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范文网 - 专业文章范例文档资料分享平台

《现代汉语语法修辞》综合试卷有全部答案

来源:用户分享 时间:2025/5/16 6:28:15 本文由loading 分享 下载这篇文档手机版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需要完整文档或者需要复制内容,请下载word后使用。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微信号:xxxxxxx或QQ:xxxxxx 处理(尽可能给您提供完整文档),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

这两类词的主要功能差别也有两点:(1)形容词一般都可以受程度副词修饰,而副词则不能。“非常努力”“很亲切”中的“努力”“亲切”都应当确定为形容词;“大力”“亲自”不能说成“非常大力”“很亲自”,则应是副词。(2)形容词可以修饰名词,副词不能。“共同的生活”“静静的顿河”中的“共同”“静静”都修饰名词,应当确定为形容词;而“互相”“悄悄”不能修饰名词,则是副词。

此外,要特别注意一部分同音同形的形容词和副词的区别,它们是:“好、光、老、白、直、怪、硬、净、干、穷”等。由于它们在作状语和作定语、谓语时语义不同,因而应分别属于副词和形容词两类,它们是同音词。例如: 形容词好 戏光 脚白手套路很直人老了

副 词好漂亮光说空话白跑一次直 哭老不说话 6、举例说明动词和介词的区别。

一般情况下,动词和介词不难确定,如“被、从、对于、关于、以、自”等从来不单独作谓语,即使带上名词也不作谓语,显然是介词。但是,现代汉语里,还有一批动、介兼类的词,如“在、为、比、到、给、通过”等,就容易发生界线模糊不清的情况。区别的办法是:凡句子里有别的词充当谓语的中心语,它就是介词;没有别的词充当谓语的中心语,它就是动词。

他在教室里。 (“在”是动词) 他在教室里读书。 (“在”是介词) 他到北京。 (“到”是动词) 他飞到北京。 (“到”是介词) 我给你一支笔。 (“给”是动词) 我给你买铅笔。 (“给”是介词) 7、举例说明连词和介词的区别。 甲组:和、跟、与、同 区分方法一:“和、跟、与、同”连接的两个单位可以变换位置,而意思基本不变,这是连词的用法。否则,便是介词的用法。例如:

张三和李四都是武汉人。 李四和张三都是武汉人。(意思不变,“和”是连词)

为了报告喜讯,王五跟赵六通了电话。 为了报告喜讯,赵六跟王五通了电话。(意思变了,“跟”是介词) 区分方法二:“和、跟、与、同”前边能插入修饰语的,这是介词的用法;不能插入的,便是连词的用法。例如:

为了报告喜讯,王五已经和赵六通了电话。(可以插入修饰语,“跟”是介词) 张三已经和李四都是武汉人。(—)(不能插入修饰语,“和”是连词) 乙组:为了、由于、因为

区分方法是:后面接名词或名词性短语的,算介词;后面接非名词或非名词性短语的,算连词。例如:

为了祖国,前进!(介词) 由于有空调,不觉得热。(连词)

8、如何辨别具体句子中的动词“没有”和副词“没有” (1)在汉语中,有两个“没有”:“没有1”是动词,“没有2”是副词。它们在语法形式上最大的不同是 [n1] [n1][n1]:“没有1”后跟名词性词组,“没有2”后跟非名词性词组。例如:

[1] 我没有语法书。 [2] 我没有借语法书。

例[1]“没有”后接的是名词性词组“语法书”,所以是动词;例[2]中“没有”后接的动词性词组“借语法书”,所以是副词。

如果我们把这两个例句变换组成相应的主谓谓语句,则也可发现这两个“没有”和它们的后续成分之间的结构关系是不同的。 [3] 语法书我没有。(例[1]的变换式) [4] 语法书我没有借。(例[2]的变换式)

