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析:不可能是同源染色体的交叉互换,只能是基因突变,因为交叉互换不可能出现a基因。
53.在正常情况下,同时含有2条X染色体的细胞一定不可能出现在雄性个体中。(×) 解析:雄性个体精原细胞进行减数分裂时,第二次分裂后期会出现两个X染色体。 54.一对表现型正常的夫妇,妻子的父母都表现正常,但妻子的妹妹是白化病患者;丈夫的母亲是患者。则这对夫妇生育一个白化病男孩的概率是1/12;若他们的第一胎生了一个白化病的男孩,则他们再生一个患白化病的男孩的概率是1/8。(√)
解析:
55.DNA不是一切生物的遗传物质,但一切细胞生物的遗传物质都是DNA。(√) 解析:细胞生物的遗传物质是DNA,非细胞生物(病毒)的遗传物质是DNA或RNA. 56.在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中,R型与加热杀死的S型菌混合产生了S型,其生理基础是发生了基因重组。(√)解析:
57.在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中,同位素标记是一种基本的技术。在侵染实验前首先要获得同时含有32P与35S标记的噬菌体。(×)
解析: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中,利用同位素标记法为明显观察到是DNA还是蛋白质的作用,分别用32P或35S标记的噬菌体侵染未标记的细菌。
58.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不仅直接证明了DNA是遗传物质,也直接证明了蛋白质不是遗传物质。(×)
解析: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能直接证明了DNA是遗传物质,由于蛋白质没有进入到细菌中去,所以不能直接证明蛋白质不是遗传物质。
59.解旋酶、DNA聚合酶、DNA连接酶、限制性内切酶都能作用于DNA分子,它们的作用部位都是相同的。(×)解析:解旋酶、DNA聚合酶、DNA连接酶、限制性内切酶都能作用于DNA分子,解旋酶作用于氢键,DNA聚合酶、DNA连接酶、限制性内切酶都作用于磷酸二脂键。
60.一条DNA与RNA的杂交分子,其DNA单链含A、T、G、C4种碱基,则该杂交分子中共含有核苷酸8种,碱基5种;在非人为控制条件下,该杂交分子一定是在转录的过程中形成的。(×)
解析:DNA与RNA的杂交分子,可以转录,也可以逆转录过程;DNA含有四种碱基,则该杂交分子含有8种核苷酸。
61.磷脂双分子层是细胞膜的基本骨架;磷酸与脱氧核糖交替连接成的长链是DNA分子的基本骨架。(√)
解析:
62.每个DNA分子上的碱基排列顺序是一定的,其中蕴含了遗传信息,从而保持了物种的遗传特性。(√)
解析:
63.已知某双链DNA分子的一条链中(A+C)/(T+G)=0.25,(A+T)/(G+C)=0.25,则同样是这两个比例在该DNA分子的另一条链中的比例为4与0.25,在整个DNA分子中是1与0.25。(√)
解析:
64.一条含有不含32P标记的双链DNA分子,在含有32P的脱氧核苷酸原料中经过n次复制后,形成的DNA分子中含有32P的为2n-2。(×)
解析:不含32P标记的一双链DNA分子,在含有32P的脱氧核苷酸原料中经过n次复制后,形成的DNA分子中含有32P的2n个,每个DNA分子都含有32P。
65.基因是有遗传效果的DNA片段,基因对性状的决定都是通过基因控制结构蛋白的合成实现的。(×)
解析:基因对性状的决定有两种情况,一是通过基因控制蛋白质的分子结构进而控制性状,另一情况是通过控制合成酶,而控制代谢进而控制性状。
