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范文网 - 专业文章范例文档资料分享平台

中考化学专题复习资料 - -化学总复习教案(共79页)

来源:用户分享 时间:2025/5/30 6:35:15 本文由loading 分享 下载这篇文档手机版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需要完整文档或者需要复制内容,请下载word后使用。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微信号:xxxxxxx或QQ:xxxxxx 处理(尽可能给您提供完整文档),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

酸钙虽不溶于水,但溶于稀盐酸,所以此题答案为: (1)碳酸钙 (2)加入稀盐酸溶解后,再用水洗

答案:

选择:1.C 2.C 3.C

填空:1.(1)O2 (2)CO2 (3)H2、CO、CH4 (4)CH4 2.反应物都是固体与液体反应且反应条件都不需加热。

简答:(1)有利,原因:CO2增多会促进光合作用,使一部分作物增产。

有弊,原因:由于温度升高,使很多的水蒸气进入大气,使土地沙漠化,冰山融化,海平面上升,而淹没沿海地区。

(注:此题为开放性试题,所以两种答案均可)

(2)大量植树造林 研究开发太阳能等无污染新能源代替含碳矿物燃料

选择:

1.下列关于物质的用途与其所依据的性质不符合的是( ) A.金刚石用于刻划玻璃----金刚石硬度最大 B.活性炭用于冰箱除臭剂----活性炭有吸附性 C.一氧化碳用于冶炼生铁----一氧化碳有可燃性 D.干冰用于人工降雨----干冰蒸发时可吸收热量

2.下列具有可燃性、还原性、且在空气中燃烧产物相同的一组是( )

A.H2和C B.H2和CO C.CO和C D.CO和CO2

第 29 页 共 79 页

29

3.相同质量的碳酸钙,其中一份跟足量的盐酸反应,另一份充分煅烧,则所得二氧化碳的质量( )

A.前者多 B.后者多 C.一样多 D.无法比较 填空:

1.有O2、H2、CO、CO2、CH4五种气体,其中(1)能供给呼吸和支持燃烧的气体是____。(2)只能用排空气法收集的气体是____。(3)具有可燃性的气体是____。(4)最简单的有机物是____。

2.制取CO2与制取H2的发生装置相同的原因是____。 简答:

地球表面的大气中CO2的含量增多易产生温室效应,会对人类产生很大的影响,有人说温室效应的产生有利也有弊(1)你的观点呢?并说明原因。(2)为控制温室效应的产生应采取哪些措施(至少答两点)

第2部分(二)空气、氧

一、教学目标:

1.加深对空气的组成及O2的物理性质,工业制取O2的方法的印象. 巩固深化O2的实验室制法,O2的化学性质的理解. 二、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O2的化学性质及O2的实验室制法 教学难点:知识间的联系及应用

一、空气与氧气

主要考点:

1.常识:空气的污染及其防治,

① 空气的污染成分:粉尘及有害气体(一氧化碳、二氧化硫、二氧化氮)

② 空气污染的来源:矿物燃料(煤和石油)的燃烧、工厂的废气及其机动车的尾气(主要是一氧化碳)

③ 空气污染的防治:改变燃烧方式,开发新能源,植树造林,增强人们的环保意识 2.了解:空气的成分,氧气的性质及主要用途,氧气的工业制法 ① 空气成分研究的科学家:舍勒和普利斯特里(制得了氧气),拉瓦锡(得出了空气的组成)

② 空气组成研究的反应:红磷在空气中燃烧 4P + 5O2 点燃== 2P2O5

③ 空气的成分:按体积分数,氮气78%,氧气21%,稀有气体0.94%,二氧化碳0.03%,其他杂质0.03%

注意:空气中各成分的主要性质及用途(如氮气、惰性气体)

④ 氧气的化学性质比较活泼,在高温条件下能与许多物质发生剧烈的化学反应。主要体

现在较强的氧化性,及助燃性 a. 与金属发生反应 2Mg + O2 点燃== 2MgO(注意石棉网的使用)现象:发出耀眼的白光,生成一种白色的粉末状固体; 3Fe + 2O2 点燃== Fe3O4 (注意瓶底留有少量的沙或者水)现象:火星四射,生成一种黑色的固体;

2Cu + 2O2 加热== 2CuO (注意并不是点燃,不能燃烧)现象:红色的铜变成一种黑色的

第 30 页 共 79 页

30

固体

2H2 + O2 点燃== 2H2O(淡蓝色火焰,在干冷烧杯内壁出现水珠) b. 与非金属发生反应 C + O2 点燃== CO2 在空气中燃烧持续红热,在氧气中燃烧发出白光,生成一种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气体 S + O2 点燃== SO2 在空气中产生淡蓝色火焰,在氧气中产生明亮的蓝紫色火焰,生成一种刺激性气味的气体 4P + 5O2 点燃== 2P2O5 放出大量的白烟 c. 与化合物发生反应 2CO + O2 点燃;CH4 + 2 O2 点燃 == 2CO2 (蓝色的火焰)== 2H2O + CO2 (明亮的蓝色火焰)