从以上的变换式中,我们可以看出“没有1”是支配后面的名词性词组的,因而是动词;“没有2”只是修饰限定后面的动词性词,因而是副词。

(2)这两个“没有”都是表示否定的,但是它们所否定的内容有所不同。“没有1”是对“领有、具有、存在”等意义的否定,即是对动词“有”的否定;“没有2”却是否定动作或状态已经发生或出现的。所以,它们的肯定形式有所不同。如: [5] 我有语法书。(例[1]的肯定式) [6] 我借了语法书。(例[2]的肯定式) (3)这两个“没有”在结构地位上的不同,也造成了它们的提问形式有所不同。“没有1”只有一个提问形式:“有没有……”;而“没有2”的提问形式却不止一个。例如: [7] 你有没有语法书(例[1]的提问形式) [8] 你借了语法书(例[2]的提问形式) [9] 你借没有借语法书(例[2]的提问形式)

有的方言(如上海方言)存在“你有没有借语法书”这种格式,但普通话里是不能这样说的,因为不存在“有借语法书”这种肯定形式。 9、结合实际例子说明助词“了“和语气词“了”

(1)有两个“了”容易发生混淆。从形式上看,一个必须用在动词或形容词之后,而且还必须紧挨着前面的那个动词或形容词。这就是说,如果动词或形容词还带有宾语或补语,这个“了”要放在宾语或补语之前。我们把这个助词“了”叫做“了1”。例如: [1] 他批评了我。 [2] 屋子里亮了起来。 另一个“了”,是用在句子末尾。我们把这个语气词称之为“了2”。例如: [3] 他批评我了。 [4] 下雨了。

这两个“了”还可以在一个句子里共现,足见例[1][2]句子和例句[3][4]中的两个“了”不是语序上的变化,而确是两个不同的词。例如: [5]他批评了我了。 (2)“了1”紧挨着动词或形容词,语法意义表示动作完成或变化完成。如例句[1]中的“了1”是表示“批评”的动作已经完成,例句[2]中的“了2”则用以表示“原先屋子里是暗的,现在已经变得亮了”。所以,“了1”是时态助词。

“了2”用在句末,紧跟在名词之后,语法意义表示一种新的情况已经出现或即将出现,并起煞句作用,表示一个句子的终结。例句[3][4]中的“了”,就是起这个作用的。所以,“了2”是语气词。 (3)“了”出现在句子的末尾,而又紧挨着前面的动词或形容词,例如: [6] 他终于来了。

这个“了”既表示动作的完成,又起煞句的作用。我们不妨把它看成是时态助词“了1”,和语气词“了2”的重合体,即“了1+了2”。

下表总结了“了1”和“了2”的不同: 了1了2了(了1+ 了2)

位 置动词或形容词+了1+宾/补名词后、句末动词或形容词+了、句末 表达作用动作完成或变化完成一种新情况出现并煞句兼有了1和了2的语法义

词 性助 词语气词助词+语气词

10、结合实际例子说明“是”在具体的句子中的词性 (1)“是”也有两个:“是1”起判断作用,后接名词性词组作为它联系的对象;“是2”起强调作用,后接非名词性词组作为它修饰的对象。下面有三个例句: [1] 他是我的老师。(“是1”) [2] 火车是误点了。(“是2”) [3] 他是勇敢。(“是2”)

(2)因为“是1”起的是判断作用,而“是2”并没有起判断作用,所以它们的否定形式是不同的。试把上面三个例句变换为否定句,就成了: [4] 他不是我的老师。(例[1]的否定式) [5] 火车是没有误点。(例[2]的否定式) [6] 他是不勇敢。(例[3]的否定式) 可见,“是1”的否定式为“不是”,而“是2”的否定式为“是没有”或“是不”。 (3)因为“是2”是表强调的,所以它可以被副词“的确”替换,例如: [7] 火车的确误点了。(例[2]的替换式) [8] 他的确勇敢。(例[3]的替换式) 是1是2 词性动词副词 表达作用判断强调

