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详解】
A、生活污水集中处理后再排放,能防治水体污染,不符合题意;
B、自来水厂常在水中加入适量的明矾,明矾可以吸附较大颗粒,加速沉降,不能消毒,符合题意; C、区分硬水和软水的方法是:用肥皂水,加入肥皂水,泡沫多的是软水,泡沫少的是硬水,不符合题意; D、电解水时正极产生气体为氧气、负极产生气体为氢气,体积比为1:2,不符合题意。故选B。 【点睛】
区分硬水和软水的方法是:用肥皂水,加入肥皂水,泡沫多的是软水,泡沫少的是硬水。 9.下列有关“守恒”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A.镁带在空气中燃烧后,生成物的质量跟原镁带的质量一定相等 B.在反应Cu+4HNO3=Cu(NO3)2+2X↑+2H2O中的X的化学式是NO
C.某纯净物在氧气中燃烧后生成CO2、SO2和CO,该物质中一定含有C、S、O元素
D.加热24.5gKClO3和8gMnO2的混合物,反应一段时间后,剩余固体27.7g,则O2的质量为4.8g 【答案】D 【解析】 【分析】 【详解】
A、镁带在空气中燃烧后,生成物的质量等于参加反应的的质量和氧气的质量之和,故选项说法错误。 B、在反应Cu+4HNO3=Cu(NO3)2+2X↑+2H2O,反应前铜、氢、氮、氧原子个数分别为1、4、4、12,反应后的生成物中铜、氢、氮、氧原子个数分别为1、4、2、8,根据反应前后原子种类、数目不变,则2X分子中含有2个氮原子和4个氧原子,则每个X分子由1个氮原子和2个氧原子构成,则物质X的化学式为NO2,故选项说法错误。
C、某纯净物在氧气中燃烧后生成CO2、SO2和CO,CO2、SO2和CO中含有碳、硫、氧三种元素,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反应前后,元素种类不变,反应物氧气中只含有氧元素,则某纯净物中一定含有碳、硫两种元素,可能含有氧元素,故选项说法错误。
D、加热24.5g KClO3和8gMnO2的混合物,反应一段时间后,剩余固体27.7g,则O2的质量为24.5g+8g-27.7g=4.8g,故选项说法正确。 故选:D。
10.下列有关物质分类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干冰——氧化物 B.氢气——混合物 C.松香——晶体 D.钓鱼竿——省力杠杆 【答案】A
【解析】 【详解】
A. 干冰即固体二氧化碳,是由两种元素组成、且其中一种是氧,是氧化物,选项正确; B. 氢气是一种物质,是纯净物,选项错误; C. 松香没有固定的熔点,不是晶体,选项错误;
D. 钓鱼竿的阻力臂远远大于动力臂,是费力杠杆,选项错误。 故选A。
11.硝酸钾和氯化铵的溶解度曲线如图所示,由图甲获得的信息中,不正确的是
A.两种物质的溶解度均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 B.t1℃时,硝酸钾的溶解度大于氯化铵的溶解度
C.t1℃时,氯化铵饱和溶液中溶质与溶液的质量比为2:5 D.t2℃时,硝酸钾饱和溶液比氯化铵饱和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大 【答案】C 【解析】 【详解】
A、由图像知,两种物质的溶解度均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故不符合题意;
B、由图像知,t1℃时,硝酸钾的图像在氯化铵的图像的上方,所以硝酸钾的溶解度大于氯化铵的溶解度,故不符合题意;
C、t1℃时,氯化铵的溶解度40g,所以在氯化铵的饱和溶液中溶质与溶液的质量比为40g:140g≠2:5,故符合题意;
D、t2℃时,硝酸钾的溶解度大于氯化铵的溶解度,根据饱和溶液中溶质质量分数=
s?100%,所
s+100g以硝酸钾饱和溶液比氯化铵饱和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大,故不符合题意。故选C。 12.空气中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气体是 A.氮气 【答案】C 【解析】
B.氧气
C.二氧化碳
D.稀有气体
试题分析: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气体是二氧化碳,它和澄清石灰石的溶质氢氧化钙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和水,浑浊正是因为生成了碳酸钙沉淀。 考点:二氧化碳的性质
