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化概论复习大纲
的,所以,在人类认知领域里,“文”引申为后天形成的(品德休养)。 13、文化的“化”,本义是(改。
14、中国古代观察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出发点是(人文)。
15、狭义的文化专指易)人类的精神创造,它着重人的(心态部分)。 16、狭义的文化产品专指(精神产品)。 17、文化事象是(文化学)研究的基础单位。
18、中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共有56个民族,根据第四次人口普查的数字。除汉族外,55个少数民族人口的总和是(9076万)
19、由中国境内56个民族构成的中华文化具有(多维性)的特点。
20、任何一种民族传统文化,在各个历史时期,都要收到其他民族文化的影响,所以,丰富和发展本体文化的正常途径之一,就是吸收(外来文化)。
二、多项选择
1、中国文化又称:(中华文化、华夏文化、炎黄文化)
2、中国是多民族国家,中国文化具有多维性特点,形成这种统一文化的原因是:A、它有着共同的文化源B、多元的各民族文化在发展中互相交流、渗透、促进C、汉民族文化在整个中华文化中起主导作用D、多元的各民族文化有许多交融和契合的地方
3、本教材所采用的中国文化的分类法是四分法即:(生产生活文化、制度文化、思想观念与精神文化、语言文字文化)
4、正确反映“文化现象”和“文化事象”两个概念的区别是:A、文化现象据有经验性,文化事象已上升到理性的认识B、文化现象指人类文化发展过程中呈现出的某种外部状态和联系,文化事象往往是思想观念及其物化形式的综合,它不但具有外在的特色,而且含有观念的特色C、文化现象是个别、具体的,文化事象则是概括的、经过抽象的D、文化现象有可直接观察和经验性等特点,而文化事象不但有外在而且有观念的特色
绪论
一、单项选择
1、“文化”的“文”,它的本义是(花纹)。
2、“圣人观乎天文,以査时变;观乎人文,以化天下。这句话出自(《易》。)) 3、在中国典籍中,最早把“文化”二字合在一起用的书是(《说苑》。 4、人类文化发展过程中呈现出的某种外部状态和联系叫(文化现象)。 5、在某一历时时期,某一国家文化发展中带有典型和标志作用的事情反复出现时,这种含规律性的现象称为(文化事象)。
6、 钟敬文提出“中国民族的传统文化可以分为三种干流”,即上层文化、中层文化、。下层文化,又将中下层文化归纳为(民俗文化) 7、 狭义的文化专指人类的精神创造,所以又叫(人文文化)。
8、 在一定时代,一定的社会条件下,行政机构对文化领域的问题所颁布的相关规定和对策原则都属于(文化政策)。
9、只有写成的典籍或称为口头流传的语言形式,才是(文化产品)。 10、中国的诗歌传统是讲求韵律,这一点,不论是民歌还是魏晋、唐宋的文人诗词,以至近现代的。白话诗,以不同的形式保持这种传统的,都被认为是具有中国特色的(文化传统)
11、中国封建体制形成的等级和特权观念,宗法制形成的血统论,即使在现代社会里,不论是在民间还是在上层,仍会在人们头脑中时而起着作用,这就是典型的(文化传统)。
12、文化的“文”,本义是“错画”,也就是花纹。因为花纹总是画在载体上
1
5、中国古代的文化思潮主要有:(汉代的经学、隋唐的佛学、宋明的理学、清代的考据学)
6、狭义文化的定义适用于:(人类文化学、国别文化学、民族文化学) 7、哪些分别与广义文化和狭义文化相适应:(文化产品、文化内涵、文化思潮、文化政策、文化现象)
8、我国有56个民族,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独立的文化,这些文化都有其鲜明的:(民族特色、地域特色)。
