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点复习范围
焊接冶金基础和接头性能知识习题
1.电弧区内对焊缝性能影响最大的气体是( )。
A.CO、CO2 B.N2、O2、H2 C.Ar 答:B
2.焊接时不与氮发生作用-即不溶解氮形成稳定氮化物的金属是( )。 A.Cu、Ni B.Fe、Mn、Ti C.Si、Cr 答:A
3.焊接时可与氮发生作用,既能溶解氮又可与氮形成稳定氮化物的金属是( )。 A.Fe、Mn、Ti B.Cu、Ni C. .Cu、Si、Cr 答:A 4.氮对焊缝质量的影响主要是( )。
A.形成气孔 B.促使焊缝金属时效硬化 C.进步焊缝金属塑性、韧性 答:A;B 5.在300~700℃固态下能够吸收大量的氢并形成稳定的氢化物的金属是( )。 A.Fe、Ti、Cu B.Zr、Ti、V C.Cr、Mo 答:B 6.能够溶解氢,但不与氢形成稳定氢化物的金属是( )
A.Fe、Ti、Cu、Cr、Mo B.Zr、Ti、V C.Ta、Nb 答:A 7.焊接时氢向金属中溶解的形式是通过( )和( )实现的。 A.以原子或质子形式直接从金属表面溶解;
B.以OH-离子形式经熔渣层过渡;
C.以分子形式溶进液态金属 答:A;B
8.氢脆性、白点、显微斑点及延迟裂纹等都是由于焊缝中( )的作用引起的。 A.氢 B.氮 C.氧 答:A 9.焊接时氧与金属的相互作用,主要是使金属( )。
A.氧化 B.还原 C.电离 答:A
10.某些金属(如Al、Mg等)氧化天生的氧化物,不溶于金属而以薄膜或颗粒状浮在熔池表面,因此轻易造成( )。
A.气孔 B.成形不良 C.夹渣 答:C 11.钢焊接时,氧化物夹杂的成分主要是( ),其次是( )。这些夹杂物对焊缝有很大的危害性。 A.CO2 B.SiO2 C.MnO 答:B;C
12.焊接熔渣所含有的氧化物可与液态金属发生作用使之氧化,这种氧化的方式称为( )。
A.自由氧化 B.扩散氧化 C.置换氧化 答:C
13.通过焊接材料加进某种元素或合金,使其本身在焊接过程中被氧化,从而保护被焊金属不被氧化,或从金属氧化物中将金属还原,这一治金反映过程称为( )。 A.置换 B.氧化 C.脱氧 答:C 14.用来脱氧的元素或铁合金叫做( )。
A.脱氧剂 B.合金剂 C.稳弧剂 答:A 15.常用的脱氧剂有( )、( )、钛铁、铝粉等。
A.锰铁 B.硅铁 C.石墨 答:A 、B
16.焊接时熔渣与熔化金属发生的一系列治金反应,除了脱氧外,还进行脱( )、 脱磷反应,并向焊缝渗合金,以调整焊缝成分和性能。 A.硫 B.碳 C.锰 答:A
17.除通过熔渣向焊缝过渡合金元素(渗合金)外,还可通过( ),直接将合金元素加进熔化金属。 A.保护气体 B.合金焊丝 C.溶剂 答:B
18.硫是钢中极有害的杂质,为减少焊缝含硫量,不仅应当通过直径反应除硫,更主要的是( )。 A.适当增加母材的碳含量;
B.控制焊接材料的硫含量;
C.适当增加焊接材料的硫含量 答:B
19.焊缝金属的结晶过程包括( )。
A.熔池金属由液态凝固转变为固态,即金属晶体结构形成的过程; B.固态的焊缝金属冷却时发生的固态相变,即二次结晶过程; C.熔渣从液态转变成固态的过程 答:A和B 20.焊接熔池结晶(一次结晶)的基本规律是( )的过程。 A.晶核的形成和长大;
B.奥氏体转变为铁素体加珠光体;
C.液态熔渣凝固成固态 答:A
21.焊接熔池一次结晶是从( )开始,晶体向着散热相反的方向长大。 A.熔合区 B.过热区 C.正火区 答:A
22.焊接熔池一次结晶的晶体形态(客观特征)主要是( ),个别情况下有少量等轴晶。 A.平面晶 B.柱状晶 C.挛晶 答:B 23.在熔池一次结晶过程中可能产生的缺陷有( )和( )。 A.延迟裂纹 B.结晶裂纹 C.气孔、夹渣、偏析 答:B;C 24.焊缝的偏析现象一般是指( )。 A.焊缝晶粒大小的不均匀性; B.焊缝金属组织和性能的不均性;
