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地理必修(3)复习资料
第一单元:地理环境与区域发展
1、区域的概念和性质
概念:区域是地球表面的空间单位,它是人们在地理差异的基础上,按照一定的 指标和方法划分出来的。(了解)
性质:①区域具有一定的区位特征及一定的面积、形状和边界,有的区边界是明确的,有的边界具有过渡性;②同一个区域内部,特定的性质相对一致,不同的区域之间则具有明显的差异性;③区域既是上一级区域的组成部分,又可进一步分为下一级区域。(理解) 2、地理环境差异对区域发展的影响(强化记忆) 共性 地理位置 地理环境差异 土地条件 ① 水稻土为主 ② 耕地多为水田 ③ 土地较为分散 ④ 人均耕地面积少 矿产资源条件 矿产资源贫乏 耕作业 耕作方式 水田..农人类活动差其他异 生产活动 商业 工业 业 主要粮 食作物 备注 主要种植水稻,此外还有油菜、棉花等作物 水产业较为发达 我国重要的综合性工业基地(①...轻工业:依托当地发达农业基础发展②重工业:从国内外运入矿产资源发展) 我国沿海航线的中枢,长江入海门户,对内外联系方便,商业贸易发达 气候条件 长江三角洲 松嫩平原 ① 都是平原地区,②都位于我国东部季风区,雨热同期 位于北纬30°附近,我国东部沿海 北纬43°~48°,地处我国东北地地区中部,长江入海口 亚热带季风气候区 夏季高温多雨 区的中部 温带季风气候区,大陆性稍强;东面有长白山的阻挡,降水较少;温暖季节及生长期都较短。 ① 黑土分布广泛 ② 多为旱地 ③ 集中连片 ④ 人均耕地面积多 有较丰富的石油等矿产 旱地耕作业 主要种植玉米、春小麦、大豆等作物 一年一熟 松嫩平原的西部适宜发展畜牧业 利用当地丰富的石油资源和周围地区的煤、铁等资源发展重化工业,成为我国的重化工业基地。 作物熟制 一年两熟至三熟 3、区域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的一般特点: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随着社会、经济、技术等因素的改变而改变。(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人们利用和改造自然能力的加强,一些原来制约区域发展的地理因素得到克服,甚至成为区域发展的促进因素)(理解) 4、长江中下游平原粮食生产地位的变化(熟悉)
总体地位 发展区位条件分析 ①水稻具有单位面积产量高的优势;②人口稠密,丰富的劳动力资源 ①人均耕地面积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②稠密的水网,耕地被分割不利于机械化的推广,粮食商品率较低 农业 我国粮食的主要产地和主要的社会 桑蚕和棉花生产基地。 工业 全国“粮仓”的地位和全国棉社会 花生产中的地位下降 5、地理信息技术是指获取、分析、管理和应用地理空间信息的现代技术的总称。主要包括遥感(RS)、全球定位系统(GPS)、地理信息系统(GIS)。(强化记忆) 6、遥感:
①关键装置是传感器,在航空器或航天器上接收地面物体反射或辐射的电磁波,并以图像胶片或数据磁带记录下来传送到地面接收站。(注意航空器和航天器纪录效果,理解) ②遥感的作用是获取信息,应用于资源调查、环境监测、自然灾害防御监测等方面(记忆) 7、全球定位系统:
①全球定位系统是指利用卫星,在全球范围内适时进行导航、定位的系统。(了解) ②系统包括空间部分——GPS卫星星座;地面控制部分—一地面监控系统;用户设备部分——GPS信号接收机三部分。(了解)