9、人们观察文化现象,在诗歌题材的问题上,得出这样的结论:(律诗盛行于唐代、词盛行于宋代、曲盛行于元代) 10、《易·贲卦》说:“圣人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天文和人文分别指的是(自然、社会)规律和现象
11、中国经典的“文化”是指人的后天修养与精神、物质的创造。修养和创造分别属于(主观世界、客观世界)改造的范畴
12、广义的文化产品指人类创造的一切提供给社会的可见成品,它包括:(物质产品、精神产品)
13、文化事象在内容和形式上往往有彼此类似的性质,同时又有在传播过程中的某些变异。所以,内容和形式分别称作文化事象的:(类行性、变异性)
14、我们一般都把文化归纳为(上层文化、底层文化)几个层次。
3、吐蕃民族主要居住在今天的(西藏地区)。
4、吐蕃民族在我国史书中记载的最早时间是(南北朝时期)。 5、吐蕃因与印度较近,最流行的文化是(佛教)。 6、在中国,历来有居“天下形势”之说的地方是(山西)。
7、在秦朝,人们开凿了一条把湘江和漓江沟通的水渠是(灵渠)。 8、《中国近五千年来气候变化的初步研究》一文的作者是(竺可桢)。 9、在古代,分割着东方与西方两大文明世界的高原是(帕米尔高原)。 10、在清代南方学术普遍兴盛的局面下,浙东一带重失学,其中影响最大的典范人物是(黄宗羲)。
11、在清代南方学术普遍兴盛的局面下,徽州一带尚经术,其中印象最大的典范人物是(戴震)。
12、中国实施文化“大一统”的朝代是(秦汉)。
13、比较全面地描绘秦汉时期各地域文化特色的,是司马迁《史记》中的(货殖列传)。
14、西晋时期河西走廊一带,在中原地区完全沦入北方边地部族入侵的混乱之际,因地理之便,长期称为中原文化的中心,对保存中原文化起了相当大的作用。后来人们称这个地区的文化为(凉州文化)。
15、“不违农时,谷不可胜用也;数罟不入污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木不可胜用也。”这段话的作者是(孟子)。
16、明清时期,为了对土地的深度利用,大幅度提高亩产量,所以盛行采用(区田法)。
17、唐朝中期以后,南方成为经济中心,主要得益于大量兴建(陂塘水利工程)。
18、从唐朝中期以后,维系唐帝国命运的经济交通线是大运河的(通济渠) 19、。元朝京杭大运河的基本走向是(南北)。
20、淮河一直是一条河床很深便于航运的“利河”,而变成害河的时间是(明
第一章中国文化的地理背景
一、单项选择
1、人类存在和文化创造的先决条件是(地理环境)。 2、在中国境内,地势最高的高原是(青藏高原)。
2
清以后)。
21、黄河由母亲河变为灾难河,主要原因是(无视自然规律的人为因素)。 22、在《隋唐制度渊源论稿》中认为,凉州文化是隋唐文化一脉重要的资源。这部书的作者是(陈寅恪)。
23、我们要了解一个文化的总体特征,从(地理环境)方面进行观察是十分必要的。
24、我们现在所看到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地图,是中华民族祖先(历史)实践的结果。
25、中国处于世界最大的欧亚大陆的东部,东林浩瀚的(太平洋)。 26、在中国境内,地形呈阶梯状,地势是(西高东低)。 27、在我国云贵高原上,是古代(西南夷)少数民族的杂居区。 28、四川盆地的中央是富饶的成都平原,汉族人在(秦汉以前)就已经大量居住在这一地区。
29、蒙古高原是一个草原、沙漠、戈壁交错的地带,历来也是北方草原民族进入(中原)地区的要冲。
30、在山西高原的崇山峻岭中间,有一条宽平的汾河谷地。谷地大体呈东北西南走向,南与(渭河)平原相接,也是中国文化的重要发祥地。 31、东北平原通过(辽西走廊)与华北平原接壤。
32、华北平原有黄河和(海河)水系,东部有泰沂山地,是中国文化的又一摇篮。
33、长江中下游地区是我国古代重要的农业区,从(唐宋)时代开始称为中国的经济中心。34、中国的地理面积差不多和地球的(欧洲)一样大。 35、中国的文化中心与经济中心从西北向(东南)逐渐移动,是几千年历史发展的大趋势。