C.焊缝金属中合金元素发布的不均匀性 答:C 25.焊缝金属的偏析可分为显微偏析和( )两类。
A.微观偏析 B.区域偏析 C.宏观偏析 答:C
26.焊缝金属晶粒内和晶界或晶粒之间存在的化学成分不均匀现象,称为( )。 A.显微偏析 B.宏观偏析 C.层状偏析 答:A 27.焊缝中硫、磷的偏析轻易引起( )。
A.冷裂纹 B.再热裂纹 C.热裂纹 答:C
28.低碳钢焊缝金属的二次结晶组织为( )。
A.铁素体 B.渗碳体 C.铁素体+珠光体 答:C
29.奥氏体不锈钢当采用与母材相同的焊材焊接时,其焊缝一次结晶组织为( )。 A.珠光体 B.铁素体 C.奥氏体 答:C
30.在焊接过程中,焊缝两侧的母材金属在热源作用下,被快速加热和冷却,因此这部分金属将发生(A.组织变化 B.热导率变化 C.电导率变化 答:A 31.在不易淬火钢的热影响区中,晶粒粗大的区域是( )。 A.过热区 B.兰脆区 C.正火区 答:A
32.在不易淬火钢的热影响区中,综协力学性能最好的区域是( )。
A.过热区 B.正火区 C.再结晶区 答:B 33.不易淬火钢的热影响区中过热区会产生( ),它是焊接接头的薄弱区域。 A.塑性进步 B.脆化 C.韧度进步 答:B 34.在不易淬火钢的热影响区中出现再结晶区是由于( )。 A.焊前母材金属经退火处理;
B.焊前母材金属经冷加工塑性变形;
C.焊前母材金属经调质处理 答:B
35.易淬火钢的热影响区中,完全淬火区的金属组织通常为( )。 A.珠光体 B.魏氏组织 C.马氏体 答:C 36.在易淬火钢的热影响区中,出现回火区是由于( )。 A.焊前母材金属经加工塑性变形;
B.焊前母材金属经退火处理;
C.焊前母材金属经调质处理 答:C
。 ) 37.焊接耐热钢按化学成分选择焊接材料,主要是为了保证焊缝金属热强性和( )。 A.抗氧化性 B.抗裂纹 C.低温韧性 答:A
38.焊接材料影响焊缝的化学成分及其组织,因此也影响焊缝的( )。 A.性能 B.成形 C.尺寸 答:A
39.铝、钛、铜及其合金的焊接,为获得可靠的焊缝质量应选用( )。 A.焊条电弧焊 B.钨极氩弧焊 C.埋弧自动焊 答:B
40.在下述焊接方法中,电弧热量集中可获得可靠的较窄热影响区的方法是( )。 A.焊条电弧焊 B.钨极氩弧焊 C.埋弧自动焊 答:B
41.当焊接线能量(或热输进)较大时,熔合区、过热区的晶粒特点是( )。 A.晶粒细小、韧度高 B.晶粒粗大、韧度低 C.晶粒尺寸及韧度不变化 答:B 42.随着焊接线能量(或热输进)的增大,热影响区( )。 A.变窄 B.宽度不变 C.变宽 答:C 43.奥氏体不锈钢焊后进行固溶或稳定化处理的主要目的是( )。
A.改善力学性能 B.消氢 C.防止晶间腐蚀 答:C
44.易淬火钢焊接,常采用焊前预热、控制道间温度(或层间温度)和焊后缓冷或焊后热处理的工艺措施,其目的主要是( )。
A.防止产生淬硬组织 B.改善焊缝成形 C.改变劳动条件 答:A 45.低温钢焊接,控制道间温度(或层间稳定)的目的是( )。
A.防止过热晶粒长大 B.防止产生淬硬组织 C.防止焊缝金属偏析 答:A
习题
一、单项选择
1. 不易淬火钢焊接热影响区中综合性能最好的区域是( B )。
A、过热区 B、正火区 C、部分相变区 D、再结晶区 2. 手工电弧焊时,由于使用电流受到限制,故其( D )曲线无上升特性区。 A、内特性 B、动特性 C、外特性 D、静特性 3. 目前,焊接铝及铝合金较完善的焊接方法是( B )。
A、手弧焊 B、氩弧焊 C、埋弧焊 D、电渣焊
4. 物体受外力作用而产生变形,当外力去除后,物体不能恢复到原来的形状和尺寸,这种变形称( A )。
A、塑性变形 B、弹性变形 C、残余变形 D、应力变形 5. 埋弧自动焊在采用( D )焊接时,其静特性为上升特性区。
