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范文网 - 专业文章范例文档资料分享平台

2019 - 2020学年高中地理第2章城市与环境第3节城市化过程对地理环境的影响课时跟踪检测湘教版必修2

来源:用户分享 时间:2025/8/21 8:10:46 本文由loading 分享 下载这篇文档手机版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需要完整文档或者需要复制内容,请下载word后使用。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微信号:xxxxxxx或QQ:xxxxxx 处理(尽可能给您提供完整文档),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

第三节 城市化过程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课时跟踪检测 [必刷基础题]

(2019·北京101中学期中)长江三角洲城市群是我国“十三五”期间重点发展的城市群之一,该城市群以上海为中心,南京、杭州、合肥为副中心。据此完成1~2题。

1.合肥市城镇化进程过快可能出现的环境问题是( ) A.大气污染 C.住房紧张

B.就业困难 D.交通拥堵

解析:选项中的四项都属于城市化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但只有大气污染属于环境问题,故A项正确。

答案:A

2.长江三角洲地区城镇化对当地的影响有( )

①生物多样性增加 ②第三产业比重下降 ③工业化进程加快 ④土地利用方式改变 A.①② C.②④

B.①③ D.③④

解析:城市是人类改造自然、干预自然最强烈的地区,城市化会造成生物多样性减少,①错误;农业用地向工业和建筑用地方向转变,④正确;城镇化与工业化相互促进,因此地区城镇化会造成工业化进程加快,③正确;城市化过程中,劳动力从第一产业向第二、三产业转移,因此第三产业比重上升,②错误。故D项正确。

答案:D

“海绵城市”是指城市像海绵一样,下雨时能吸水、蓄水、渗水、净水;当需要时,又可以将水释放并加以利用。下图为某海绵城市的道路横断面示意图。据此回答3~4题。

3.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与路面相比,雨水口一定要下沉 B.可将路面雨水引入树池进行消纳 C.绿化带与两侧路面高程保持一致 D.人行道要尽可能地采用透水砖铺装

解析:绿化带与两侧路面高程不能一致,这一点在图中也能看出来,C项叙述错误。 答案:C

4.海绵城市的建设,有利于( )

①缓解城市水资源短缺 ②削减各季节城市河流流量 ③修复城市的生态环境 ④破解雨天“城中看海”现象

A.①②③ C.②③④

B.①②④ D.①③④

解析:海绵城市的建设,有利于削减雨季城市河流流量,增加河流枯水期时流量,起到“削峰补枯”的作用,②错误,D项正确。

答案:D

读漫画,回答5~6题。

5.漫画反映的城市问题是( ) A.建筑物密集,绿地面积小 B.污染严重,环境质量下降 C.热岛效应显著,城区温度较高 D.土地面积小,用地紧张

解析:该题以漫画中浑身布满灰尘与油渍的小鸟形象说明了当今城市污染严重、环境质量下降问题。

答案:B

6.解决漫画所示城市问题的合理措施有( ) A.建设新城区,扩大城市规模

B.减少二氧化碳排放,削弱城市热岛效应 C.研制新型制冷设备,减少氟氯烃化合物排放 D.建设卫星城,分散城区的人口和工业

解析:盲目扩大城市规模可能使城市化问题更加严重,故A项错。减少二氧化碳排放,削弱城市热岛效应,与减缓污染严重关系不大,故B项错。研制新型制冷设备,减少氟氯烃化合物排放,是针对臭氧层空洞而言的,与题意不符,故C项错。建设卫星城,分散城区的人口和工业可以减轻城市化过程带来的不利影响,故D项对。

答案:D

近来,一个词很热,它就是“广场舞”。一面是挥汗如雨、激情四起的舞者,另一面是饱受折磨、不堪其扰的居民,甚至有些地方矛盾激化。据此回答7~8题。

7.“广场舞”流行于广场,反映出城市化过程中的问题是( ) A.城市污染严重

B.城市化速度过快 C.城市人口增长过快

D.城市基础服务设施建设不健全

解析:“广场舞”流行于广场,反映出城市化过程中的问题是城市基础服务设施建设不健全,人们缺少休闲、娱乐的场所,D项正确。“广场舞”的流行与城市污染严重、城市化速度过快、城市人口增长过快无关,A、B、C三项错误。

答案:D

8.导致舞者与居民矛盾激化的最主要原因是( ) A.离居民区较近,噪音扰民 B.城市人口素质亟待提高 C.城市居住用地紧张 D.城市环境恶化

解析:导致舞者与居民矛盾激化的最主要原因是“广场舞”场地离居民区较近,噪音扰民,A项正确;城市人口素质与矛盾是否激化无关,B项错误;城市居住用地紧张、城市环境恶化与材料反映的矛盾关系不大,C、D两项错误。

答案:A

9.城市是人类活动对地理环境影响最深刻的地方,优越的地理环境更有利于城市的发展。下表为某中学地理研究性学习小组搜集的该城市建设发展过程中水量的百分比变化情况。回答下列问题。

