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范文网 - 专业文章范例文档资料分享平台

论文资料-中西方音乐的意境差异(word)可编辑 

来源:用户分享 时间:2025/5/29 12:03:11 本文由loading 分享 下载这篇文档手机版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需要完整文档或者需要复制内容,请下载word后使用。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微信号:xxxxxxx或QQ:xxxxxx 处理(尽可能给您提供完整文档),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

论文资料-中西方音乐的意境差异(word)可编辑

中外音乐文化差异

纵观中华民族的历史进程和文明背景,中国的传统音乐美学思想,深受儒、道两家的哲学思想的影响:儒家重中庸,讲究中正平和,在音乐上主张“中和之美”;道家重境界,强调无为,在音乐上主张“大音希声”。这正是我们古典审美意识的基础,即有情感而不狂放,有欲望但却含蓄。中国传统的审美观对中国音乐的营造起着重要的作用。中国传统音乐以含蓄、淡泊、空灵为上品,它所追求的最高境界是意境,一个美好的意境可以给欣赏者留下广阔的想象空间,带来思想上的深化和情感上的升华。

西方音乐所追求的是典型、形象、高潮等,讲究情感宣泄、形象鲜明、结构清晰;而中国:音乐追求意境深远、模糊朦胧。表现在中国画里是传神写意,表现在中国音乐中则是意境,在中国传统音乐曲目中,用声音以描绘景物的作品,如《平沙落雁》、《春江花月夜》等名曲,虽有描划、摹仿,但也只是片断的。这峰手法多带有写意的性质,某些乐句,竟然可在几种截然不同意境的标题乐曲中找到。在音乐写法上,音乐家会用换头、合尾的手法,冲淡素材之间的对比,有的旋律让全曲给听者以似曾相识而又似是而非的感受,而沉缅在其意境之中。

另外,中国的艺术又是重节制,重理念的。中国古代艺术家一方面感到认识世界的困惑,另—?方面在“道可道,非恒道”的劝慰下,追求通过想象、顿悟达到理念上的满足。这就使艺术作品讲究含蓄。因此,使得中国音乐是以抒情为主和追求意境深远为特征,绵绵数千年而不衰。

之前跟一个女生聊起了中西方人的观念差异。她说,在她接触过的西方人眼里,中国只有古典音乐和女人被欣赏。音乐和女人都是很深的学问,我不敢说“了解”二字,不过这一小小插曲倒是激起了我耿耿于怀的一个话题——中西方文化的

差异。或许我高谈阔论一番,于“专家”们来说只是小儿之见——而已...起初,我设想的话题是“东西方文明的冲突”,但再三考虑还是改了过来。所以,首先我要提出一个问题:文化和文明之间究竟是什么关系,现在我也无法给出答案,希望通过逐步的探索,能够有所感悟,那么我会在全文结束时给出自己的见解。另外我们最好也不要自称中国文化是东方文化的起源,至少中国文化现在已经不能代表东方文化,这是我们要清醒认识到的。同时,冲突确实存在,但这不是我想谈论的,差异,我想这个说法更为合适吧。是为序。

音乐被我列为第一个主题,一来“被西方人所欣赏”,二来我是个音乐爱好者。

接触中国古典音乐是很小的时候了,那盘“中国古典十大名曲”的磁带,被我翻来覆去地听了一遍又一遍,标签都已经磨烂了。进入“数字时代”后磁带这种东西便淡出了人们的视线,或许它现在还在家里某个角落静静地躺着,也可能前不久搬家时遗失了。可是那时它给我带来的无可替代的美的享受,至今回想一下,还是那么清晰地印在脑海里。我最喜欢其中的《十面埋伏》(别跟我说张艺谋或者S.H.E啥的)和《高山流水》,强烈推荐给真正喜欢音乐的朋友。其实我很想在这儿描述一下,想想还是算了,因为那种摄人魂魄的震撼(请允许我使用这个词)实在很难用文字来形容。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舞沟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我认为这个是形容音乐最好的文字了,可惜在这里不太适用...今天,和西方音乐相比,如果不是有心留意,大家接触这些中国经典音乐的机会要少得多,这着实让我感到痛心...