36、中国最早以山川为标志,将天下划分为九州的文献是《尚书·禹贡》。 37、凉州文化是(隋唐)文化一脉重要的资源。38、在保护自然方面,古
代有一个重要观点,就是孟子提出的(以时观念)。
39、古代相当重视对土地的深度利用,导致了一种(量力而行)的经营观念的出现。
二、多项选择
1、历史上我国的青藏高原地区曾居住过(吐蕃人、羌人)。 2、山西高原的东西两侧是(太行山、吕梁山)。
3、在东北平原上,居住过许多以狩猎和耕种为生的民族,其中在中国历史上发生过重要作用的人群是(满、鲜卑、契丹、金人)。
4、古代蒙古高原居住的少数民族,秦汉以后有(匈奴、契丹、党项、突厥、鲜卑)。
5、长江中下游平原与丘陵相间,它是由哪些平原构成:(江汉平原、鄱阳湖平原、长江三角洲平原)。
6、中国大部分地区属于温带气候,四季分明,降雨量呈明显的季节性,所以自然灾害比较多,最常见的有(旱灾、洪涝、蝗灾、病虫害)。 7、用现代地理学的观点观察中国地理的自然特征,可以将广大的中国领土划分为:(青藏高寒区、东部季风区、西北干旱区)。
8、中国古代文明、埃及古代文明、巴比伦古代文明各自发生在哪些水域:(黄河与长江流域、尼罗河流域、底格里斯与幼发拉底两河流域)。 9、明清时期,安徽桐城是一个以文章出名的县,这里的文人都以“桐城派”自许。“桐城派”的典范人物是:(方苞、姚鼐)。
10、宋元明清以后地域文化的新现象,是东南沿海一带因海洋贸易所发展起来的一些影响一方的商业都会,最著名的有:(广州、福州、泉州、上海、天津)。
11、形成区域文化的主要因素有:自然环境、地理条件的特殊或得天独厚、特定地区的人群有明确的区域意识和竞争意识、典范人物潜移默化的影响。
3
12、我国古代改造利用自然的成就有:(土地的开垦、水利的兴修、运河的开凿)。
13、汉武帝时期,为了大幅度提高亩产量,曾积极推广(区田法、代田法)。 14、先秦两汉时期,为了将泾、洛、渭之水引入广阔的农田,在西北地区曾兴修过:(郑国渠、六辅渠、白渠、龙首渠)。1、春秋战国时期,楚、吴、齐、魏诸国都有运河的修建,最著名的是:(邗沟、鸿沟)。2、从文献记载看,秦汉以前在蒙古高原居住的少数民族主要有:(严狁、北狄)。3、魏晋南北朝时期,我国的运河网连接的主要河流有:海河、(长江、淮河、黄河)。4、北宋的运河以汴京为中心,主要以汴河(通济渠的改称)为重要的经济补给线。另外,还梳凿了(广济河、金水河、惠民河)。5、随着沟通南北东西的大运河体系的开通,一系列大小城市沿河兴起。在宋代,称得上当时最富裕的城市有(汴京、扬州)。6、元朝京杭大运河开通后,沿河出现了许多新的城市,最繁荣的城市有(通州、临清、济宁、淮安)。7、古代开发利用自然方面的主要失误是(土地过量开垦、林木过量砍伐)。8、司马迁在《史记》中把先秦时期的楚地划分为(东楚、西出、南楚)。9、今阴山以南的河套地区,自古以来都是(中原、草原)人在争夺。10、东北平原的东西两侧的山脉有(大兴安岭、长白山脉)。11、华北平原直接与(江汉平原、鄱阳湖平原、长江三角洲平原)相连。12、在古代中国的经济生活中,帝王们最注重的大事是(备荒、救荒)。13、元朝进行了大运河的开通,它北起(通州),南达(杭州)。
1、(甲骨文)不是新石器时代三大文明成就之一。
2、中国古代传说中尧舜的都城平阳,是在今天的(山西襄汾)。 3、“羲和敬顺昊天”这件大事,最初记载在(《尚书》。)
4、认识夏文化的第一手资料,是考古发掘出来的(二里头文化遗址)。 5、宋镇豪《夏商社会生活史》说“河南登封告成镇王城岗城址”,据说是禹都所在地(阳城)。
6、从夏代开始,形成了族群相处的新的关系模式是(战争征服)。 7、在我国治理自然环境方面最早做出不懈努力的人是(夏禹)。 8、商朝的鼎盛时期是(武丁时期)。
9、殷人好鬼神,他们祭祀的主要对象是(祖先神)。 10、中国统一文化的历程开始于(西周)。
11、兼爱、尚贤、节用、非乐是诸子百家中(墨家)的思想核心。 12、先秦百家争鸣中,主张超然物外的是(道家)。
13、“上约君,下约民”,“以杀去杀,以刑去刑”是先秦诸子中(法家)的理论主张。
