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知能力是指人脑加工、储存和提取信息的能力,即人们对事物的构成、
性能与他物的关系、发展的动力、发展方向以及基本规律的把握能力。它是人们成功的完成活动最重要的心理条件。知觉、记忆、注意、思维和想象的能力都被认为是认知能力。
美国心理学家加涅(R.M.Gagne)提出3种认知能力:言语信息(回答世界是什么的问题的能力);智慧技能(回答为什么和怎么办的问题的能力);认知策略(有意识地调节与监控自己的认知加工过程的能力)。
什么是认知训练?
认知过程是行为和情感的中介;适应不良行为和情感与适应不良性认知有关。心理学研究表明:3-5岁的学龄前儿童处于认知能力发展的关键期。5岁儿童已能初步理解相邻数之间的关系,初步掌握平面图形的基本特征,能运用表象进行加减,能初步理解集合与元素之间的关系等。应有目标、有计划、有系统地对孤独症儿童的认知能力进行训练与培养。认知训练应以孤独症儿童认知发展规律为依据选择训练内容,以培养与提高孤独症儿童多项认知能力为目标,以图形、数字、符号及文字为训练材料。
认知训练的具体目标是:提高孤独症儿童的知觉、记忆、表象、思维等各方面能力,达到全面发展的康复目标。在家庭康复中,认知训练的内容包括注意训练、图形认知、颜色认知、数字认知、同类匹配、观察能力、记忆能力和比较排序等等。
儿童认知发展的特点和规律:儿童的认知活动是有规律地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级到高级逐渐发展的。新生儿出世后具有一些与生俱来的反射活动,如吸吮反射、抓握反射、游泳反射、步行反射等。不久,又在这些无条件反射的基础上形成了一些条件反射。当然,这些活动还不是认知,只能说是认知发展的最初基础。婴儿出生4~5个月,还不能认识外界物体是永久存在的。在他看来,存在的只有他直接感知到的东西。譬如,他正在玩皮球,如果皮球滚到地下看不见了,他不会去找皮球,而是转移注意去看或玩别的东西了。从半岁到2岁,才逐渐认识到物体的永存性。 儿童认知发展的内容:(11点)
儿童认知发展包括两个方面:基础认知,综合认知。基础认知是奠定孩子对事物的基本认识。综合认知就是孩子对事物的思维反映和理解。下面我们主要讲述基础认知。 基础认知包括11个方面:
1. 命名(这个事物的名称)
为了满足孩子的发展需求,我们一般要求孩子掌握150种的命名量,主要从身边常见的事物作为切入点。例如:蔬菜,水果,动物,家用电器,交通工具等等。 2. 配对(最先教给孩子的) 一样的形状,一样的颜色等等。 1) 实物与实物配对(经常做的) 2) 实物与卡片配对
3) 卡片与卡片配对(经常做的) 3. 模仿(是一切学习的基础)
1) 大动作模仿:拍手,举手,拍腿,拍肚子…… 2) 精细动作模仿:(小肌肉) 3) 声音模仿:啊,窝,额……
4) 仿搭积木:A.一次一块 B一次2块 C一次搭完 D镜面仿搭(不让孩子看到) 4.物品的功用(功能)
1)例如:杯子是干什么用的?喝水 2)用什么喝水?用杯子喝水
5.认识颜色:红,黄,蓝,绿,黑 ,白
在教授孩子颜色时一定要切记:红色与黄色要分开,绿色与蓝色要分开。
例如:我们一般先教给孩子红色,黑色,白色三种颜色,有利于孩子掌握。因为这三种颜色的色差比较大,利于孩子在视觉上分辨。 6.认识形状
1)理解(知道)例如:我们拿出2个形状,问:哪个是圆形,哪个是三角形 2)表达:这是什么形状的
3)泛化:例如:桌子是什么形状的?长方形。饼干是什么形状的?正方形
7.对人物的认识:
1)基本人物:爸爸,妈妈,爷爷,奶奶,哥哥,弟弟,姐姐等等
2)职业人物:医生,警察,老师,司机,厨师等等。让孩子知道这些职业人物的基本工作性质。例如:厨师是干什么的?做饭的。 8.对地点的认识:
1)命名(对地点的命名)例如:超市,医院,学校等等。
2)对地点的应用:例如:生病了去哪?去医院。上学去哪?去学校。 9.区分比较:
大—小,多—少,长—短,高—矮,厚—薄,如果孩子的学习能力较强我们可以忽略一些环节。 1)理解:用相同的东西(让孩子抓住你所给的事物的主要特征,排除干扰) 2)表达:哪个是高的?哪个是矮的?
