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双众数分布:指持有肯定意见和持有否定意见的人的比例都差不多,两方意见都拥有相当多的人群,旗鼓相当,势均力敌;而持中立意见态度的人,相对来说比较少。它也是舆论分布当中一种比较典型的状况。
该舆论分布的决策意义:舆论呈双众数分布,意味着无论社会公共管理决策是偏向于肯定意见、态度,还是偏向于否定意见、态度,只要作出有某种明确方向性的、价值趋向性的决策的话,就会立即得罪另外一方。也就是说,当社会的意见呈现出旗鼓相当的对立状态时,而且他们所拥有的人数都是相对来说比较大的时候,对于社会公共管理者而言,如何进行决策,就是一件比较费脑筋的事情。
对策:A.延迟、拖延决策: 这是为了给出一定的时间,让舆论在自我整合的过程中进一步成熟发展,逐渐地偏向某一个方面。当这样一个趋势比较明晰的时候,再做出决策,这样就能够得到大众的支持和认同。
B.模糊决策:
对立状态很难通过时间推移来改变,但又刻不容缓需要做出决策,只能采取模糊决策的方式。即决策具有一定的价值取向,但要隐藏在一个可兼容的决策的话语表达方式之下,以便于这种决策在形式上得到更多人的认可,或者至少不会以一种激烈的、对抗的形式出现。
⒊正态分布:在某一舆论问题上,持肯定意见态度的人和持否定意见态度的人都占少数,而持中立意见态度的人确实占多数。这种正态的舆论分布,也叫中形曲线。
该舆论分布的决策意义:大多数人对现状和现行政策是满意的,不愿意做大的变动,因此决策者的决策性质应该是改良性质的,而不是根本的、结构性变动的决策。
②、舆论引导类型与引导舆论的基本方式有哪些?前者有何特点? 参考答案:1传统引导型(传统社会):主要表现:在冬日家庭的火炉旁、夏日庭院的大树下,由老人们通过讲故事的形式进行。一个个讲述的故事,充当了媒介。
特点:①具有全社会的特征,讲故事的人可以是酋长、族长、元老和自己的外公外婆等,浸渍这每个人的一生,并代代承袭。②具有明显的既成性,即总是将过去式的东西当作学习效法的楷模。③具有“点”对“点”直接影响的性质,并带有亲情色彩。
2内部引导型(现代社会),主要表现:通过阅读印刷读物理解道理。书刊,充当了主要媒介。
特点:①具有形成新舆论的特征,读者需要自己思考之后才能决定接受其中的观念与否。②具有明显的自主倾向,书刊对公众的引导是通过读者的选择、阅读、理解、认同而产生的心灵内部的引导方式。③具有“面”对“面”传播的性质,接受者是主动的,不必受传播者的控制、影响。
3他人引导型(当代社会):主要表现:他人引导的人经常关心当代人的指导、期望和赞同。这种引导给人带来了以往无法比拟的广阔视野,不断吸取着新鲜的信息。当代人的替身,就是大众传播媒介。
特点:①特征:他人引导的人所追求的目标随着这种引导的不同而改变。②具有明显的被动倾向:高技术传播的直感性使公众变成被动的信息输入者,选择自由和主动接受很有限。长远不利于公众素质真正提高。③具有“点”对“面”传播的性质,传播媒介是自觉的、主动的,而公众则是不具体、不确定的。
方式:一、说服——引导舆论的基本方式
根据史密斯(Smith. M)1982年的概括,关于“劝服”的定义有六种:过程式:把说服看做是改变人们信念、态度的过程。效果式:认为只有产生了效果的说服才算是说服。意图式:认为主方有意施加影响才叫说服。反应式:认为有意无意发出的信息都能产生说服效果。注入式:把说服理解为单向影响过程。交互式:把说服理解为双向信息交流的结果。
③、说服的逻辑有哪些?请加以论述。
参考答案:说服的逻辑:1.尊重被引导者固有的认知模式。
任何形式的社会引导,都必须经由公众的“预存立场”的过滤。同样,舆论引导对公众的影响首先要经由主体头脑的“同化”。因此,说服不能是耳提面命式的粗暴灌输和教育。所以说,尊重的目的不在于“服从”,而是“利用”。
“认知不和谐理论”:人们总是有意识地选择那些与自己的立场、观点、信仰一致的内容,而试图避开与自己固有观念不和谐的信息的骚扰,避不开时则通过选择性理解和解释减少其对自己固有观念的冲突。
举例:日本舆情中的中日关系 。 2.注意增强公众的免疫力。
