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舆论学原理、方法与应用》样卷
(一)名词解释(6个×5分=30分)
①、公众舆论;②、舆论标志/主导舆论/分支舆论/次舆论/微舆论;③、舆论指标/舆论的量度指标/舆论的强度指标;④、意见的“数”/ 意见的“质”;⑤、舆论强度;⑥、舆论监督;⑦、民意/众意/群体舆论;⑧、舆论波/舆论场/舆论领袖/公众总体;⑨、拟态环境/刻板成见;⑩、议程设置/局外人与局内人;⑾、公共领域/市民社会;⑿、沉默螺旋;⒀、舆论
参考答案:①、公众舆论是一种含有多层结构的表层意识,是由公众的各种意见和态度构成的集合体。根据舆论各部分分解值的大小,可以测算出公众舆论的倾向和影响力,从而有效地把握公众舆论环境。
②、舆论标志:舆论标志表明各种公众意见在一定时间和空间所达到的规模和发展趋势,它
揭示各类舆论的综合对比关系,是对舆论总体趋向的描述。
主导舆论:是指在一定范围内有70%以上的人所坚持的共同意见。 分支舆论:是指同时存在的几种有相当数量的公众赞成的一致意见。 次舆论:是指在某些局部地区有多数人坚持但并不具有全局性的意见。 微舆论:是指小社会环境下的群体舆论,舆论主题只是很少一部分人。
③、舆论指标 :舆论指标主要分为两类,一类是量度指标,另一类是强度指标。
舆论的量度指标:舆论的量度指标,包括两个量的乘积,一个量是公众的数量,另一个量是公众的分布种类。
舆论的强度指标:调查对象在表达对某种行为的意见时,不同调查对象具有不同的强烈程度,用指数体系表示出来,叫做舆论的强度指标。
④、意见的“数”:意见出自个别人之口,它不是舆论,仅仅是个人意见而已,而只有相当多的社会成员公开表达意见才构成舆论,因此,意见的“数”是舆论成立的基础。
意见的“质”:有时意见虽为很多人所持有,但又被人们所忽视,也不能称其为舆论,因为作为意见,其诉求的强度不足以引起社会管理者的关注、决策,因此,意见的“质”也是舆论赖以成立的前提。
舆论不是一成不变的,有数量、质量和状态的变化,分析舆论指标是把握舆论的基本方式。
⑤、舆论强度:舆论分布是一种简单的数量化比例关系,从数量化的比例关系就能够判定舆论的影响力吗?判断舆论的影响力,不仅要有数量作基础,还要考虑舆论的诉求是否鲜明、是否集中、是否强劲有力,它也是反映舆论状态的一个重要指标。舆论强度即舆论的影响力,具体指诉求的鲜明度、集中度以及对做出某种决策的冲击力度。
(6)“舆论监督”在汉英词典中的解释是:supervision by public opinion。舆论监督,是指公众对各种公共权力组织及其工作人员,以及社会公共事务、公众人物等等,自由表达看法,从而对议论客体产生影响的一种方式。这种监督是一种自在的、无形的精神性力量,监督渠道多样,意见表达包括赞扬、批评两个方面。
(7)、民意又称民心、公意、公共舆论、公论等;
众意统称公众舆论,是多种舆论的复合体,大体包括阶级舆论、阶层舆论、团体舆论; 群体舆论是局部环境中的小规模的群众意见。
⑧、
⑨、拟态环境:并非现实环境的“镜子”,而是传播媒介对事件或信息进行选择、加工和重新结构化之后向人们提示的环境。
刻板成见:人们对特定的事物所持有的固定化、简单化的观念和印象,它通常伴随着对该事物的价值评价和好恶的感情。大众传播在形成、维护和改变刻板成见方面拥有强大影响力。
⑩、议程设置:媒体创造了我们头脑中的象征性的想象,与真正的外在世界完全不同。大众媒体是现实世界的某个事件和我们头脑中对这个事件的想像之间的主要连接物。
局外人与局内人:局外人指一般的民众, 局内人指介于公众与外在世界之间的专家们。受众是被动的存在,而不是能动的群体。
⑾、公共领域 :在私人领域和政治权力之间,有一个区别于政治和市场的空间,人们可对权力机构的政策及其他共同关心的问题进行评判,以维护公众利益。而为了使公共领域发挥职能,必须有公共媒体。
市民社会 :市民社会是国家或政府系统以及市场或企业系统之外的所有民间组织或民间关系的总和。它是官方政治领域和市场经济领域之外的民间公共领域。
⑿、沉默螺旋:人总有防止出于孤立、寻求与周围关系和谐的社会天性。当人们公开发表意见时,如果感觉自己的意见处于优势时,便倾向于积极大胆地发表这种议论;如果感觉处于劣势时,为防止可能的孤立而保持沉默。而一方的沉默螺旋就造成另一方意见的增长,如此循环往复,便形成了一方越来越强大,另一方越来越沉默的螺旋发展过程。
⒀、舆论:是公众关于现实社会以及社会中的各种现象、问题所表达的信念、态度、意见和情绪的总合。它具有相对的一致性、强烈程度和持续性,对社会发展及有关事态的进程产生影响。其中混杂着理智和非理智的成分
温馨提示:要答出名词的核心意思。
(二)简答题(5个×6分=30分)
①、舆论强度在西方和中国决策操作规则中的体现各有哪些?
