保护好生态环境不可忽视的工作。
运行经费问题
西双版纳保护区人员工资由云南省财政转移支付结算,而保护区的科研经费、设备维修费、资源监测、护林防火和扶持社区发展的经费等目前还没有稳定的资金渠道,使保护区开展相关的保护活动受到制约。资源保护工作性质决定了保护区工作人员大量的工作日在野外,据统计,保护区每个巡护人员每年在野外巡护的天数在160天以上,需足够的资金支持野外巡护工作。目前,保护区仅能维持基本的工资,缺少其他经费的支持。
设备问题
由于设备经费没有保障,致使部分设备老化,科研及监测设备严重不足,具体有如下问题: (1)交通工具应在核定的基础上,把到期应予报废的车辆停用,以减少维修费开支和防止发生安全事故,并在此基础上添置必要的车辆;
(2)缺乏必要的科研设备仪器;
(3)缺乏科技图书资料档案室和必要设备;
(4)森林资源数据库建设尚未起步,数字化管理难以实现。 (5)缺乏巡护人员所需要的仪器装备。 旅游景点面临萧条的局面
西双版纳是驰名中外,也是我国有名的旅游胜地之一。保护区境内的野象谷、绿石林、望天树、勐远石灰岩岩洞等景点更是西双版纳地区的著名旅游景点,然而现在却一改前几年中外游人络绎不绝的热闹景象,变得冷清起来。由于经营上收不保支,绿石林已倒闭,野象谷也由于游客减少而亏损较大。出现上述情况,不是景区的景观缺乏吸引力,而是景区的经营者缺乏经营的科学理念,缺乏经营上的科学策划,盲目的认为“到云南不到西双版纳就等于没到云南”,忽视了服务质量的提高与旅游产品的更新。
橡胶种植及种砂仁的问题
除曼稿子保护区外,各子保护区内及周边在交通便利的地区内均有橡胶和砂仁种植。发展高价值的种植业有利于推动农民调整种植结构,增加农民收入。然而,在未经保护区批准的情况下,擅自进入保护区开展种植砂仁破坏了林下物种结构,同时还影响林内动物交流,毁坏了动物食源,对保护区的生物多样性保护造成了威胁。长此下去,上层雨林树种得不到更新,待老一代林木失去结实能力后将出现无幼树接替的严重后果。橡胶种植业虽然在保护区周边发展,但也给自然保护区的管理造成了不小的压力。
9
据调查分析,鼷鹿大多生活在海拔700~900m之间的热带季节雨林和南亚热带季风常绿阔叶林及其次生林下,砂仁种植地面积的扩大,侵占并破坏了鼷鹿的适宜生境,严重影响其种群的稳定和发展。因此,在保护区核心区及缓冲范围内,应采取严格的措施,取缔砂仁种植。在实验区内应规范管理砂仁种植面积,严禁未经批准任意扩大种植面积。
其它问题
(1)缺乏信息管理系统;
(2)缺少有效的和固定的监测线路;
(3)缺少生物多样性、生态、经济管理、自然保护等专业的高级技术人才; (4)缺乏对社区、县、乡、村各级的法律、法规和保护知识的培训;
(5)缺乏对社区群众科技知识、改变农村产业结构、提高收入等方面专业知识的培训; (6)缺乏系统的公众宣传教育计划; (7)缺乏有效的社区协调机制和手段。 四、需完善的保护设备缺口 科研监测设备:
目前,我保护区正在建设地理信息系统,地理信息系统对于我区的科研监测和巡护管理有着重要的意义。地理信息系统完善后,各种科研和管理数据收集更加完善,为今后热带雨林的研究和保护提供更加有力的技术支持,促使我区的科研和管理工作达到一个更高的层次。但目前,此项工作所需的各种设备由于缺乏资金不能配到各管理所一线工作人员手中,使得这项工作进展缓慢。基本设备包括:台式电脑、笔记本电脑、扫描仪、投影仪、GPS、数码摄影机、数码相机及各种监测仪器。
交通设备:
各管理所及一线管理站的车辆严重不足,已影响到巡护管理工作的开展。目前各所的车辆老化严重修理费高,而且不安全因素日趋严重,增加和更新巡护车辆充实各管理所站及业务部门已势在必行;景洪电站建成后,对沿岸保护区的巡护管理工作必须得到加强。因此,需增加水上巡逻艇1至2艘。
巡护设备:
各所需配齐,包括睡袋、帐篷、防潮垫、背囊、攀登绳、砍刀、巡护迷彩服、登山鞋、GPS、望远镜、计步器、海拔仪、便携电台等野外装备和工具。
五、当前西双版纳热带雨林保护所需的科研、管理项目及工程、设施的规划 (一)野生动植物保护工程――就地保护工程规划 1. 亚洲象保护
亚洲象是国家重点保护级野生动物,云南省是全国唯一有亚洲象分布的省,而90%以上的种群分布在西双版纳自然保护区境内。西双版纳保护区以亚洲象及其栖息地为主要保护对象。自保护区建立以来,保护成绩显著,野生亚洲象已从70年代的170头左右增长到现在的250头左右,活动区域也在不断扩大,本次规划如下:
(1)建立亚洲象区外保护站3处(勐仑到易武、曼腊)。