A、小电流密度 B、不变电流密度 C、恒定电流密度 D、大电流密度 8. 减小焊接残余应力的措施不正确的是( B )。
A、采取反变形 B、先焊收缩较小的焊缝 C、锤击焊缝法 D、对构件预热 15. 选择坡口型式时,应尽量( C )。
A、保证焊缝金属的填充量 B、调整焊缝金属的填充量 C、减少焊缝金属的填充量 D、增加焊缝金属的填充量
16. 共析钢在冷却转变时,过冷度越大,珠光体型组织的层片间距越小,强硬度( A )。 A、越高 B、越低 C、不变 D、与冷却度无关 18. 焊接区中的绝大部分( C )都来自空气。
A、氦 B、氧 C、氮 D、氢 19. 焊接下列( D )钢具有再热裂纹的问题。
A、20g B、16Mn C、Q235 D、15CrMo 20. 非破坏性检验是指在( C )、完整性的条件下进行检测缺陷的方法。
A、焊接质量或成品的性能 B、焊接过程中的缺陷形成的检验 C、不损坏被检查材料或成品的性能 D、损坏被检查材料或成品的性能 21. 空气电离后由( A )组成。
A、电子和正离子 B、原子 C、分子 D、中性粒子
23. 焊接铜及铜合金时,采用Ar+He混合气体最显著的好处是改善焊缝金属的( A )。 A、润湿性 B、抗氧化性 C、强度 D、抗裂性 24. ( B )过程是形核及晶核长大的过程。
A、成核 B、结晶 C、晶核 D、凝固 25. 仰焊时不利于熔滴过渡的作用力是( A )。
A、重力 B、表面张力 C、电磁力 D、气体吹力 26. 二氧化碳气体保护焊时,用得最多的脱氧剂是( D )。
A、Cr、Fe B、C、Si。 C、Fe、C D、Si、Mn 28. 高速钢是含( C )元素较多的合金工具钢。
A、Mn B、Si C、Cr D、Ti
30. 热处理之所以能使钢的性能发生变化,其根本原因是由于铁有同素异构转变,从而使钢在加热和冷却过中,其内部发生了( B )变化的结果。
A、性能与工艺 B、组织与结构 C、形式与强度 D、塑性与韧性 31. 目前我国生产的氩气纯度可达( A )。
A、99.99% B、99.5% C、99.8% D、99.85% 32. 变质处理的目的是使( C )长大速度变小。
A、晶格 B、晶界 C、晶核 D、晶粒
33. 焊缝在焊接结构上的位置( B ),往往是造成结构整体弯曲变形的主要因素。 A、对称 B、不对称 C、变形 D、标准 34. 焊接0.01mm厚的超薄件时,应选用的焊接方法是( C )。 A、手工电弧焊 B、窄间隙焊
C、微束等离子弧焊 D、细丝CO2气体保护焊
36. 从防止过热组织和细化晶粒的角度考虑,应( A )。
A、减少焊接电流 B、减少焊接速度 C、增大弧长 D、增大焊接电流 37. 在焊接生产中常用选择合理的装配焊顺序( B )的方法。
A、提高生产率 B、减少焊接变形 C、选择焊接设备 D、提高产品质量 38. 焊接时,阴极表面温度很高,阴极中的电子运动速度很快,当电子的动能大于阴极内部正电荷的吸引力时,电子即冲出( C ),产生热发射。
A、负极表面 B、正极表面 C、阴极表面 D、阳极表面 41. 表示焊条(或焊丝)金属熔化特性的主要参数是( B )。
A、熔合比 B、熔化速度 C、成形系数 D、形状系数 44. 氩弧焊的特点是( C )。
A、完成的焊缝性能较差 B、焊后焊件变形大 C、可焊的材料范围很广 D、可焊的材料太少 45. 熔化极氩弧焊的电极材料是( A )。
A、焊丝 B、碳棒 C、钨极 D、不用电极材料 47. 从防止( C )考虑,应减少焊接电流。
A、晶粒细化提高生产率的角度 B、过热组织提高经济效益角度 C、过热组织和细化晶粒的角度 D、组织粗大保护电极的角度 50. 变形的大小是由外力所引起的( B )来决定的。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