灌南县初中思想品德七年级(上)导学案
学习内容 第一框 做人从知耻开始 学习目标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培养个人勇于承认错误、改过自新、对他人和社会履行应尽义务的态度;树立在个人交往和社会生活中讲道德、负责任的价值观。 【知识与能力】知道什么是知耻;知道自尊知耻是个人良好品德素质的重要组成,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重要内容。
第三课 知耻近乎勇
学习重点 “羞耻之心,义之端也”。
学习难点 羞耻之心的作用具有两重性,“改变陋习,培养良知”。 教学方法 活动导入法、参与体验法、谈话法。
学法指导 分组讨论法、活动体验法、谈话引导法、擂台辩论法。 课前预习
(一)预习检测:(共10分,分别为3分、5分、2分)
1.阅读思考: 羞耻观念/羞耻之心/羞耻感/知耻的含义是什么?
2.熟记在心:羞耻观念/羞耻之心/羞耻感/知耻有何重要意义?
3.条分缕析:如何培养羞耻观念/羞耻之心/羞耻感/知耻?
二、质疑问难:
导学过程
一、 导入示标:
●名言比拼:按性别或小组列举关于“羞耻”的名言:
1.知耻近乎勇——孔子
2.羞耻之心,义之端也。无羞耻之心,非人也——孟子 3.廉耻,是立人之大节——欧阳修 4.人须知耻,方能过而改——朱熹
5.人之有所不为,皆赖有耻之心,若无耻心,则无事不可为矣——康有为 ●归结导入:在中国传统的道德伦理中,廉耻历来被视为“立人之大节”,“耻之一字,乃人生第一要事”。今天我们一同探究《做人从知耻开始》 二、探究交流: “羞耻之心 义之端也”——是什么? ●知识积累:说说什么是羞耻观念?
1
灌南县初中思想品德七年级(上)导学案
●联合对抗:围绕话题“免监考考场大家谈”,组织正反双方激情辩论。 正方:设立免监考考场能够杜绝考试作弊现象。 反方:设立免监考考场不能够杜绝考试作弊现象。
●思考交流:听完刚才精彩的辩论,请大家反思交流: 1.你是否赞成学校设立免监考考场?为什么?
2.学生考试作弊有什么危害?
3.设立免监考考场可以培养学生的知耻之心,培养知耻之心对克服考试作弊行为会有着怎样的作用?
●升华认识:知耻之心的作用(P24)。
■体验交流:“耻辱戒指”的故事 (请某位同学讲述文本P24 “耻辱戒指”的故事。) ●感悟思考:结合上述“耻辱戒指”的故事感悟交流:
1.加拿大工学院在事故发生后,有没有想方设法逃避责任?为什么?
2.从加拿大工学院的做法中,我们可以得到什么启示?
●环节过渡:羞耻之心对个人的成长有着重要的意义,它能使人改变陋习,培养良知,形成良好的品德素质——
■探究交流:“改变陋习,培养良知”——为什么?
●走进生活:“人的陋习” 在我们的生活中,有些人会因为缺乏羞耻之心而做出有损公德和自己人格的事情。你能搜集列举出身边一些这样的实际例子吗?
●身体力行:面对这样的陋习,我们应怎样采取哪些行动呢?为什么?
●环节过渡:羞耻之心关乎个人的成长,关乎社会的稳定与发展,更关乎国家民族的命运。
■探讨交流:“羞耻感与责任感”——怎么办?
2
灌南县初中思想品德七年级(上)导学案
●阅读感悟:“羞耻感与责任感”(教材P26)&“勿忘国耻 奋发图强”(教材P30) 1.青年学生从碑上黑色大字中能够看到什么?
2.从徐悲鸿的身上我们能得到什么启示?
三、精讲点拨:
●焦点点击:综上所述,羞耻观念/羞耻之心/羞耻感/知耻有何重要意义? (提示:从对个人、对社会、对国家、民族来思考。)
四、提炼升华:
●归结升华:正视耻辱(只有正视民族的耻辱,才能培养起对国家和民族的责任感;只有勇于正视“耻辱”的民族,才是真正充满希望的民族)
五、训练反馈:
(一)精挑细选?理解生活(每题1分,共4分)
1. 期中考试的试卷发下来了,孙静靠作弊得了满分,平时学习比她好的同桌只得了90分。看着同桌的试卷,孙静得意地说:“是英雄是好汉,平时的努力说明不了什么,关键是考试你能不能得满分。”孙静的行为说明她 ( ) ①她是一个不知羞耻的人,对自己的作弊行为没有一点羞辱惭愧之感 ②她不以自己考试作弊行为为耻,反以其为荣 ③她喜欢作弊,善于作弊 ④她是一个知耻的人,能够认识到自己作弊的行为好处。
A.②④ B. ③④ C. ①③ D. ①②
2.1997年7月1日,香港结束了英国殖民统治回到祖国怀抱。当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旗在香港国际会展中心高高升起时,每一个中国人都感到 ( ) A. 香港市场大门终于向大陆开放了 B. 英国人没有什么了不起 C. 中华民族的自尊和快乐 D. 今后可以自由到香港去旅游购物 3. 三国时,诸葛亮因急于与司马懿决战而将一套女衣裙送给他,以羞辱他。可司马懿“临辱不惊,遇侮不怒”。由此可见司马懿 ( ) A. 不知羞耻,放弃自尊 B. 有自尊心,但很达观
3
灌南县初中思想品德七年级(上)导学案
C. 贪生怕死,不敢出战 D. 自负,不能尊重他人
4.“士可杀不可辱”说明的道理是 ( ) A. 自尊的人最看重自己的人格 B. 自尊的人必然要冒杀头的危险 C. 自尊的人最看重自己的生命 D. 自尊的人永远都不会受侮辱 (二)体验探究?关注生活(共6分,分别为2分和4分)
新闻重播:2013年6月26日,上海开展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的历史回顾。“八荣八耻”的社会主义荣辱观是胡锦涛同志在2006年3月4日看望出席全国政协十届四次会议的委员时提出的,要引导广大干部群众,特别是青少年树立“八荣八耻”的社会主义荣辱观。请你结合“第3课 知耻近乎勇”所学的知识和自己经验,完成下列有关内容。思考探究:
1.列举校园生活中存在的一些“不知廉耻”的行为或现象。(至少两个,不得出现班级和具体的姓名)
2. 结合所学知识和“知荣辱,辨廉耻”活动开展,谈谈树立“羞耻之心”的现实意义。
六、学习感悟:
学习生活中,当你因犯错误受到老师批评和同学指责而感到羞耻的时候,你又会怎么做呢? 日常生活中,当你遭到他人恶毒的辱骂,你会有什么感受?这说明了什么? 我想说:
4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