(2)开展亚洲象物种资源调查,进一步查清亚洲象与保护区内外的种群数量和活动区域。
10
(3)新建硝塘82个。
(4)防象工程:为保护群众爱护野生动物的积极性,减少林区人畜遭受大象伤害,解决人象冲突而建设该项工程,包括生物隔离林带150km,太阳能电围栏100km,防象沟道100km。
(5)资源与生态环境监测工程:设大象监测站2个。 2. 老虎保护
云南省分布有印支虎、孟加拉虎、华南虎三个亚种,都已处在极度濒危状态,急需了解其种群现状。规划:
(1)在保护区建立监测点1处。
(2)开展三个亚种虎物种调查,查清在西双版纳的种群分布和数量,建立资源档案,以提出保护对策。
3. 白颊长臂猿保护
西双版纳的白颊长臂猿,是我国唯一的分布地域。目前数量已极为稀少,几近绝迹。应纳入重点保护项目。
(1)开展白颊长臂猿种群调查、查清种群分布数量、了解其生境状况和受威胁程度,建立资源档案,提出保护措施。
(2)建立监测点2处:景洪1处,勐腊1处。 4. 野生雉科鸟类保护
绿孔雀和孔雀雉是国家保护的35种雉科鸟类的I级保护鸟类。西双版纳保护区有绿孔雀和孔雀雉分布。
(1)开展雉科鸟类的物种调查,了解雉科鸟类分布和数量。 (2)建立档案,提出保护措施。 5. 兰科植物保护
西双版纳是兰科植物较为集中的原产地之一,结合云南省建设“中华生物谷”的建设,规划以下保护工程项目:
(1)在保护区,建立监测点1处。 (2)开展兰科植物物种及品种调查。 6. 苏铁科植物保护
西双版纳保护区的篦齿苏铁,是重点保护对象,是此类苏铁的原生地。
(1)加强宣传教育和执法力度,禁止乱采滥挖苏铁树苗,严禁野生苏铁的市场交易。 (2)建立苏铁监测点1处。 7. 鼷鹿保护
鼷鹿是国家I级保护动物,我国仅发现于西双版纳自然保护区的勐腊子保护区一带,栖息于海拔1,000m以下的水边高草丛中,为已知反刍有蹄类中最原始、最古老的种类之一,具有重要的科研价值。规划:
(1)开展鼷鹿物种调查,了解其种群数量和确切的分布区域范围,以制定保护措施。
11
(2)在勐腊、尚勇一带建立监测点1处。 8. 野牛保护
保护区内分布着印度野牛(Bos gaurus)和爪哇野牛(Bos javanicus),是国家I级保护动物。规划: (1)开展物种调查,查清野牛的分布数量,了解其生境和受威胁情况,建立资源档案,制定保护措施。
(2)在勐仑子保护区,建立监测点1处。 9. 龙脑香科树种保护
龙脑香科树种是东南亚热带雨林标志性树种之一,保护区分布有望天树、羯布罗香、版纳青梅为优势的热带雨林,应加强对此类森林的保护。
规划在勐腊子保护区建立监测点1处。 (二)野生动植物保护工程――迁地保护规划 1、完善蝶类繁育基地。
原有蝴蝶园是我国人工养殖蝴蝶的基地,已具有成熟的养殖技术,是保护野生蝴蝶品种资源的重要基地,列入“总规”工程中,野生动物资源保护项目应予以重视,使这一珍稀资源得到有效保护。规划:
(1)建园地面积2,000m2。
(2)购置开发稀有、珍贵蝶种及其工艺品所需设备。 (3)构建必要的设施工程。 (4)开展蝴蝶物种资源调查。
(5)在管理中引入竞争上岗、承包管护、领导任期目标等激励机制。 2、建设野生动物食源基地工程
多年来,由于栖息地范围内食物资源的不足,大象等许多大型动物到附近村寨频繁肇事,给当地社区和群众的生命和财产造成严重的损失,解决这一矛盾迫在眉睫。为给野生动物(特别是象群、野牛)创造相对稳定的活动范围和栖息地,以保护动物的生存和减少对村民和作物的危害。规划在大象的主要栖息地和迁徙通道、林窗及周边的退耕地范围内,分别在三岔河、树林寨、大河边、半坡、勐仑王子山、尚勇的南坪等地,人工种植芭蕉、竹子、甘蔗、玉米、牧草等,建立辅助食物源基地,为野生动物提供足够的食物。规划面积800hm2,估算投资360万元。
(三)濒危动物抢救站工程
在景洪、勐腊、勐养、尚勇、勐仑管理分局,各建一处野生动物抢救站,收容民间捕捉和市场非法交易的保护动物活体,以及受伤和病危动物等,通过救治康复后,放归自然。估计投资150万元。
(四)巡护管理规划
(1)保护区各管理分局应配备护林巡护车,用于各管理分局到各所(站)及所辖片区检查巡护、指导工作。
(2)保护区总面积242,510 hm2。按每个护林员管护1,000 hm2计,需护林员243人。
(3)巡护道按保护区10km/万hm2计算,除了原有修建的以外,在保护区的边缘需修建巡护道150km。巡护道宽3m,每千米投资补助2万元,计300万元。
12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