肯定形式是+名词性词组是+非名词性词组

否定形式不是+名词性词组是没有+非名词性词组 不是+非名词性词组 用“的确”替换不能能

而“是1”则因为不表强调,并且又处在句法结构中的重要位置上,所以它不能由“的确”来替换,而只能受副词“的确”的修饰。 [9] 他的确是我的老师。

从这儿,我们也能获得证据,说明“是1”为动词,“是2”为副词。 11、结合实际例子说明助词“的”和语气词“的”。

“的”作为结构助词,可以附着在实词或词组后表示前面的成分是定语,也可以附着在实词或词组后构成具有名词性功能的“的”是结构。作宾语的“的”字结构中的“的”有时会和处在句末的语气词“的”发生混淆。我们把构成“的”字结构的“的”叫做“的1”,把语气词“的”叫做“的2”。 (1)“的1”之前的实词或词组,可以是名词性的,也可以是非名词性的;“的2”

前的词或词组却一定是非名词性的。如:

[1] 在那么多的设计方案中,我还是赞成小王的。(“的1”) [2] 在那么多的设计方案中,我还是赞成小王提出的。(“的1”) [3] 我要去的。(“的2”) (2)“的2”一定出现在句末,而“的1”就不一定出现在句末: [4] 小王提出的最合理。(“的1”)

[5] 我找了卖瓜的三次。(“的1”) (3)“的2”是表示肯定的语气词。因此去掉后,原句的基本意思不会改变的,只是肯定的语气不那么强烈罢了。“的1”是“的”字结构的不可缺少的一个标志,所以不能去掉。例如:

[6] 我要去了。 [7] 我要去。(这两句话的基本义不改变) 12、“我催着他干活。”和“我瞒着他干活。”是同样的句型吗为什么 “我催着他干活。”是一个兼语句。“我瞒着他干活。”是一个连谓句。二者的区别是:

(1)连谓句前后两个动词为同一个主语,可以分化为“我瞒着他,我干活。”而兼语句的前后两个动词分别有自己的主语,可以分化为“我催着他,他干活。” (2)连谓句前一个动词的宾语只是受事,而兼语句中的兼语既是前一个动词的受事,又是后一个动词的施事。 13、“我们要求他唱了一段京戏。”和“我们听见他唱了一段京戏。”是同样的句型吗为什么

“我们要求他唱了一段京戏。”是一个兼语句;“我们听见他唱了一段京戏。”是一个主谓短语作宾语的动宾谓语句。二者的区别表现在: (1)兼语句中的第一个动词带有使令意义,而主谓短语作宾语的动宾谓语句的第一个动词不带有使令意义。换言之,兼语句中前后两个动作之间有因果关系,可以分化为“我们要求他,结果他唱了一段京戏。”而主谓短语作宾语的动宾谓语句中前后两个动作之间没有因果关系,它不能分化为“我们听见他,结果他唱了一段京戏。” (2)从意义上看,兼语句的第一个动词的对象是人,“要求”的对象是“他”,而不是“他唱了一段京戏。”主谓短语作宾语的动宾谓语句的第一个动词的对象是事,“听见”的对象是“他唱了一段京戏”这件事。

14、举例说明“把”字句的特点。 (1)“把”的后边一般是名词,表示有定的、被处置或受影响的人或事物。如: 他把嗓子喊哑了。(受影响) 你把衣服整理整理。(被处置) (2)“把”和后边的词语一起组成介词短语,作状语,修饰的动词不能是简单形式的一个动词,特别是不能用一个单音节的动词。例如: 我把信一看,简直气坏了。 你把信交给领导!

你把信复印一下! (动词性短语) 你把信寄走!

你把信撕了! (带动态助词) 你把信看看! (动词的重叠形式)

(3)否定词“不、没”一般用在“把”的前面。

15、下面的句子有什么特殊之处,请归纳它们的特点。 车旁蹲着几位战士。 学校里出了一件大事。 早晨走了一批旅客。

这些句子都是存现句。它的主要特点有三个:

(1)存现句的主语具有时间处所性。充当主语的词语一般是表示处所,有时表示时间。

《现代汉语语法修辞》综合试卷有全部答案.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复制、编辑、收藏和打印
本文链接:https://www.diyifanwen.net/c8vbs74fk055nd0e7n2yj9vfqx3d4wu015w4_5.html(转载请注明文章来源)
热门推荐
Copyright © 2012-2023 第一范文网 版权所有 免责声明 | 联系我们
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客服QQ:xxxxxx 邮箱:xxxxxx@qq.com
渝ICP备2023013149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