点评:这类题目考察的是学生平时对化学现象的积累和总结,通常较为简单。要注意理论联系实际。 二、填空题(本题包括4个小题,每小题7分,共28分) 13.下表是元素周期表中第2、3周期的元素,请回答有关问题。
(1)写出一条第三周期元素原子的核外电子排布规律_____; (2)第13号元素与第17号元素形成化合物的化学式为_____; (3)某粒子的结构示意图为
,当x-y=8时,该粒子的符号为_____。
【答案】核外电子数依次递增 AlCl3 S2- 【解析】 【详解】
(1)第三周期元素原子的核外电子排布规律:核外电子数依次递增,最外层电子数由1依次递增到8等。故填:核外电子数依次递增。
(2)笫13号元素是铝元素,在化合物中化合价是+3,笫17号元素是氯元素,在和铝形成的化合物中化合价是-1,根据化合物中元素化合价代数和为零可知,铝元素和氯元素形成化合物的化学式为AlCl3。 故填:AlCl3。
(3)如果是原子时,x-y=10,当x-y=8时,说明微粒是离子,并且是得到2个电子后形成的最外层电子数是8的离子,则x=2+8+6=16,则该粒子是硫离子,可以表示为S2-。 故填:S2-。
14.A、B、C三个烧杯中盛有相同质量的水(其中A、C烧杯中水温为10℃,B烧杯中水温为30℃,不考虑溶解过程中温度的变化),分别加入甲、乙两物质各10g,充分溶解后所得现象如下图所示,试回答:
你认为_______(填A、B、C)烧杯中的溶
液可能是不饱和溶液。下图是甲、乙两种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图,按图分析,10℃时,A、C两烧杯中未溶解的溶质质量关系是________(填“相等”或“不相等”)。其它条件不变,将C烧杯中的温度升到30℃时,C烧杯中的溶液是__________(填“饱和”或“不饱和”)溶液。
若将A烧杯中的溶质全部溶解,可采用的方法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B (2)相等 饱和 (3)加水或升高温度 【解析】
试题分析:(1)判断溶液是否饱和的方法:看溶液中是否有未溶解的溶质,有,为饱和溶液,没有,则有可能是饱和溶液,故可判断B烧杯中的溶液可能是不饱和溶液
(2)根据溶解度曲线图,10℃时,甲、乙两物质的溶解度相等,故A、C两烧杯中未溶解的溶质质量关系是相等;根据溶解度曲线图,乙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降低,故其它条件不变,将C烧杯中的温度升到30℃时,C烧杯中有溶质析出,故溶液仍然为饱和溶液
(3)根据溶解度曲线图,甲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故若将A烧杯中的溶质全部溶解,可采用的方法有:加水或升高温度
考点: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的判断,溶解度曲线图
15.用适当的数字和化学符号填空:二个氮原子_____;三个五氧化二磷分子_____;硝酸亚铁_____;氧化铝_____。
【答案】2N 3P2O5 Fe(NO3)2 Al2O3 【解析】 【详解】
(1)由原子的表示方法,用元素符号来表示一个原子,表示多个该原子,就在其元素符号前加上相应的数字,故二个氮原子表示为:2N;
(2)由分子的表示方法,正确书写物质的化学式,表示多个该分子,就在其分子符号前加上相应的数字,则三个五氧化二磷分子可表示为:3P2O5;
(3)硝酸亚铁中铁元素显+2价,硝酸根显﹣1价,其化学式为:Fe(NO3)2; (4)氧化铝中铝元素显+3价,氧元素显﹣2价,其化学式为:Al2O3。 【点睛】
解题关键是分清化学用语所表达的对象是分子、原子、离子还是化合价,才能在化学符号前或其它位置加上适当的计量数来完整地表达其意义,并能根据物质化学式的书写规则正确书写物质的化学式,才能熟练准确的解答此类题目。
16.如图为某化学反应的微观示意图.请回答:左方框图中的物质属于________ (填“纯净物”或“混合物”).此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 ,反应类型为________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