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明之光·原始彩陶之旅》教学设计
一、课题概述
课题:《文明之光·原始彩陶之旅》课型:欣赏·评述 课时:第一课时
二、教学目标
1. 了解原始彩陶的起源;结合陶器的实用功能初步学会欣赏彩陶的造型美与纹饰美。
2. 通过观察、比较、分析、实践,在自主与合作探究中欣赏彩陶的造型美与纹饰美。 3. 培养学生对原始陶器美的认识与感受。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陶器的实用造型美与装饰纹饰美
教学难点:理解彩陶的实用之美与纹饰的演变过程
四、教具与学具
教具:多媒体课件、瓷器教具 学具:学习任务单、笔、彩陶学具
五、教学方法
讲授法、启发引导法、比较分析法、讨论法
六、教学过程 (一)导入
1. 课前问好
2. 通过课前预习,你对课本内容与哪些认识与疑惑?(学生思考并回答。) 3. 走进《文明之光》第一课时,开启原始彩陶之旅。
(二)新授 1. 彩陶的产生
①教师面对我国先民的生活与制陶场景的图片,讲解彩陶的产生:
现在让我们一①同走进山东省博物馆史前展厅。春秋《考工记》记载:“茹毛饮血,非所以养生也, 圣人教之以火,炊米为食,鬲甗之器盛焉。”陶器的出现与火的使用有着密切关系。大约 8000 多年前的新石器时代,人类在实践过程中就利用泥土和水混合捏制各种造型,然后晒干,烧制后就成了陶器, 陶器的出现,标志着原始人阶段的结束,新石器时代的到来。
②问题回扣:
A.陶器产生于什么年代?(距今 8000 多年前的新石器时代) B.陶器的产生标志着(新石器时代的到来)。 C.陶器产生之初,有什么功用?(盛饭、装东西、狩猎 ...... ) 2. 彩陶的器形之美
陶器的实用性与器型美原始陶器主要是生活用品,人类在长期生产实践中对陶器进行了装饰, 所以后来的陶器是实用和审美的有机结合。
教师多媒体展示陶钵、陶豆、陶鼎、陶杯、陶甗、陶盆、陶壶、陶罐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猜测早期陶器的用途(可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抢答)
教师总结:陶器根据用途分为三大类:①饮食器:盆、钵、豆、陶杯等;②炊煮器:鼎、鬲、甗等; ③储藏器:壶、罐等。
多媒体出示《漩涡纹尖底瓶》,引导学生欣赏其造型特点及用途。(视频解读) 小练习:“画一画”小组合作共同完成一件陶器作品的外型。 3. 陶器的纹饰之美
教师出示众多鱼纹陶器,引导学生思考“鱼纹”为原始先民喜爱的原因。讲解鱼作为图腾崇拜的意义所在(生殖繁衍)。
提取早中晚三个时期鱼纹的演变发展,梳理出先民运用简化——组合——几何化——符号化等手 法将鱼纹从早期的具体形象演变为后期的抽象图案。
出示《人面鱼纹彩陶盆》,学生猜测其功用,教师讲授其作为棺盖的作用,引入陶器的纹饰。具象 图案:《人面鱼纹盆(半坡)》(图片)分析:现藏于中国历史博物馆,出土于陕西省西安半坡遗址, 距今 6000-7000 年前的新石器时代,该陶盆质地细腻,造型逼真,简洁朴实,尤其是盆内壁用红黑色彩绘出的两组相对的人面鱼纹,在圆形的人面上有发髻,两耳左右各画一条小鱼,口内衔两鱼,在 人面之间有两条鱼儿在游动,形成相互追逐的动势,线条简练而生动,反映出渔民的艺术想象力和艺 术创造热情。抽象图案:《花瓣纹陶壶(大汶口)》(图片)学生赏析其纹饰分析:现藏山东省博物馆, 出土于山东省泰安市大汶口遗址,距今约 6300—4500 年,该时期的装饰纹样有半坡的写实向抽象变形,而且是几何花纹居多,通常为原点与弧形线构成的花瓣形、新月形、叶形等纹饰,以及弧线与直线相交而形成的纹饰,并出现了连续图案。
(三)学习活动:彩陶纹样设计
为刚才设计的陶器,选取合适的纹样,进行装饰。
(四) 作品展评
小组为单位,展示作品,自评(阐述自己组的作品构思,着重介绍器型美与图案美)。教师点评,肯定作品并提出修改意见。
(五) 课堂小结
我们的祖先用数千年前的窑火,赐予我们文明之光,彩陶虽然没有直接以文字的形式记录历史, 却也以它独特的方式,悄悄传递着古老的信息。
如果能回到几千年前,我的手沾满家乡的泥土,听彩陶在岁月中凝固成轻缓的音乐,我知道那细细的线条里,藏着一句精美的母语......
七、板书设计
文明之光
——原始彩陶之旅
1. 历 史
2. 器形之美——实用
3. 纹饰之美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