表达了对中国古典音乐的执著而强烈的热爱,可能让大家难以置信的是,其实我接触西方音乐更早。从出生起我隔壁就有一位大叔每天都放着各式各样的交响乐,有贝多芬的,柴可夫斯基的,萧邦的。所以说我是听古典音乐长大的。可严格意义上来说,这只是我认识西方音乐的第一步。在小学时,我们班长是个古典乐

狂,他经常带着一台随身听,里面都是古典乐,我闲着无聊的时候就借来听。这期间,我才真正开始进入西方音乐(更准确地说是欧洲经典音乐)的殿堂,领略西方音乐的魅力。我开始关注西方经典音乐作家及其作品,贝多芬与比才是我最喜欢的两位大师。贝多芬不仅有《命运》那样使人震撼(请再次允许我使用这个词)的旷世巨作,更有《月光》那样使人回味的无上经典,而一曲独具异域风情的《阿巴涅拉舞曲》便使比才永远俘获了我的心。

所以,对于西方人欣赏中国的古典音乐,我一点也不奇怪,音乐是无国界的,美是无国界的,即使有,也只是风格的不同而已。中国人喜欢简朴、恬静,音乐也如此,悠扬而典雅,像水一般洗涤人的心灵,使之宁静、空灵,总是那么淡淡的,淡淡的...哪怕是《十面埋伏》那样表现战争场面的作品,也丝毫不会让人产生“浓烈”之类的感觉;西方人崇尚高贵、浪漫,从巴洛克时代起的音乐风格就华丽雄伟、富于动感、装饰性强,经过古典主义音乐、浪漫主义音乐、民族主义音乐、印象主义音乐,传承至现代主义音乐,基本风格还是如此,如火一般唤起人心底的激情。抛开音乐风格本身,这些音乐文化上的差异甚至从乐器、音乐载体等就可以明显反映出来。中国的传统乐器直接取材于自然,经过一定加工而成,基本保留了原物的痕迹,“丝竹”是也;西方乐器就很难看到“天然”的影子了,大多要经过精密繁琐的设计与加工。中国传统音乐的载体相对简单,比较西方的标题音乐、交响乐、歌剧等等不下二十余种载体来说,就我所了解的不过古曲、乐府诗、词、曲(戏剧)而已,而且发展与创新有限。虽然两者各具特色,各有千秋,因而也必然存在某些无法相互认同的因素,但它们毕竟都是弥足珍贵的文化遗产,是人类共同的宝贵财富。

我一如既往地享受着音乐,坐车时耳朵里塞着小喇叭(^_^),有空弹弹音乐游戏,打其他游戏也开着Media...当然,无论是刚才所讨论的经典音乐,还是当代音乐(我理解为后现代音乐和流行音乐,当然并不排除它们之间有交集),无论是东

方音乐,还是西方音乐,都能带给我快乐与满足感,所以我也会继续享受她~音乐,确实能给人制造一种无与伦比的美的境界,我先前两次用到“震撼”这个词,并不为过,无论是中正典雅的中国音乐,还是热情洋溢的西方音乐,确实都有震撼心灵的力量。文化有差异,音乐无国界,当我们了解欣赏交响乐在各乐章的停顿间不应该鼓掌时,不妨也了解一下曲牌既是中国传统音乐传播的重要载体,又是中国传统音乐特有创作思维的反映。这样能够更好地认知不同文化背景下的音乐发展,进而能够更好地理解与欣赏各种音乐作品。

中西音乐渊源各异,除了因民族性所产生的色彩差异之外,主要表现于中国音乐注重的是情韵,而西洋音乐注重的是和谐. \和谐\的概念,中西方也不尽相同.如纯指对感官的刺激来说,中国人认为单音是最和谐的(指乐音),八度叠置其次,然后是四五度叠置.

从音乐文化的角度,对中西音乐的曲式构成进行了分析比较, 中国音乐自愉自得,故不在乎形式,以线型发展为主;西方音乐重逻辑论证,故注重形式,讲究结构,这两者的差异,其实是由中西音乐审美追求的不同所决定的.

