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3.杂交育种与转基因育种依据的遗传学原理是基因重组;诱变育种依据的原理是基因突变;单倍体育种与多倍体育种依据的原理是染色体变异。
84.紫花植株与白花植株杂交,F1均为紫花,F1自交后代出现性状分离,且紫花与白花的分离比是9:7。据此推测,两个白花植株杂交,后代一定都是白花的。(×)
解析:具题意可知,两种颜色花性状由两种位于不同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控制,符合自由组合定律,紫花为A B ,白花A bb、
aaB 、aabb.白花自交后代不一定都是白花。
85.果蝇X染色体的部分缺失可能会导致纯合致死效应,这种效应可能是完全致死的,也可能是部分致死的。一只雄果蝇由于辐射而导致产生的精子中的X染色体均是有缺失的。现将该雄果蝇与正常雌果蝇杂交得到F1,F1雌雄果蝇相互交配得F2,F2中雌雄果蝇的比例为2:1。由此可推知,这种X染色体的缺失具有完全致死效应。
86.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不仅能解释生物进化的原因,也能很好地解释生物界的适应性与多样性,但不能解释遗传与变异的本质,且对进化的解释仅限于个体水平。
87.种群是生物繁殖的基本单位,也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
88.一个符合遗传平衡的群体,无论是自交还是相互交配,其基因频率及基因型频率都不再发生改变。(×)
解析:符合遗传平衡的群体自交基因频率不变但基因型频率改变;
89.现代进化理论认为,自然选择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
90.隔离是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生殖隔离的形成必须要有地理隔离,地理隔离必然导致生殖隔离。(×)
解析:隔离是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生殖隔离的形成往往先经过长期地理隔离,然后达到生殖隔离后就形成不同的物种。但物种的形成不一定经过地理隔离。地理隔离也不一定形成生殖隔离。
91.进化过程一定伴随着基因频率的改变。(√)
解析:生物的进化过程就是基因频率的定向改变的过程。进化一定发生基因频率,但是基因频率的改变不一定生物进化。
92.突变、基因重组、自然选择都会直接导致基因频率的改变。(×)
解析:突变与自然选择会直接导致基因频率的改变,但基因重组如AaBb 自交,各个基因的频率并没有发生改变,基因重组+自然选择就会导致基因频率的改变。
93.长期使用农药后,害虫会产生很强的抗药性,这种抗药性的产生是因为农药诱导害虫产生了抗药性突变之故。(×)
解析:自然选择学说认为,生物群体着存在着两种变异即抗药性个体和不抗药性个体,农药选择导致抗药性个体适应环境并保存下来,通过遗传将这种适应性变异保留并加强。
94.某校学生(男女各半)中,有红绿色盲患者3.5%(均为男生),色盲携带者占5%,则该校学生中的色盲基因频率为5.67%。
95.生物的变异是不定向的,但在自然选择的作用下,种群的基因频率会发生定向的改变,从而使生物向着一定的方向进化。
96.一对黑毛豚鼠,生了5只小豚鼠,其中3只是白色的,两只是黑色的,据此可判断,豚鼠毛色的遗传不遵循孟德尔分离定律。(×)
解析:孟德尔基因分离定律认为某种性状的个体自交,后代出现性状分离,显性性状与隐性性状的分离比接近3:1,后代数目越多越近于3:1。
97.孟德尔利用豌豆作为实验材料,通过测交的方法对遗传现象提出了合理的解释,然后通过自交等方面进行了证明。(×)
解析:孟德尔利用豌豆作为实验材料,通过相对性状的两亲本杂交,然后子一代自交的方法对遗传现象提出了合理的解释,然后通过测交对实验理论解释进行了证明。
98.把培养在轻氮(14N)中的大肠杆菌,转移到含有重氮(15N)的培养基中培养,细胞分裂一次后,再放回14N的培养基中培养,细胞又分裂一次,此时大肠杆菌细胞中的DNA是1/2轻氮型,1/2中间型。
