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范文网 - 专业文章范例文档资料分享平台

谈《爱弥儿》对生命教育的启示

来源:用户分享 时间:2025/5/18 8:56:32 本文由loading 分享 下载这篇文档手机版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需要完整文档或者需要复制内容,请下载word后使用。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微信号:xxxxxxx或QQ:xxxxxx 处理(尽可能给您提供完整文档),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

谈《爱弥儿》对我国小学生生命教育的启示

作者:苏海清 指导老师:肖新燕

摘要:《爱弥儿》是卢梭所著的一部经典教育小说,在书中从人生教育的角度,阐释了卢梭的儿童观、生存观和生命观。尤其,卢梭的生命观中“自爱”给我国的小学生的生命教育很大的启示,另外还有家庭教育对小学生生命教育的重要性。 关键词:爱弥儿 自爱 家庭教育 生命教育

《爱弥儿》是卢梭的一部教育巨著,更是教育史上的一次“哥白尼式的革命”。品读《爱弥儿》我们能深切体会卢梭的思想,更感叹卢梭的教育智慧。在爱弥儿受教育的整个过程中,可以说生命教育是卢梭自始至终贯穿的教育理念。从爱弥儿身上卢梭发现了儿童,发现了自由,而这种自由正是儿童生命之花绽放的集中体现。卢梭不仅发现了生命教育的重要性,而且实践了生命教育,把生命教育纳入到反对封建桎梏解放儿童的行列之中。 一、卢梭的“自爱”式的生命观

读完《爱弥儿》更能引起我们注意的就是卢梭关于“自爱”的生命教育观。这种生命教育观虽然不再是反对封建教育的一把利剑,但却是对我国的现行的教育的一种警醒。卢梭谈到“我们的欲念是我们保持生存的主要工具,所以,所有那些想阻止欲念发生的人,和企图

从根铲除欲念的人差不多是一样愚蠢的人。”①卢梭的观点就是说我们的欲念是必须存在的。而且接着又谈到“我们的种种欲念的发源,所有一切欲念的本源,唯一同人一起产生而且终生不离的根本欲念,是自爱。它是原始的、内在的、先于其他一切欲念的欲念,而且,从一种意义上说,一切其他的欲念只不过是它的演变。自爱始终是很好的,始终是符合自然的秩序的。由于每一个人对保存自己负有特殊的责任,因此,我们第一个最重要的责任就是而且应当是不断地关心我们的生命。如果他对生命没有最大的兴趣,他怎么去关心它呢?因此,为了保持我们的生存,我们必须要爱自己,我们爱自己要胜过爱其他一切的东西;从这种情感中将直接产生这样一个结果:我们也同时爱保持我们生存的人。”①

由此,我们能够看出卢梭的这种自爱观是不同于我们所说的自私的,相反这种自爱倒是一种责任,一种对自己生命负责的责任,对他人生命负责的责任。这种自爱的生命观是我们一切欲念的根本,像卢梭所说一个人如果对自己的生命都没有最大地兴趣,他怎么去关心爱护它,怎么去关心爱护别人的生命。

尤其是小孩子,卢梭认为“小孩子的第一个情感是爱他自己,而从这第一个情感产生出来的第二个情感就是爱那些同他亲近的人”。

既然,作为一个人最本源的首先是爱他自己,而且,这种自爱是学

习爱其他一切的基础,那么我们又何必破坏这种自然的法则? 二、 生命教育概述

叶澜教授曾有言:“教育除了鲜明的社会性之外,还有鲜明的

生命性。人的生命是教育的基石,生命是教育学思考的原点。在一定意义上,教育是直面人的教育、通过人的生命、为了人的生命质量而提高而进行的社会活动,是以人为本的社会中最体现生命关怀的一种事业。” [1]冯建军教授曾指出:“我们对生命教育的理解,必须跳出工具层面,而深入到生命的本体层面,致力于生命全面统整的发展。”

[2]

因此,生命教育的提出应指向人的整体发展,旨在通过教育来为人

类找寻心灵的家园,培养一个身心和谐、知情意均衡发展的完整的人。 由此,生命教育是通过有计划、有目的、有组织地进行生命意识熏陶 生存能力培养和生命价值的提升教育,使学生认识生命、保护生命、珍爱生命、欣赏生命,探索生命的意义,实现生命的价值。[3](p8) 三、 当前我国小学生生命教育存在的问题 (一)生命意识的淡漠和生命价值的缺失

其实, 人生可以分为生活与生命二个层面,人们拥有改变生活的权利,但却没有放弃生命的权利。因为人的生命不仅是身体的生理性生命,还包括血缘性亲缘生命、人际性社会生命和超越性精神生命。后三者让每一个人的生命都与亲人、他人、社会密不可分,形成了一种为“生命场”的关系性存在,所以,人们有改变生活样式的权利却没有放弃生命的权利。据报道,我国人口约占世界人口的1/5,而自杀人数则占世界自杀人数的1/4;或者说中国的自杀率是国际平均数的 2.3倍。据卫生部统计,我国每年约有28万人自杀死亡(相当于每两分钟就有一人死于自杀),自杀未遂者达到200万人。自杀已经成为我国全人群中第5位、巧至34岁人群的第一位死因。近几年,青少年自杀

低龄化的趋势越来越明显,年龄一低再低,其中最小的孩子年仅9岁。我国每年除了发生大学生自杀事件外,大约有1.6万中小学生非正常死亡,相当于每天消失40多人!“根据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儿科医院与上海教科院普教所在全市8个区、超过2500名中小学生中的最新调查显示,有5.85%的孩子有过自杀计划,而自杀未遂者则达到了1.71%。但绝大多数的父母却对此一无所知。调查是在五年级至高二的学生中(除初三)展开的。数据同时显示,有24.39%的孩子曾有一闪而过的“活着不如死了好”的想法,而认真考虑过该想法的人数也达到15.23%。”

[4]

中国健康教育研究所心理健康咨询中心徐帕茹主任的统计是:9个

月中打进热线的2700人中有146人曾经想自杀、尝试自杀,占5%。这些数字是触目惊心的!

相信我们都听过放羊娃的故事,放羊娃放养为了挣钱,挣钱为了娶媳妇,娶媳妇为了生孩子,生孩子为了放羊。这是一个荒唐的逻辑。那我们现在的学生呢?学生努力学习是为了上大学,上大学为了挣钱,挣钱为了娶媳妇,娶了媳妇生孩子,生孩子让他上大学。如果是这样,我们和放羊娃有什么不同呢?可是,看现在我们的小学生何尝不是正在沿着这样的轨迹循环着。所以,生命教育不能片面的理解为守护好身体这个存在的物质层面,更是提升生命的价值层面,否则,生命只是个躯壳,不但没有意义,最后连躯壳都会不复存在的。 (二) 传统的重群体、轻个人意识对小学生的影响

在中国传统的伦理意识中, 群体的利益是远远高于个体利益的, 因此个体几乎没有独立的价值,甚至一度走到了“ 存天理, 灭人欲 ”

搜索更多关于: 谈《爱弥儿》对生命教育的启示 的文档
谈《爱弥儿》对生命教育的启示.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复制、编辑、收藏和打印
本文链接:https://www.diyifanwen.net/c8wco51ggld02tjb2irbz_1.html(转载请注明文章来源)
热门推荐
Copyright © 2012-2023 第一范文网 版权所有 免责声明 | 联系我们
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客服QQ:xxxxxx 邮箱:xxxxxx@qq.com
渝ICP备2023013149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