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猴王出世》课堂教学实录
本文是关于《猴王出世》课堂教学实录,仅供参考,希望对您有所帮助,感谢阅读。
王春燕,女,1975年3月出生,任教于浙江省金华师范学校附属小学,小学高级教师,浙江省教坛新秀。先后15次获得省市区上课、说课、教学技能技巧比赛一等奖。主持的课题获浙江省基础教育科研成果一等奖,浙江省人民政府基础教育成果二等奖。30余篇文章发表获奖,参与多部教学用书编写。先后赴广州、深圳、江苏、杭州等地执教观摩课50余节。师从儿童文学理论家蒋风先生,语文教育专家王尚文先生,特级教师王崧舟先生,特级教师姚荣辉先生,主修儿童文学教育、语文教育心理、语文教学艺术,初步形成“扎实、朴素、生动”的课堂教学风格。 课前谈话:
师:边上有话筒的,试试话筒,站起来背背古诗。
生:《山中送别》,唐,王维。山中相送罢,日暮掩柴扉。春草明年绿,王孙归不归?
师:你是我们这里第一个站起来发言的女同学,所以,送你掌声。 师:同学们,听到你们背诗,我感到特别的亲近,因为我和你们一样,也特别地喜欢诗。无聊的时候,我读读诗;烦恼的时候,我要读读诗;高兴起来,也要朗诵两句诗。这次,王老师到咱们江西来上课,包里也放了两本诗集。但是读了很多的诗,我还是最喜欢我们xx总理演讲结束时的两句:“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片土地爱得深沉”。知道这首诗的作者是谁吗?这是诗坛泰斗艾青的。今天,我把他也请来了。我就来自艾青爷爷小时候读过的学校,这所小学是“浙江省金华师范附属小学”,又名“艾青小学”。我叫王春燕,大家和我打声招呼。 生:王老师好。 师:大声点。 生:王老师好。
师:在我们中国,传统文化浩瀚如海,诗只是其中的一朵浪花,四大名著之
一的《西游记》也是其中的一部分,大家熟悉吗? 生:熟悉。
师:看过《西游记》的请举手?看过《西游记》原著的请举手。作者是谁?你说。
生:吴承恩。
师:三百多年前的人你都知道。看过改编版的请举手?看过电视连续剧的请举手?动画片?电影?连环画? (生举手)
师:看样子你们非常熟悉,熟悉的不能再熟悉了,喜欢的不能再喜欢了。下面,王老师就和大家来回味一下其中的精彩片段,好不好? (播放动画片《西游记》) 师:会唱吗?会唱就唱出来。 (生观看动画片) 师:喜欢吗? 生:喜欢。
师:知道你们喜欢。我想问问,你们最喜欢西游记里的谁? 生:我最喜欢孙悟空,因为他神通广大,无所不能。
师:这是你喜欢他的原因,因为他本领高强,神通广大。还有谁要说? 生:我喜欢孙悟空,因为他惩恶扬善,有勇有谋。 师:你们班的成语学得这么好的。还有谁要说?
生:我喜欢孙悟空,因为他非常厉害,心地善良,能够降妖除魔,七十二变,一个跟头就能翻过十万八千里。 师:天哪,这么厉害呢!
生:我喜欢孙悟空的勇敢无畏,他的积极乐观,他的神通广大。 师:有不喜欢的吗?这个作品里不喜欢谁? (生没有)
师:都喜欢,是吧?看样子孙悟空真把你们迷倒了。好,那同学们,我们都喜欢孙悟空,孙悟空是从哪来的?又是怎样成为猴王的呢?今天王老师就和大家一起学习《西游记》当中的第一个故事,好不好?
上课。
师:看老师写课题。 (师板书课题。) 师:齐读课题。 生:猴王出世。
师:声音能不能不这么软啊?再来一次。 生:猴王出世。
师:课题后面有个小1,表示这篇文章下面配有注解,这篇文章有很多注释,帮我们更好的读懂它。你们预习了吗? 生:预习了。
师:谁能说说你所预习的?
生:我把好词好句都画下来了,另外,读了5、6遍。
师:读了5、6遍,等会儿你要好好展示你的朗读手法。还有吗? 生:我先画出了好词好句,把不认识的字标上拼音,还把读不通、读不懂句子画出来,学会如何断句。
师:厉害,不愧是师大附小的同学,你们也都预习了,是吗? 生:是。
师:不知道大家有没有发现,这篇文章前面有一个阅读提示,阅读提示里有这样两个问题,你注意了吗?快速浏览课文。 出示:阅读提示 1.石猴是从哪儿来的? 2.他是怎样成为猴王的?