3)泛化:例如:我们拿出2个不同的物品,提问孩子:哪个大?哪个小? 10.分类(一定要从最基础的开始) 1)能吃的----不能吃的
2)水果,蔬菜,动物:例如:让孩子把一类的放在一起(一样的放在一起),动物放在一起,水
果放在一起。一定要切记:水果----蔬菜不能一起教给孩子。水果一定要选择颜色鲜艳的,蔬菜一定要选择绿色的。 11.数学:(孩子对数字概念的理解) 1)认识数字:1----10,认识并会写
2)唱数与点数:A 唱数:1----100,段数:1---10,1---100,2---5,4---10。
B 点数:摆成一条直线----摆成2列----拿出一堆数
3)按数取物:给孩子一个数字,让孩子拿出相应的量。
认知训练:
○1五官的认知:要训练个案身体部位和五官的认识,个人平日教学上最常使用的便是自编的歌曲,透过简短的儿歌,配上动作,几乎有口语能力的孩子,都能朗朗上口(有口语能力的孩子,此时我教的目标,是认识五官的文字了),接着会以圆点贴纸贴到欲教导的部位,用玩游戏的方式互贴,寓教于乐。
○2大小概念的认知:刚开始可以滚大龙球,让其亲身去感觉、体会、去感受,体验大的感觉,慢慢地再增加小的概念,甚至我会拿两个大小比例差异大的套杯,把增强物放在大的套杯中,并盖上盖子,同时告知学生,大的套杯中有放增强物,小的套杯没有,只要拿大的,杯中的增强物就是他的了,透过数次的练习,大部份的学童,看到老师都拿对,可以吃到增强物,都会发奋图强以达到目标。
○3空间概念的认识:上面、下面、中间、里面、外面和旁边的基本概念,一般在日常生活中便可以应用,例如:「请打开(上面)的抽屉,拿XX给老师」,「请把鞋子放在鞋柜,(上面)那一格喔!」,或是可以玩停车的游戏,让学童透过走迷宫的游戏,看他的车子可以停在那一格,当然,教师可以找停在中间的停车位,让他停在「中间」的位置,甚至故意把车停到格子的外面,再故意告知「哇!停到格子(外面)了,请你把他开到格子(里面)好吗?」
认知能力与表达能力训练一起教
A:与孩子面对面而坐。首先要让孤独症儿童建立关注,将一件物品交给他,然后提出指令“将这个物品放在——(位置)——(介词)”。如,“将这个杯子放在桌子上”。不断提示孤独症儿童将某种他喜欢的物品放到正确的位置上。在训练中我逐渐减少提示。根据孩子独立完成动作的不同程度给予不同的奖励。最后只奖励不受提示的正确反应。
B:将一件物品放到孤独症儿童能够看到的特定位置上。问儿童:“——(被放置的物品)在哪里?”提示孩子说出正确的位置。(如:“它在椅子上”)。对孩子的反应给与奖励。在以后的训练中逐渐减少提示。最后只奖励不受提示的正确反应。
泛化:“将这个放在-----。”“------在哪里?”“上面、里面、下面、前面、后面、之后、之间、顶上、底下、以外等”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