点燃

C2H5OH + 3O2 点燃== 2CO2 + 3H2O ;2CH3OH + 3O2 == 4H2O + 2CO2 ⑤ 氧气的主要用途:支持燃烧,提供呼吸(气焊、气割、炼钢、液氧炸弹、呼吸等) ⑥ 氧气的工业制法:分离液态空气法。利用空气中氮气的沸点比氧气的沸点低,使氮气

首先从液态空气中蒸发出来,留下的就是液态氧气。

3.掌握:氧气的实验室制法

① 反应原料:氯酸钾(KClO3,白色)和二氧化锰(MnO2,黑色),或高锰酸钾(KMnO4,紫红色固体)

② 反应条件:加热 ③ 反应原理:2KClO3

? 2KCl + O2↑;2KMnO4 加热== K2MnO4 + MnO2+ O2↑ MnO2④ 发生装置:铁架台(带铁夹),酒精灯,试管,单孔塞,导管 ⑤ 收集方法:向上排空气法(氧气的密度大于空气);排水集气法(氧气难溶于水) ⑥ 反应步骤:a. 按照要求安装反应仪器; b. 检验反应装置的气密性;

c. 装入反应物质,注意,反应物质为粉末状的,应该用药匙或者纸槽; d. 首先预热,然后对准固体下方固定加热;

e.如果用排水法收集,当导管均匀放出气泡的时候开始收集气体; f. 用排水法收集时,反应结束应该首先将导管移出水面,然后熄灭酒精灯; (否则会使水倒流至试管中,可能使试管破裂) g. 待反应仪器冷却后,进行拆洗。 ⑦ 注意事项:

a. 如果反应物品为高锰酸钾时,发生装置中导管口部还需要塞上少量棉花,避免高锰

酸钾粉末堵塞导管;

b. 试管应略微向下倾斜(防止冷凝水回流,使试管底部破裂),导管应略微深入试管;

如果用向上排空气法收集,注意要用磨口玻璃片,并且导管口应该尽量伸入集气瓶底部。

(一)选择:1.①空气中一般不含的气体是( )②其中约占空气体积的气体是( )

A.氮气 B.氢气 C.氧气 D.稀有气体

分析:此题考查空气的组成,从空气的组成及各部分所占体积分数可知答案为①B:②C

2.下列物质排放到空气中,不会使空气受到污染的是( )

31

第 31 页 共 79 页

A.煤和石油等燃料燃烧后产生的废气 B.化工厂产生的烟尘 C.机动车辆排放的尾气

D.绿色植物光合作用产生的气体 分析:此题考查的知识点是关于空气的污染问题,空气的污染物可分为粉尘和有害气体两大类,气体来源是矿物燃料的燃烧和工厂的废气,汽车排放的尾气可产生有毒的一氧化碳,则答案应选D.

(二)氧气是一种与人类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气体,用途很广,你也学过不少方法以制取氧气,请你至少写出四种不同的原料制取O2,其中是化学变化的写出化学方程式. 分析:此题考查的知识点是实验室制取氧气的原理和氧气的工业制法及学过的通电分解水,加热氧化汞等化学反应,学生需回忆学过的有关知识可写出下列物质中的四种原料: A.氯酸钾与二氧化锰的混合物 B.高锰酸钾 C.通电分解水 D.加热氧化汞 E.液态空气

其中除用到E原料的变化属于物理变化外其它所用原料制取氧气时所发生的均为化学变化,涉及到的化学方程式分别为:

A. B.

C. D.

(三)实验室可用氯化铵固体与熟石灰固体混合加热制取氨气,已知氨气是一种密度比空气小且能溶于水的气体,则制取氨气的发生装置与制____(填O2、H2)的发生装置相同,收集方法可用____,原因是____. 分析:此题通过给予信息考查了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和扩散思维能力,考查的知识点是实验室加热固体制取气体的发生装置及选择实验室制取气体的实验装置的依据.学生需在根据O2的实验室制法基础上总结分析.

答案:O2;向下排空气法;氨气密度比空气小. 1

.下列对实验现象的描述正确的是( )

A.木炭在氧气中燃烧,发出白光 B.磷在氧气中燃烧产生大量白雾

C.硫在氧气中燃烧发生蓝紫色火焰 D.细铁丝在空气中剧烈燃烧,火星四射 2.区别空气和氧气,最好使用( )

A.燃着的木条 B.澄清的石灰水 C.液化的方法 D.带火星的木条 3.下列关于氧气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红磷可以在氧气中自燃 B.氧气极易溶于水 C.氧气可以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 D.氧气可以做燃料

4.一般说来,空气中O2的含量是相对稳定的.自然界中,既有消耗O2的过程,也有产生

第 32 页 共 79 页

32

中考化学专题复习资料 - -化学总复习教案(共79页).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复制、编辑、收藏和打印
本文链接:https://www.diyifanwen.net/c8wx7u9ip734mu7525ei0_8.html(转载请注明文章来源)
热门推荐
Copyright © 2012-2023 第一范文网 版权所有 免责声明 | 联系我们
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客服QQ:xxxxxx 邮箱:xxxxxx@qq.com
渝ICP备2023013149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