参考答案:西方:前提:20%的人热衷政治;80%的人属于沉默的大多数。当5%的人拥有一种强烈而明确的意见时,应在决策中充分注意到他们的意见;当这个比例达到10%的时候,应在决策中兼容这种意见;当超过15%的时候,就必须在决策中纳入他们的意见。
中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人大代表是民意的代表。要善于分析利益格局。在整个社会利益结构当中,自己所代表的社会人群的诉求是什么?跟其他的诉求有哪些异同?要善于表达自己的立场和诉求,从而联合利益相关的同盟军,壮大自己的意见和诉求力量,去应对跟自己利益有严格冲突的对立集团。要知道如何实践自己的政治艺术。如何竞争,如何妥协,如何争取最广泛的同情等等。
②、舆论的稳定性及把握舆论状态的三类最重要的指标是什么?
参考答案:舆论的稳定性:对于公共管理而言,舆论就需要一种定力。在公共管理中,既要听取民意,充分的考察民意,吸收民意当中好的、有效的东西,但同时又要避免反馈过度。 传媒对舆论稳定性的影响:如果传媒不能正确地反映舆论,从而使舆论呈现不稳定的假象,会对国家决策产生重大的负面影响。
举例:SARS期间传媒对舆论的反映。 指标:对于社会公共管理而言,做决策时需要注意这三方面的指标:一是舆论分布状况,即不同意见的人数比例各有多少;二是持有某一种意见的强度到底多大;三是这种意见本身是否稳定。
③、政治议程如何影响媒介议程?or 政府如何控制媒介? 参考答案:1.利用媒介之间对信息源依赖的激烈竞争来控制信息的发布2.对媒介设置的议题的属性进行更改3.直接对大众媒介实施实实在在的政治压力
④、传统议程设置理论的特点有哪些?
参考答案:1.传播效果分为认知、态度和行动三个层面。2.存在“时滞问题”,即传统媒介对公众的影响从发生到产生效果中间需要经历一段时间。3.持有“把关人”的媒介观,即传播媒介是从事“环境再构成作业” 的机构 。
⑤、网络时代议程设置的新特点有哪些? 参考答案:(一)议程设置的主体发生变化。1.受众成为发起议程设置的主体。(因为受众拥有自由、主动传播信息的条件。)举例:“甘德怀事件”。2.受众成为把握网络议程发展方向的主体。(因为受众的反馈开始具备了即时性)举例:“中美空军对撞事件”。3.受众通过网络媒体与传统媒体的互动形成议题,来确立自己在形成议题方面的主人地位,举例:“孙志刚事件”;“赵薇服装风波” (二)议程设置具备共时性和历时性。网络可以在一天甚至更短时间内使某个议题的消息急剧增加,而且受众对该议题的关注,很可能在短时间内发生巨大改变。举例:深圳网文事件。(三)颠覆了传统议程设置三个过程,主要是网络言论的出现,“把关人”角色弱化甚至缺失,受众在网络上设置的议题存在许多不足和缺陷。1.从整体上看,议题多表现出更多的私人倾向,忽视了议题的社会性、公共性。2.容易造成议题的失真。3.容易形成网络暴力行为。4.容易造成舆论引导的困难。
⑥、如何对谣言进行理性分析?如何辟谣?
参考答案:1.分析来源:一个可信的来源传递的谣言,比一个不可信的来源传递的谣言,可信度高。可信的消息来源有三种:A.权威人士:专业人士、群体管理者;B.权威机构:专业机构、大众传播媒介;C.舆论领袖。2.分析意义:根据已有的知识积累、客观的事实存在和相反的意见,来分析信息到底包含多少真实成分。3,分析效应:分析谣言的传播是否会对社会、群体有积极的推动作用。
方法:1.对于攻击性谣言:关键是清算消息来源——让消息来源自动暴露出本质。2.对于牢骚性谣言:关键是培养公众理性——引导谣言从情绪化的舆论转化为对社会进步有益的舆论力量。3.对于误解性谣言:关键是公布事实真相——以准确的讯息对模糊的讯息。
⑦、什么是舆论?舆论的三要素有哪些?
参考答案:“舆人之论”、“庶人之议”。“汝则有大疑,谋及乃心,谋及卿士,谋及庶人,谋及卜、筮。” ——《尚书·洪范》。“国人之议、国人之谤”。public opinion 公众的意见。
舆论的三要素:舆论的主体——公众;舆论的客体——问题;舆论的存在形式——意见
温馨提示:要抓住题干,时间允许的情况下可以加以阐述。
(三)论述题(1个×15分=15分)
①、什么是舆论分布?它有哪三种形式?各有何决策意义?其对策各有哪些?
参考答案:舆论分布:指面对一个公共问题,各种意见、偏好、需求、评价所拥有的人数比例各有多少。
形式:1.J形分布:指在某一共同问题上,大多数人是持有某种一致的意见、看法(或赞成,或反对),持有不同意见的人只占较小的一部分。
Y,表示人数多少。 X,表示舆论正向态度。
该舆论分布的决策意义:该分布图表明,在意见的磨合、互动和自我整合的过程中,有一种意见已经化解了很多不同的小意见,或者说是通过求大同存小异,已经形成了一组比较强势的舆论,并占统治地位或主导地位。这是一种比较理想的状态。
舆论的这种分布对公共管理者而言,是最方便、最理想的一种意见分布,因为在这种情况下,管理者较容易做出顺应民意的决策。
举例:“孙志刚事件”
孙志刚之死激起公愤,很快,旧制度被废止,新制度随即推出——2003年6月,《城市生活无着的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办法》公布,同年8月1日,1982年的《城市流浪乞讨人员收容遣送办法》废止,这无疑是顺应民意的决策。
对策:如果决策与公众的多数人意见相反,不仅问题难以得到解决,恐怕事态的发展也会容易使社会的管理决策陷入比较尴尬、被动的局面。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