年份(年) 1960 2012 降水量(%) 100 100 蒸发量(%) 40 27 地表径流(%) 12 41 地下径流(%) 48 32 (1)分析该城市水量百分比变化的原因。 (2)随着城市经济迅速发展,汽车数量急剧增加,城市交通拥堵现象日益严重。请你为该市治理交通拥堵献计献策。

答案:(1)城市的发展使越来越多的地表被硬化、建筑物覆盖;地表径流量增大,地表水和雨水下渗减少(使地下径流减少);植被减少,蓄水量减少,导致蒸发量减少。

(2)①合理规划城市道路;②加强和完善交通管理; ③优先发展公共交通;④限制私家车的数量和出行等。

[精刷能力题]

(2018·江苏徐州期末)下左图示意我国大部分城市目前常见的道路两侧绿化种植池布局方式,右图为部分城市提出的新的设计建议。读图回答10~11题。

10.新的设计建议有利于缓解城市( ) A.热岛问题 C.内涝问题

B.拥堵问题 D.污染问题

解析:题干中右图种植池低于路面,有利于路面排水和下渗,有利于缓解城市内涝问题,故C项正确。

答案:C

11.和左图相比,右图布局方式会使( ) A.地表径流增多 C.植物蒸腾减少

B.地下径流增多 D.大气降水减少

解析:种植池低于路面,利于路面排水和下渗,因此地下径流增多,地表径流减少,B项正确,A项错误;地下径流增多,植物蒸腾增加,C项错误;影响我国大气降水的水汽主要来自海洋,因此对降水影响不大,D项错误。

答案:B

(2018·广东汕头期中)植生滞留槽,又称作“雨水花园”,主要机制包含物理性的入渗、吸附拦阻作用和滞留槽中生物性的反应;另外,植生滞留槽可滞留大量雨水。目前,植生滞留槽成为建设海绵型城市的新亮点。下图为城市植生滞留槽示意图。读图完成12~13题。

12.城市建设采用“植生滞留槽”后( ) A.植物蒸腾作用减弱 C.地表径流增加

B.大气降水量减少 D.地表水下渗增加

解析:城市建设采用“植生滞留槽”可以滞留大量雨水,增加城市地表水的下渗能力,D项正确;提高下渗比重就会减少地表径流比重,C项错误;植生滞留槽会使得植物蒸腾水汽量增加,A项错误;大气中水汽含量增加,大气降水量增加,B项错误。

答案:D

13.城市建设采用“植生滞留槽”的主要目的是( ) A.隔离人行道和车道 C.缓解城市内涝

B.美化环境 D.灌溉绿化带

解析:根据上题结论,城市建设采用“植生滞留槽”增加城市地表水下渗,提高地表水

的下渗比重,减少地表径流量,从而缓解了城市洪涝灾害的威胁,C项正确;隔离人行道和车道、美化环境和灌溉绿化带都是“植生滞留槽”的作用,但主要目的是为了缓解城市内涝,A、B、D三项错误。

答案:C

14.城市改变我们的生活。2016年全国农村劳动力进城就业的地区分布、就业领域及文化水平的比例如下表,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表一 城市就业的农村劳动力文化水平

文化水平 小学及以下 初中 高中以上 比例(%) 22 64 14 表二 农村劳动力在城市就业的地区分布

地区 东部地区 西部地区 表三 农村劳动力城市就业领域 就业领域 工业、交通、运输业 服务业(包括垃圾清运等) 商业服务业 其他 占总数(%) 34 15 10 41 比例(%) 57 18 (1)进城农民在地区分布上的特点是______________,其形成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进城农民从事的主要是________密集型的工业,其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城市化改变了当地的人文环境,请从产业结构、土地利用方式分析有怎样的改变。 ①产业结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土地利用方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城市化改变了当地自然地理环境,从温度、生物等方面分析有怎样的改变。 ①对温度的影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对生物的影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东部多于西部 东部地区经济发达,西部地区城市劳动力需求少于东部地区 (2)劳动 大多数进城农民文化素质低,只能从事对体力要求较高而对技术要求不高的工作

(3)①由以第一产业为主转为以第二、第三产业为主 ②由以农业用地为主转为以建设用地为主

(4)①“热岛”效应(温度升高) ②生物多样性减少

2019 - 2020学年高中地理第2章城市与环境第3节城市化过程对地理环境的影响课时跟踪检测湘教版必修2.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复制、编辑、收藏和打印
本文链接:https://www.diyifanwen.net/c8w5eq562kf3jk4h7sglc72h8v7sa2300vix_1.html(转载请注明文章来源)
热门推荐
Copyright © 2012-2023 第一范文网 版权所有 免责声明 | 联系我们
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客服QQ:xxxxxx 邮箱:xxxxxx@qq.com
渝ICP备2023013149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