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理论论文
我国大学生过度教育现状分析与对策研
究
一、过度教育的含义
过度教育一词是1976年由美国人弗里曼提出来的,他把自70年代以来教育收益率下降的原因归结为教育过度,即教育的供给超过了社会对教育的需求。从此,过度教育一词逐渐为教育经济学界接受并广为流行。过度教育的概念也是不断发展的,中国学者根据国情对过度教育进行了定义,指由于过分扩张教育,中等、高等教育毕业生数量的快速增长并且超过劳动力市场的实际需求,受教育劳动力面临着知识失业,或者从事了与学历不匹配的工作,结果使收入下降,导致了教育资源的浪费,称为过度教育。 二、我国大学毕业生过度教育现状 (一)就业难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
据新华社消息,截至20xx年9月初,我国大学毕业生就业率为65%,也就是说在20xx年有64万左右的大学毕业
生在离校时落实不了工作,如果按照这个比例计算,到20xx年这一数字将达到75万。与大学生就业难同时出现的是考研热,20xx年报考研究生的人数达81万,其中应届毕业生63万人,比去年净增12万人。通过对毕业生考研动机的调查发现,只有13%的学生选择继续深造是为了学术研究,绝大多数毕业生(84%)是为了提高将来的就业实力或者避开当前的就业难。由此可见,就业难问题已经给大学毕业生造成了巨大压力。 (二)工资收入水平降低
毕业生的保留工资主要集中分布在2000-3000元左右,毕业生就业选择用人单位时既注重长远发展考虑,又重视现实劳动回报,“职业发展空间”(22.03%)和“薪酬激励机制”(18.18%)是毕业生选择就业单位时最关注的方面。但是《应届大学毕业生薪酬调查》显示,20xx年国内不同城市应届生起薪相对20xx年出现不同程度下降,大学毕业生起薪下滑近13%。 (三)学非所用情况严重
2009年本科毕业生超过三成就业时“学非所用”。数据表明,全国2009届本科毕业生专业对口率为67%,高职高专毕业生为57%。这意味着,当前有三成以上本科毕业
生、四成以上高职高专毕业生从事与专业不对口的工作。无论从就业的现实情况还是大学生的就业心态来看,专业不对口、学非所用已经成为普遍现象。 (四)人才高消费
人才高消费现象的突出表现就是“大材小用”、高学低就,其本质就是知识失业。知识失业是指受过较高教育的知识劳动力处于不得其用的状态,是知识资源没有得到有效与合理配置的表现。当一个职位有很多人竞争,用人标准就会水涨船高,许多单位通常会选择学历更高者,而高文凭者进入单位后又常常干以前低文凭者就能胜任的工作。这种人才高消费所导致的知识性失业,不仅降低了教育质量,浪费了宝贵的教育资源,而且使就业市场严重恶化,过度教育也越来越严重。
三、我国大学毕业生过度教育解决对策 (一)坚持科学发展观,发展经济促进就业 近几年相当一部分高校毕业生不能及时就业的原因,从客观上讲是我国的传统产业部门接纳能力弱,岗位基本上饱和,而高新产业的岗位又不多,容纳的人数少,且需具备一定的能力,也接纳不了多少人。因此,从根本上解决过度教育问题要从生产力上下文章,鼓励各级企业大力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