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范文网 - 专业文章范例文档资料分享平台

最新西师大版三年级数学上册第一单元克教学设计 教案(含教学反思)

来源:用户分享 时间:2025/5/29 8:34:36 本文由loading 分享 下载这篇文档手机版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需要完整文档或者需要复制内容,请下载word后使用。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微信号:xxxxxxx或QQ:xxxxxx 处理(尽可能给您提供完整文档),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

第一单元 克、千克、吨

教材分析

本单元是数与代数中常见的量的重要内容之一。这是刚刚开始学习有关质量的知识,它是今后解决有关质量问题的基础。克、千克、吨是人们在日常生活中经常用到的知识,虽然学生对质量这一概念难于理解,但是还是有一定的生活经验,教材在编排上充分关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为学生提供的素材都是学生比较熟悉的情境和事物。给学生提供充分的掂一掂、称一称等活动,帮助学生体验物体的轻重,感知质量单位。让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积累丰富的感性经验,初步形成质量观念。本单元的主要内容包括:克、千克、吨的认识,质量单位克、千克、吨之间的换算,解决生活中与质量单位千克、克、吨有关的简单问题。

本单元教材的编写,呈现以下特点:

1. 教材重视学生的亲身经历和体验,遵循由感性到理性的认知规律,让学生在掂一掂、称一称的过程中建立质量观念。

2. 素材选取广泛,练习形式多样。选用素材,有学生熟悉的生活用品,有学生经常见到的生活现象练习的形式多样,让学生通过多种渠道积累生活经验,建立质量观念。

3.知识呈现,实际操作让学生能够更直观地感受物体的质量,使学生对质量单位有一个更直观的认识。

4.注重知识的实际运用,让学生在运用中加深对质量单位的理解。

不管是教学内容还是练习题都比较贴近生活,也注重对学生生活常识的培养。同时教材中也安排了相应的实践环节,培养了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课堂的主动权也较好地在学生身上体现。体现了新的教材观、教学观和学习观。 教学目标

1、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千克、克、吨”,了解1千克、1克、1吨有多重,掌握千克、克、吨之间的关系,并能进行简单的换算。

2、结合感知物体质量的情境,能用体验的方法来思考和感受物体的轻重,会用质量的感念来表述物体的重量大小。

3、解决生活实际,会用秤来称物体的轻重,能解决千克、克、吨有关的简单问题。

4、 通过本单元的学习,让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体会数学的实用性,增强学生学好数学的信心。.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1.建立 克、千克、吨的概念。

2.理解克与千克,吨与千克之间的进率。 3.在实践中认识并体验建立质量观念。 教学难点:

掌握“1千克=1000克,1吨=1000千克”并进行简单的换算。 教学建议

学生日常生活中都接触过物体轻重的问题,但质量单位不像长度单位那样直观、具体,不能只靠观察就能得到认知,因此在教学中应注意以下几点: 1、充分利用教材提供的素材,创设有趣的问题情境。

注意紧密联系学生实际和学习内容创设情境,充分准备好教学活动中所需的教具和必要的实物,以图中创设的情境来激发学生对质量知识的学习兴趣,让学生认识到质量单位是生活中重要而又应用广泛的计量单位

2、教学时 “称一称”“掂一掂”等活动要让学生都亲自参与,对使用的测量工具天平应作相应的简单介绍和教会学生如何使用读数;通过学生亲自算一算引导学生得出1000克=1千克、1吨=1000千克,通过大量的感知体验建立质量的概念。让学生去收集关于吨的有关信息,再用学生交流信息的方式使学生懂得在计量很重的物品时,通常用吨作单位。教学时要突出这些物品都是很大很重的。还可以充分挖掘现实生活中的教学资源,让学生尽可能多地举出一些熟悉的物体的轻重,加深理解。

3. 在学习方式上要多采用小组活动、同桌讨论、交流感受等,在相互启发,取长补短中促进学生的学习。

4、教学要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可以让学生联系自己的体重的变化情况,认识自我,体会成长的快乐。

? 课时安排:

本单元5课时完成教学,其中机动1课时。 课题 认识克 认识千克 认识吨 练习一 综合与实践

第一课时 认识克

教学内容

教材1~2页,认识克。. 教学提示

学生在生活中已经积累了 部分有关物体轻重问题的感性经验,但对“克”的概念非常模糊,充分利用直观操作,创造条件让学生进行“称一称”“掂一掂”实际操作活动,亲身感受“克”的概念。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在具体的教学情境中 ,使学生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克”,初步建立1克质量的概念,知道用字母g表示。

2.过程与方法:了解天平称重的方法,小组合作通过利用天平“称一称”等活动,突破教学重点。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物品质量的估计能力,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重点、难点

重点:在实践活动中感知1克物品的重量,建立“克”的概念。 难点:建立“克”的概念。 教学准备

课时 1课时 1课时 1课时 1课时 1课时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苹果、糖块、1角硬币、天平、糖、勺等。 学具准备:每小组一台天平、花生,沙子,黄豆、勺、1角硬币等物品。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1.多媒体播放课件。

师:大家认真看了老师收集的这些场景,并结合你同家长一起到超市购物经历,说说你从获得了哪些信息。(让学生通过观察说出称量的工具及质量单位。) 汇报:

生1:妈妈买的盐500克一包。

生2:课件里售货员阿姨用电子秤称了300克木耳和2千克黄瓜。 生3:叔叔用磅秤称出一筐西红柿20千克。 生4:我爸爸的实验室里有天平也用来称物品。 ??

小结:同学们现在已经知道称量物品质量的工具有(引导学生看教材)电子秤、台秤、磅秤、盘秤等;你们所说的这些单位也都是生活中常见的质量单位,今天我们来认识一下克。(教师板书:认识克)。

设计意图: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结合具体情境,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初步感知知识与现实生活的联系。 (二)探究新知

(1)“称一称”初步感受1克。

1.师:出示1勺糖(重1克)。猜猜看,它有多重? 学生猜想,代表发言。

2.师:用电子秤演示称质量,(电子秤基本没反应)。让学生小组讨论为什么并选出合适的工具来称重。 汇报

生:称重的东西太少,电子秤应该称稍重一些的物品。选用天平来称量。 师:给予肯定并实时鼓励。

3.教师出示天平并介绍天平的用法,称出质量1克的糖。 (2)“掂一掂”动手操作,建立“克”的概念。

最新西师大版三年级数学上册第一单元克教学设计 教案(含教学反思).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复制、编辑、收藏和打印
本文链接:https://www.diyifanwen.net/c8wbam195ak55t2g95zyy_1.html(转载请注明文章来源)
热门推荐
Copyright © 2012-2023 第一范文网 版权所有 免责声明 | 联系我们
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客服QQ:xxxxxx 邮箱:xxxxxx@qq.com
渝ICP备2023013149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