③ GPS卫星星座:由21颗工作卫星和4颗在轨备用卫星组成。它们均匀分布在6个轨道平面内。全球任何地点(经度、纬度、高程)在任何时刻地平面上空至少有4颗GPS卫星。(强化记忆)
④GPS具有全能性、全球性、全天候、连续性、实时性等特点。(记忆)
⑤GPS应用:应用的领域相当广泛,凡是用到地图或需要处理地理空间数据的领域都可用到。(能为和各类用户提供三维坐标、速度和时间;在区域地理环境研究中的应用;在日常生活中应用——GPS导航)(记忆)
8、地理信息系统:专门处理地理空间数据的计算机系统。(了解) 9、遥感、全球定位系统、地理信息系统三者之间的关系:(理解)
10、数字地球的概念,地理信息技术为构建数字地球奠定了基础
(★中国九大商品粮、五大商品棉基地;书本重点图—P2 图1.1、P3图1.2)
第二单元:区域生态环境建设
1、荒漠化的基本概念:①发生地区干旱、半干旱地区及一些半湿润地区;②实质是土地退化;③形成是气候变异等自然因素与人类过度的经济活动相互作用的产物;④主要变现为耕地退化、林地退化、草地退化而引起的土地沙漠化、石质荒漠化和次生盐渍化(荒漠化不是简单的荒漠扩张的过程,而是很多块分散的土地逐渐退化,并最终连接在一起,形成如同荒漠般的景观)(理解)
2、我国西北地区范围:①地形区划分大兴安岭以西,昆仑山—阿尔金山—古长城以北②行政区划分新、宁、甘(北部)、内蒙古(大部)③气候划分非季风区年降水量在400mm以下的我国西北干旱半干旱区(了解)
3、西北地区自然特征(体现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本地区生态环境的脆弱性):(记忆)
地形地貌:东部为高原,西部山脉和盆地相间分布;沙漠和戈壁 气候:温带大陆性气候(类型),降水少,气候干旱,气温的年、日较差大 水文:河流欠发育,多内流河、内流湖 生物:植被以草原和荒漠为主。(以贺兰山为界;200mm年降水量线) 土壤;土壤发育差,质地疏松,水分含量少,含沙质沉积物质多
干旱是本区最大的自然特征,成因:①深居内陆,远离海洋;②地形(山脉、高原)阻挡 4、★西北地区荒漠化成因:(重点记忆)
①基本条件——气候干旱少雨 自然②物质条件——地面疏松,为沙质沉积物 原③动力条件——大风日数多且集中 因④气候异常可以使脆弱的生态环境失衡,是导致荒漠化的主要自然因素 人 ①人口激增对生态环境的压力大 为 原 ②人类活动不当,对土地资源、水资源过度利用和不合理利用。 因主要表现为过度樵采(薪柴、药材、发菜等—干旱的绿洲边缘)、过度放牧(超载、掘井等—半干旱的草原牧区)、过度开垦(半干旱的旱作农垦区)、水资源利用不当、工矿交通建设中不注意环保。
5、古代荒漠化的原因是:对河流上游地区的过度开垦、战争、瘟疫;清代的原因是:“移民实边、开放蒙禁”;20世纪50年代以来的原因是:人口压力所迫和管理失误,荒漠化仍在蔓延的地区是旱作地区、草原牧区(了解)
6、次生盐渍化形成原因:①由于耕作技术落后,灌溉措施不当(不合理的灌溉)②干旱气候条件下蒸发旺盛,盐分极易在地表聚集(记忆)
7、★荒漠化防治的对策和措施(重点记忆) ⑴内容:预防具有潜在荒漠化危险的土地;扭转正在发展中的荒漠化土地的退化;恢复已......经发生荒漠化的土地的生产力
⑵原则:维护生态平衡与提高经济效益相结合,治山、治水,治碱(盐碱)、治沙相结合的原则,在现有的经济技术条件下,以防为主,保护并有计划地恢复荒漠植被。(恢复自然植被是防治荒漠化的有效措施)