66.基因突变不一定导致性状的改变;导致性状改变的基因突变不一定能遗传给子代。
67.人体细胞中的某基因的碱基对数为N,则由其转录成的mRNA的碱基数等于N,由其翻译形成的多肽的氨基酸数目等于N/3。(×)
解析:由于真核基因中存在着非编码区和内含子,所以由某基因转录来的mRNA的碱基数小于N;由于终止密码子翻译来的多肽的氨基酸数小于N/3。
68.转运RNA与mRNA的基本单位相同,但前者是双链,后者是单链,且转运RNA是由三个碱基组成的。(×)
解析:转运RNA与mRNA的基本单位都是核糖核苷酸,前者是三叶草状,成双链状态,后者是单链,但转运RNA有许多个碱基。
69.某细胞中,一条还未完成转录的mRNA已有核糖体与之结合,并翻译合成蛋白质,则该细胞一定不可能是真核细胞。(√)
解析:真核细胞转录与翻译是不同时间与空间,一条还未完成转录的mRNA已有核糖体与之结合,并翻译合成蛋白质,那肯定不在真核细胞中。
70.碱基间的互补配对现象可能发生在染色体、核糖体、细胞核、线粒体、叶绿体等结构中。
71.人体的不同细胞中,mRNA存在特异性差异,但tRNA则没有特异性差异。 72.生物的表现型是由基因型决定的。基因型相同,表现型一定相同;表现型相同,基因型不一定相同。(×)
解析:生物的表现型是由基因型和环境共同作用的结果。基因型相同,表现型一定相同,表现型相同,基因型不一定相同。
73.一种氨基酸有多种密码子,一种密码子也可以决定不同的氨基酸。(×) 解析:一种氨基酸可以有多种密码子决定,但一种密码子只能决定一种氨基酸 74.基因突变会产生新的基因,新的基因是原有基因的等位基因;基因重组不产生新的基因,但会形成新的基因型。
75.基因重组是生物变异的主要来源;基因突变是生物变异的根本来源。 76.六倍体小麦通过花药离体培养培育成的个体是三倍体。(×)
解析:六倍体小麦通过花药离体培养培育成的个体是单倍体,三倍体是受精卵发育来的个体。
77.单倍体细胞中只含有一个染色体组,因此都是高度不育的;多倍体是否可育取决于细胞中染色体组数是否成双,如果染色体组数是偶数可育,如果是奇数则不可育。(×)
解析:单倍体细胞可以含有一个染色体组,也可以含有多个染色体组。单倍体高度不育。多倍体是否可育取决于是否于细胞中是否有同源染色体,减数分裂联会是否正常。
78.在减数分裂过程中,无论是同源染色体还是非同源染色体间都可能发生部分的交叉互换,这种交换属于基因重组。(×)
解析:减数分裂过程中,同源染色体的非姐妹染色单体发生交叉互换属于基因重组。而非同源染色体发生部分的交叉互换属于染色体结构变异。
79.在调查人类某种遗传病的发病率及该遗传病的遗传方式时,选择的调查对象都应该包括随机取样的所有个体。(×)
解析:调查遗传病的遗传方式需要观察分析该病家系图。
80.遗传病往往表现为先天性和家族性,但先天性疾病与家族性疾病并不都是遗传病。 81.在遗传学的研究中,利用自交、测交、杂交等方法都能用来判断基因的显隐性。(×)
解析:在遗传学的研究中,利用自交、杂交可以判断显隐性,而测交不能判断显隐性 82.让高杆抗病(DDTT)与矮杆不抗病(ddtt)的小麦杂交得到F1,F1自交得到F2,可从F2开始,选择矮杆抗病的类型连续自交,从后代中筛选出纯种的矮杆抗病品种。类似地,用白色长毛(AABB)与黑色短毛(aabb)的兔进行杂交得到F1,F1雌雄个体相互交配得F2,从F2开始,在每一代中选择黑色长毛(aaB-)雌雄兔进行交配,选择出纯种的黑色长毛兔新品种。(×)
解析:小麦属于雌雄同体植物可进行连续自交选择纯合体,兔子如果选择纯合体,应让F2中黑色长毛(aaB-)兔与异性黑短(aabb)杂交,只要后代不出现短毛兔,那F2代中的黑色长毛兔就是纯合体。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