99.真核细胞中DNA的复制与RNA的转录分别发生在细胞核和细胞质中。(×)
解析:真核细胞中DNA的复制与RNA转录都主要发生在细胞核中。
100.中心法则揭示了自然界中真核生物与原核生物遗传信息的传递与表达过程。在一个正在分裂的大肠杆菌细胞中,既有DNA的复制,又有转录与翻译过程;在一个人体的神经细胞中,只有转录与翻译过程,没有DNA的复制过程。(×)
解析:人体神经系统发育成熟后便不再分裂即不再进行DNA复制,则此时人体的神经细胞内只有转录与翻译过程,没有DNA复制过程。
第二部分
101.内环境中含有多种成分,激素、抗体、淋巴因子、血浆蛋白、葡萄糖、尿素等都是内环境的成分。(√)
解析:细胞外液是内环境,含有的成分分为营养物质、代谢废物、气体和信号物质。营养物质分主要有水、无机盐、蛋白质及葡萄糖等。代谢废物主要有尿素、尿酸等。气体主要氧气、二氧化碳等。信号物质主要有激素、神经递质等。
102.神经递质与突触后膜受体的结合,各种激素与激素受体的结合,抗体与抗原的作用都发生在内环境中。(×)解析:神经递质与突触后膜受体结合发生在突触后膜上,蛋白质类激素与激素受体结合发生细胞膜上,而固醇类激素与受体结合过程发生在细胞内,抗体与抗原结合发生在内环境中。
103.人体饥饿时,血液流经肝脏后,血糖的含量会升高;血液流经胰岛后,血糖的含量会减少。(√)
解析:饥饿时血液流经肝脏后,肝糖原分解后升高血糖;血液流经胰岛后,血糖含量下降,但是胰高血糖素浓度上升。
104.红细胞的内环境是血浆;毛细血管壁细胞的内环境是血浆与组织液;毛细淋巴管壁细胞的内环境是淋巴与血浆。(×)
解析:红细胞生活在血浆中,毛细胞血管壁细胞向里接触血浆,向外接触组织液。毛细胞淋巴管壁细胞里接触淋巴,外接触组织液。
105.人体内环境的稳态是在神经调节、体液调节与免疫调节下由各器官、系统协调作用下实现的。(√)
解析:人体内环境的稳态是正常机通过调节作用(神经调节、体液调节、免疫调节),使各个器官、系统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的相对稳定状态叫做稳态。
106.反射是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反射的结构基础是反射弧,反射弧是由五个基本环节构成的。(√)
解析:反射是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需要完整的反射弧才能完成,反射弧由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及效应器组成。
107.一个由传入与传出两种神经元组成的反射弧中只含有一个突触结构。(×)解析:两个神经元间的联系也不只是通过一个突触而是有很多的突触联系,传出神经纤维末端那么多的神经末梢当不只是形成一个突触。
108.神经元接受刺激产生兴奋或抑制的生理基础是Na+的内流或阴离子(Cl-)的内流。(√)解析:浙教材中提到,神经递质分兴奋性神经递质与抑制性递质,兴奋性递质作用于突触膜上Na+的通道,让Na+内流,产生动作电位,所以突触后膜兴奋。而抑制性递质作用于突触后膜上的(Cl-)的通道,使(Cl-)内流,加大静息电位,突触后膜不发生动作电位。
109.在完成反射活动的过程中,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方向是双向的,而在突触的传递方向是单向的。(×)解析:在完成反射活动的过程中,由于兴奋是在感受器产生的故在整个传入神经纤维上的传导方向是单向的,由感受器传入神经纤维的树突末梢传到细胞体再通过轴突末端传到中间神经元,而在突触的传递方向是单向的。
110.激素调节有三个特点:一是微量高效;二是通过体液的运输;三是作用于靶器官、靶细胞。
111.所有的活细胞都能产生酶,但只有内分泌腺的细胞会合成激素。(×) 解析:所有的活细胞都进行代谢即都能产生酶,内分泌腺细胞及一些神经分泌细胞分泌激素,如下丘脑的神经分泌细胞。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