音乐如同语言一样,具有很强的民族性,随着民族、地域的差异,存在着巨大的差异,就像不同语言之间语法、词汇的诸多差异。中西方音乐是存在着巨大的差异的,这与中西方的文化差异是分不开的。音乐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程度的产物,是人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人类文化地域性差异形成的时候,音乐的差异性也就随之产生。

究其原因,中西音乐文化的差异的根本在于中西方人们的宇宙观、世界观的差异。这些差异在音乐文化的产生与塑造成型过程中起着主导性的作用,具体来说,则是中西方社会意识形态上的差异,也就是哲学体系上的差异,中国的哲学体系经过以儒、释、道为主要代表的诸多哲学派系长期作用,形成了一套独特的理论体

系,而西方则在长期的宗教、自然科学发展中形成了一套分析型的理论体系。这在中西音乐节奏与韵味的差异上表现尤为明显。

电视剧《宰相刘罗锅》中有这么一个镜头,有一个西洋管弦乐团在乾清宫里为乾隆皇帝演奏音乐,欢快轻松、富有节奏性而且略感俏皮的音乐让乾隆帝和满朝文武都非常放松,有的大臣还用手在身上打出拍子,皇帝一旁的总管太监也居然悠然自得地跟着节奏抖动,而就连乾隆帝本人也是双目略闭、颔首微笑,一曲奏罢,所有人都难以一下子回过神儿来,还在回味着,突然乾隆帝感到有些失态,于是正襟危坐,清清嗓子,给西洋乐人一个大跌眼镜的评价,“尔等西洋乐器,只不过是小打小闹罢了,难以登上大雅之堂,远不可与我泱泱中华之乐同日而语~”随即,命早已铺开阵势的宫廷乐队,开始奏乐,随后传出了悠远、飘渺的中国宫廷音乐,西洋乐人既惊讶于东方音乐的宏大场面,也对东方的音乐深感摸不着头脑。 不管是不是史事,但这一幕却非常生动地体现出东西音乐文化的差异,从节奏和神韵上得到了体现,西乐紧凑的节奏,也会时而欢快,时而舒缓;而中国音乐的节奏则多变,相对西乐有些杂乱无章。这一点,与中西哲学、文化的差异不无关联。艺术的各个分支有其相似性,就绘画艺术来说,中国的绘画艺术注重散点透视,可以在一个平面上表达几个景色和层次,可以说是超越时空,而西画则是焦点透视,更像是拍下的照片。这一点与音乐有异曲同工之妙,中国音乐的基点似乎也是站在一个平面上,然后把各种乐器的声音杂糅起来,丝竹齐奏、笙管同鸣,给人一种闹哄哄的感觉,这是一种气势的体现,比如打击乐齐奏、中国戏曲、甚至民族交响乐,都可以从中略见一斑。而另一种情形,就是一些民乐的独奏,比如胡琴、琵琶、筝等乐器的独奏,又会给人一种虚无、就像是漂在空中的感觉。相对于中国音乐对神、韵的重视,西方音乐则似乎更接近于追求和谐的境界,也即人们经常会从西方音乐中找到“天籁之音”的感觉。

当然,在音乐的发展过程中,政治、宗教的影响也是非常巨大的,比如西方音乐文化曾经与基督教是密不可分的,后来宗教自由的不断深入,西方音乐的发展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如今,随着中西方经济、文化的不断交流,中西方音乐也会彼此取长补短,以更好地服务与人们的生产生活、为人们提供一个更加美妙的视听文化。

论文资料-中西方音乐的意境差异(word)可编辑 .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复制、编辑、收藏和打印
本文链接:https://www.diyifanwen.net/c8w7of3b07p1lh1d7s0l19lpyv23wp8008nw_1.html(转载请注明文章来源)
热门推荐
Copyright © 2012-2023 第一范文网 版权所有 免责声明 | 联系我们
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客服QQ:xxxxxx 邮箱:xxxxxx@qq.com
渝ICP备2023013149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