⑶措施:①合理利用水资源;②利用生物措施和工程措施构筑防护体系;③调节农、林、牧用地之间的关系; ④采取综合措施,多途径解决农牧区的能源问题; ⑤控制人口增长。 成功的治理措施:生物固沙、沙地飞播造林种草、小流域综合治理等;沙坡头为了保护包兰铁路不受腾格里沙漠的侵袭设置了草方格沙障,作用有①可以增加地表粗糙度,削减风力②能截留水分,有利于固沙植被存活。 8、森林是一种自然资源,还是一种环境资源,森林具有调节气候、稳定大气成分、涵养水源、保持水土,繁衍物种和维护生物多样性、净化空气、美化环境、吸烟除尘、防风固沙等作用,人们把森林称为“大自然的总调度室”。(重点记忆作用) 9、现存的原始森林有分布在亚寒带针叶林带和热带雨林带,这两类森林能较好地保存下来,原因是因为这些地区地广人稀、自然条件严酷;难以通行、开发较晚(了解)
10、森林是人类的保护伞,森林减少会导致全球气候失凋、生态环境恶化、自然灾害频发,生物多样性锐减等问题,而目前森林特别是热带原始林正在遭到毁灭性破坏。世界面积最大的热带雨林是亚马孙热带雨林,其中60%分布在巴西。(了解)
11、热带雨林分布在赤道南北两侧,大陆向风地带可伸展到南北纬15°—20°,全球三大热带雨林的集中区南美洲亚马孙河流域、东南亚地区、非洲刚果河流域的,称为“绿色腰带”。 12、★热带雨林的全球环境效应表现在:①“ 地球之肺”,通过光合作用,维持地球碳氧平衡。②促进水循环 ,调节全球水平衡。③全球最古老的植物群落,地球上繁衍物种最多,保护时间最长的场所,被誉为世界生物基因宝库。(记忆)
13、热带雨林生态的优势:由于热带雨林地区全年高温多雨,由于充足的热量、丰沛的水分和连续不间断的生长季节,热带雨林光合作用强烈、生物循环旺盛生物生长迅速,是地球上功能最强大的生态系统,也是生产力最高的生物群落。(理解) 14、★热带雨林生态的脆弱性①土壤很贫瘠②养分几乎全部储存在植物体内③雨林植被正是最容易被破坏的部分,一旦被破坏,养分被淋洗而丧失,地表植被很难恢复,整个生态系统会陷于崩溃。“长着森林的绿色沙漠”(理解)
15、雨林系统中最主要、最关键的部位是地上植被(理解)
16、亚马孙热带雨林被毁的根本原因:人口增长和贫困导致的发展要求;直接原因:对热带雨林进行开发(记忆)
17、热带雨林破坏方式:迁移农业;商业性伐木;采矿、水利和公路建设;开辟大型农牧场 (记忆) 18、亚马孙流域开发计划:修建亚马孙横贯公路;移民亚马孙平原;借助外资、鼓励跨国企业投资开发(记忆)
18、雨林的前途:从全球利益和长远利益考虑,对热带雨林要采取严格的保护措施;从当地人争取短期内提高生活水平来看,开发热带雨林是最方便的收入来源,当前背景下应该把保护放在第一位。(理解)
18、保护热带雨林的措施:①加强环境教育,提高公民环保意识;②设立国际基金,使当地从管理和保护中获益;③加强雨林管理和保护,建立自然保护区;④鼓励保护性的开发方式,如雨林观光、生态旅游等;⑤森林选择性采伐与更新造林相结合;⑥加强雨林缓冲区的建设,减少移民和农耕进入雨林区的机会(熟悉)
19、西双版纳的雨林生态农业①利用原理光在林中垂直衰减②农业生产方式模拟雨林结构,建立起多层次的人工经济林③好处在改善生态环境的同时,充分利用光照,达到一地多用、增加收益的经济效果(熟悉)
20、湿地、森林、海洋并称为三大生态系统,其是湿地包括沼泽、河湖、沿海滩涂。(了解) 21、湿地以其巨大的环境调节功能和生态效益,被称为“地球之肾”,湿地的环境功能主要有:调节气候、涵养水源、调节径流、蓄洪防旱、降解污染物、保护生物多样性。(记忆)
(书本重点图:P17—图2.1、图2.3;P23—图2.12;P33—图2.21)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