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下册语文第六单元练习
一、《小石潭记》 柳宗元(唐)
㈠解释下列加点字,翻译下列划线句,给划波浪线的句子划分朗读音节并翻译(每句至多划两处):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
同游者:吴武陵,龚古,余弟宗玄。隶而从者,崔氏二小生:曰恕...己,曰奉壹。 ㈡文学常识:
文章的作者_______是_____(朝代)文学家、哲学家,____八大家之
1
一。字子厚,河东解(今山西运城解州镇)人,世称_____。因做过柳州刺史,故史称____柳宗元重视文章的内容,主张文以明道,认为“道”应于国于民有利,切实可行。他注重文学的社会功能,强调文须有益于世。柳宗元一生留下600多篇诗文作品,其诗多抒写抑郁悲愤、思乡怀友之情,幽峭峻郁,自成一路。最为世人称道者,是那些情深意远、疏淡峻洁的山水闲适之作。
“记”是一种文体,可以叙事,可以写景、状物、抒情、议论,目的都在于抒发作者的情思和抱负,或阐述对某些问题的观点 ㈢理解默写:
⒈《与朱元思书》一文中的“游鱼细石,直视无碍”和《小石潭记》中的________,_________有着异曲同工之妙,都写出了鱼儿自由游弋的情趣和水的清澈。
⒉文中写溪流曲曲折折,一段看得见,一段又看不见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⒊文中,作者坐在小石潭边突出的感受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⒋文中突出“卷石底以出”的四个短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⒌文中点明小石潭方位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⒍文中写小石潭位置之隐蔽的语句的有“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_”等。
⒎柳宗元发现小石潭是先闻其声的,那种水声“____ ___”优美动听,使他很高兴,从而欣然前往。
⒏文中描写小石潭岸上优美景色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⒐文中描写游鱼静态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
⒑文中描写游鱼动态,勾勒出一幅鱼乐图的句子是:_________,
_________。
⒒文中描写这个小石潭源头的神秘莫测,“___________,_________”其实也寄寓了作者当时被贬的处境。
⒓写小石潭源流的溪身和岸势时,文中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句子是: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_
⒔文中写作者凄凉感受的语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㈣课内阅读:
⒈ 《小石潭记》在写小石潭时,第一段写发现小石潭的经过和____
_;第二段写小石潭本身,着重写水的_____和水中的游鱼;第三段写小石潭的源头,着重显示其____;第四段写______;一段补叙同游的游伴。(也可以这样问:文中第一段交代作者发现小石潭的经过,第二段描写————————,第三段探寻水潭的源流,第四段突出了潭上气氛,全文抓住了小石潭的——————特点。)
⒉ 作者在文中的感情前后不同,请概述作者感情的变化及其原因。
⒊ 选文第二段“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
上”描绘了一幅美丽的,作者在画面中给我们展示的是什么?
⒋ 第2-4段表现了作者什么样的感情?在表现情感时运用了什么表现手
法?
⒌ 作者通过写小石潭人迹罕至、凄清幽静的环境,意在表现怎样的思想
2
感情?
⒍ 请从文中找出你最喜欢的句子,并说出理由。 句子: 理由:
⒎ 文抓住了小石潭的什么特点?从哪些内容可以看出来?作者的整体感
受是什么?
⒏ 为了发展旅游事业,当地拟开发小石潭景点,请你根据文章内容为该
景点写一则简介(切勿翻译)
9.阅读第一段,说说“伐竹取道”对表现人物心理和小石潭特点的作用?
10.在文段中,哪些地方能让你感受到小石潭“水尤清冽”的特点?请结合有关语句作简要的说明。(2分) ㈤课外阅读:
A.(甲)郦道远的《三峡》 (乙)柳宗元《小石潭记》
⒈分别从《三峡》和《小石潭记》的选文中找出描写洪水或潭水十分清澈的语句:
(甲) (乙)
B、(甲)柳宗元《小石潭记》
(乙)范仲淹《岳阳楼记》第三四五段
⒉甲乙两文都是写景的名篇,虽同样优美生动,婉转曲折,却是各有千秋,表情达意不同。试比较两文主旨。
二、《岳阳楼记》 范仲淹 (北宋)
这篇文章作于宋仁宗庆历六年(1046),作者贬到邓州时。全文通过描写洞庭湖壮美之景色引发感慨,继而托出以天下为己任的志向和抱负,文章层层展开,匠心独运,表现出作者难能可贵的精神境界。文章骈散兼行,铿锵朗炼,精彩纷呈,是难得的名篇。 【正文】
1.解释下列加点字,翻译下列划线句,给划波浪线的句子划分朗读音节并翻译(每句至多划两处):
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废具兴。....
通巫峡,南极潇湘,迁客骚人,多会于此,览物之情,得无异乎? .
若夫淫雨霏霏,连月不开,阴风怒吼,浊浪排空,日星隐曜,山岳潜形,商旅不行,樯倾楫摧,薄暮冥冥,虎啸猿啼。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 ..
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渔歌互答,此乐何极!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荣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属余作文以记之。 ..噫!微斯人,吾谁与归! ..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
时六年九月十五日
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前人之述备矣。然则北.....
3
㈡文学常识:本文作者是______代文学家,政治家______。著有
《_______》。本文中的“_________________,而垂头丧气,只有保持一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良好心态,才能勇攀高峰,实现生命的价值。 ㈣课文内容理解 ⒈归纳段意
⒉首段交待了什么内容?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答:
⒊滕子京“谪守巴陵郡”,却仍然“重修岳阳楼”这说明了什么? 答:
⒋第二段中,“览物之情,得无异乎?”这句在全文结构上起什么作用? 答:
⒌第三四段作者用虚笔设想了一明一暗两个场景,为什么会产生一悲一喜的结果? 答:
⒍第三、四段与文章主旨有什么关系?(写这两段的目的是什么?) 答:
7.迁客骚人的览物之情是什么? 答:
⒏第五段中“或异二者之为”中“二者”指的是什么?这句话在文中有什么作用?作者对“二者之为”持什么态度? 答:
9.作者赞美古仁人的实际目的是什么? 答:
10.“迁客骚人”“古仁人”的区别在哪里? 答:
⒒第五段的议论作用是什么? 答:
4
_____________________。”成为千古流传的佳句。 ㈢理解默写:
⒈古今中外,凡成就一番事业的人,他们在成功与挫折面前始终保持着“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心态。
⒉范仲淹在文中表达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政治情怀,千百年来,无数仁人志士把它作为座右铭,心系苍生,立志为民造福。
⒊文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体现了范仲淹为官几十年所坚持的政治信念,表现了他以天下为已任的崇高境界。
⒋文中描写夜晚洞庭湖波光月影的语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⒌在我国历代文人中,许多人具有忧国忧民的思想情怀。杜甫的“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范仲淹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顾炎武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等,就是这种高尚情操的具体体现。
八年级下册语文第六单元练习(续)
⒍文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表现了“古仁人”在不同处境中都忧国忧民的思想境界。
⒎范仲淹心系天下,笔画江山。《岳阳楼记》里,洞庭湖波汹涌澎湃,“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____________。”《渔家傲》中,边塞落日雄奇壮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⒏成功与失败,欢乐和痛苦,是人生的常态。面对生活,我们应拥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胸襟气度。
⒐范仲淹在文中赞扬滕子京政绩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⒑人生路上,我们不要因一时的成功而洋洋得意,也不要因为一时的挫折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