“预防接种理论”:一个人在无菌环境中长大,一旦被暴露于细菌环境中,就很容易被感染。要想获得抵抗力,必须依靠预防接种,即有计划地接触处于微弱状态下的细菌环境,从而刺激个体抵抗力的发展。
说服要注重呈现内容的“两面性”,即呈现与媒体立场或公众利益不一致甚至相反的事实和观点。
3.既要诉诸理智,也要诉诸情感。
一般来说,文化程度和教育程度较高的人更愿意接受理性说服的方式,更相信逻辑的力量;较低的人、部分妇女、儿童以及情感特别敏感的人群(艺术家)更愿意接受情感说服的方式。
4.不惮重复,以对抗公众的遗忘曲线。
艾宾豪斯曲线——在记忆的最初阶段遗忘速度最快,后来就逐渐减慢了,到了相当长的时候后,几乎就不再遗忘了。要想保有,必须不断重复。
5.减轻公众心中的“秤砣”。 说服要注重“冷热水效应”。“趋利避害”的本能——两害相权取其轻,两利相权取其重
④、试阐述议程设置理论。
参考答案:议程设置——大众媒介引导舆论的的客观功能:一、媒介议程与公众议程的相关性:麦库姆斯和肖的假设:大众媒介通过日复一日的新闻选择和发布,影响着公众对什么是当前最重要问题或事件的感觉:在媒介的议程与公众的议程之间,存在着一种因果关系。即经过一段时间,媒介的优先议题将成为公众的优先议题。既然媒介对舆论的形成会带来如此重大的传播效果,那么当舆论呈现各种负面情形时,除了社会环境的原因,媒介当时的议程设置本身也可能存在着较大的偏差。
二、议程设置产生效果的条件:麦库姆斯和肖研究指出:媒介的议程设置效果还要看公众与媒介的接触顿率、公众对媒介的需要程度、当时人际交流的情况、不同公众的兴趣等因素,并非所有报道的议题都会紧接着在公众议程上显示出来。很多具体的情况会减弱或增大媒介议程设置的效果。
⑤、试阐释框架理论。
参考答案:框架理论——议程设置理论的延伸 框架的概念源自贝特森(Bateson ,1955),由高夫曼(Goffman ,1974)《框架分析》一书将这个概念引入文化社会学。框架研究(framing research)自20世纪80年代兴起,被有的学者称之为“研究媒介与民意关系的新典范”。议程设置理论主要是强调自身的内涵:即媒体的议程影响受众的议程。而框架理论主要是强调其外延:即谁影响了媒介的议程?
甘姆森在1987年指出,框架是新闻报道的“中心思想,为新闻事件赋予意义”。建构框架常采用的方法包括选择和重组:选择就是一种“边界”,重组是建构框架另一种方法 。1.选择,即选择合适的角度,报道新闻。 2.强调,即通过凸现、放大等途径提醒受众。3。排除,即通过对比论证排除那些不良新闻。 附:
⑥、试论述沉默的螺旋。
参考答案:沉默的螺旋——对舆论的社会控制机制,“沉默螺旋”现象与大众媒介控制舆论的机制,“沉默螺旋”的理论依据 , “公开的意见”与 “自己的意见”:1.镜式知觉 ;2.假一致 ;3. 复数的不知 ;4.鉴定己见 。
⑦、试论述舆论的三要素。
参考答案:舆论的主体——公众。(什么叫公众?它跟大众、群众、群体这些概念有什么区别?)
问题的相关性:舆论问题相关所及的那些社会成员。首先,公众这一概念虽然是一个社会成员的集合体,但它本身不是一个确定的数量上的概念。其次,公众不被某种特定的社会属性所规定。第三,相关性指的是公众有共同的利益、兴趣或某种偏好。 举例: 中国乙肝歧视第一案:中国约有1.2亿的人携带乙肝病毒。在中国,舆论的主体包括在这1.2亿“乙肝病毒携带者”中 ,之外的人不能视为该舆论问题的公众。
二、社会成员的主体性:具有自主意识,同时又有完全的行使社会行为能力、自我表达能力。 1,客观上的条件:要有自主意识。被剥夺相关权利的人不在此列;在特殊形式和环境下发表意见的人不在此列。2,主现上的能力:具有完全的行使社会行为能力、自我表达能力。
舆论的客体——问题:“舆论的客体,就是某个特定的涉及公众切身利益的社会公共事务”。 ——李良荣。
公共性:私人性的问题:97% ;专业性的问题:2%;公共性的问题:1%。
1、与社会公共利益相关:从物质生存条件来讲;从个人的精神发展条件来讲2、与社会关系和社会观念相关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