请同学们快速浏览课文,在关键地方画出记号。
师:好,同学们我们来交流一下,石猴是从哪儿来的?谁能用文章中的话来告诉大家?
生:盖自开辟以来,每受天真地秀,日精月华,感之既久,遂(suì)有灵通之意。内育仙胞,一日迸裂,产一石卵,似圆球样大。因见风,化作一个石猴。 师:你们和她一样吗? 生:是。
师:简单的说这个石猴是从石头里蹦出来的。了解了石猴的出生,你想用一个什么词语来形容? 生1:神奇。 生2:奇妙。 生3:非同一般。
师:它是怎样成为猴王的,用自己的话来说。
生:石猴是因为自己有本领,帮助众猴找到水源和安身之处,猴子们履行自己的诺言拜他为王。可以说,他凭自己的本事成为猴王的。 师:这个本事,说具体一点指什么?在这里?
生:这里指进到瀑布里,又能出来,为大家寻得了一个安身之处。 师:说的非常完整。石猴敢于第一个跳进水帘洞,又能安然无恙的出来,成就了他当王。读完这里,这石猴又给你们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生:给我留下了勇敢的印象。 生:勇敢无畏,一心为公。
生:他给我的印象是非常勇敢,并且有自信
师:一蹦,蹦出一个石猴;一跳,跳出一位猴王。这猴王的形象已经活灵活现的留在了我们的脑海里。那么,吴承恩先生是用怎样语言把他写下来的呢?请同学们自由的、放声地读读第一自然段,感受感受。
师:同学们读书姿势特别好,读书的声音也好听,哪一句写石猴写得特别生动?
生:那猴在山中,却会行走跳跃,食草木,饮涧泉,采山花,觅树果;与狼虫为伴,虎豹为群,獐鹿为友,猕猿为亲;夜宿石崖之下,朝游峰洞之中。 师:你有同感的举手,请举手。一起来读读,看屏幕读吧!
生:那猴在山中,却会行走跳跃,食草木,饮涧泉,采山花,觅树果;与狼虫为伴,虎豹为群,獐鹿为友,猕猿为亲;夜宿石崖之下,朝游峰洞之中。 师:读这样的句子,你仿佛看到石猴在干什么? 生1:在山中活蹦乱跳的。 生2:他在山中采果子 生3:他在山中嬉戏玩耍。
生4:他在山中自由自在的活蹦乱跳,左走走,右走走。采一朵山花,饮一点涧泉。
师:这山中正是石猴的什么?快乐老家,自由天堂。谁再来读一读,读出他的快乐来,读出他的自由来。
生:那猴在山中,却会行走跳跃,食草木,饮涧泉,采山花,觅树果;与狼虫为伴,虎豹为群,獐鹿为友,猕猿为亲;夜宿石崖之下,朝游峰洞之中。 师:同学们,请你把目光聚焦在语言文字上,从怎么写的角度你发现了什么秘密?
生:文字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 师:能读给大家听吗?
生:食草木,饮涧泉,采山花,觅树果;与狼虫为伴,虎豹为群,獐鹿为友,猕猿为亲。
师:同学们,刚才这位同学发现了三百多年前的排比句,两个排比句。你叫什么名字?
生:我叫袁成露。
师:看看,作者吴承恩在写石猴遣词造句上非常讲究,里边有很多秘密。你发现了一个。读一读,你还能发现什么? 生:食草木,饮涧泉,采山花,觅树果。
生:每句话都是三个字,前边的字是动词,后两个字是名词。
师:是不是一个大发现?如果把句子读出来,应该是什么样的节奏呢? 生:食草木,饮涧泉,采山花,觅树果。 师:都是动词,为什么像打太极拳一样读。再读。 生:食草木,饮涧泉,采山花,觅树果。
生:很活跃,要读得有激qing。谁能让石猴在你的声音里跳起来,动起来? 生:食草木,饮涧泉,采山花,觅树果。
师:声音非常好听。可是我怎么也没听到石猴的奔腾跳跃,我也想读一读。 师:食草木,饮涧泉,采山花,觅树果。 生:食草木,饮涧泉,采山花,觅树果。
师:我刚才看到那位男同学读的石猴还有动作,请他来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