14、法家在先秦分前后两期,后期的法家集大成人物是(韩非子)。 15、称作中国文化的黄金时期,对后世文化发生过深刻影响的是(春秋战国百家争鸣时期)。
16、“文景之治”出现于(汉代)。
17、西汉初期,南方的南越国一直与汉朝保持关市贸易,互通有无。最早的南越王是(赵佗)。
18、汉武帝为了独尊儒术,在选择丞相时,就任用了通晓儒家经典的布衣儒生(扬雄)。
19、西汉文景时代的大赋《七发》,其作者是(枚乘)。 20、在汉代,第一个实行内发外儒的皇帝是(汉武帝)。
21、东汉灵帝时,太学生联合在朝的“清流”力量,与宦官集团展开了激烈
第二章中国文化的历史发展脉络
一、单项选择
4
的斗争。宦官依仗皇帝的势力对他们残酷打击,制造了历史上著名的(党锢之祸)。
22、东汉末年,仲长统针对腐败的社会进行批判,最著名的文章是(《理乱篇》。)
23、在中国,首先实行“九品中正制”的皇帝是(魏文帝)。
24、魏晋南北朝时代,南北民族大融合的结果是(既是汉化,又是胡化)。 25、西晋末,匈奴贵族刘渊攻陷洛阳,俘虏晋朝皇帝,史称(永嘉之乱)。 26、西晋灭亡后,北方出现了许多政权迭立并混战的局面,旧史通称这些政权为(五胡十六国)。
27、永嘉之乱发生后于(西晋末)。
28、以崇“玄学”、尚“清谈”为名士交际中的风雅,表现在(魏晋时期)。 29、记载魏晋时期名士“清谈”之风故事最多的书是《世说新语》。() 30、王衍问阮修“老庄与圣教同异”,阮修回答“将无同”。王衍很欣赏他的回答,就任他做掾,人称“三语掾”。这个故事出于(《世说新语》。) 31、加快开发江南地区始于(孙吴政权)。
32、东晋对南方大开发后,为后代中国历史的发展提供了一个稳固的(经济后方)。
33、佛教最早传入中国的教义是小乘教派的(《四十二张经》。) 34、佛教传入中国后,中国有了正式的出家人的时间是(三国时期)。 35、东晋以后,佛教涅盘学的代表人物是(僧肇)。
36、《汉魏两晋南北朝佛教史》的作者是(汤用彤)。
37、南朝的黑白论之争主要争的是儒与佛在义理上的长短,以文章《黑白论》得名,文章的作者是(慧琳)。
38、南朝最富于观念论色彩的是神灭论的争论,以文章《神灭论》得名,文章的作者是(范缜)。
39、隋唐在中央实行三省六部制,三省长官共议国政,同执宰相之职,他
们议政的场所称(政事堂)。
40、佛教在唐代建立了许多宗派,它们各呈异彩,分流并进,但最终形成独占天下局面的是(禅宗)。
41、“杯酒释兵权”的典故,是中国古代(宋太祖)制造的。 42、北宋发明了活字印刷术,发明者是(毕昇)。
43、我国记述各种农具的《耒耜经》,出自(陆龟蒙)之手。
44、被称为“中国科学史上的里程碑”的《梦溪笔谈》的作者是(沈括)。 45、在中唐思想界打出“攘斥佛老”大旗的代表人物是(韩愈)。
46、元朝统一中国后,把它统治下的人民分为四等对待,地位最底下的是
(南人)。 47、作为世界文化交流,基督教在中国的流传,开始于(元代)。 48、孟德高维诺是(基督教)在中国传教的先驱人物。
49、元朝特别重用国际商人,被任命为扬州政府官员的外国人是(马可波罗)。
50、从元朝开始,在甘肃、新疆、云南及北京等地广泛传播的宗教史(伊斯兰教)。
51、应成吉思汗之邀前往今阿富汗喀布尔考察的道教领袖是(邱处机)。 52、元明清特别是明清时期的知识分子更带有(学者)气象。 53、元朝设立“儒户”这个社会阶层,是(耶律楚材)的建议。 54、儒家被称为儒教是在(元朝)。
55、中国的戏剧发祥于(市井社会)。
56、元朝文人发展出了一种新的诗歌形式即(散曲)。
57、“我是个蒸不烂、煮不熟、捶不扁、炒不爆、响当当的一粒铜豌豆”。这个自比“铜豌豆”的人是(关汉卿)。
58、《哨遍·高祖还乡》用极端滑稽的笔法,对汉高祖无赖的本质,进行无情的嘲讽和鞭挞,它的作者是(睢景臣)。59、《山坡羊·潼关怀古》“兴,
5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