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诵读成为一种习惯
俗话说:“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这虽然是传统的教育思想,不够完善,但它说明了书读得多,读得好,知识自然掌握得多的一定道理。翻开历史,哪一个文学家、政治家不是饱学之士?而哪一个饱学之士不是跟“诵读”有关?《新课程标准》中明确要求:“诵读儿歌、童谣和浅近的古诗,展开想像,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感受语言的优美。诵读优秀诗文,注意通过诗文的声调、节奏等体味作品的内容和情感。”可见,诵读在语文教学中的重要位置。所谓的诵读,就是背诵与朗读,诵读优秀诗文,注意通过诗文的声调、节奏等体味作品的内容和情感。语文离开了诵读,就不成其为语文。所以,我认为,在“深化语文教学改革”的今天,“诵读”不但仍有其现实意义,而且要努力抓好。然而,怎样才能抓好呢?
我是一名小学高学段的语文老师,发现同学们的阅读能力普遍不高,朗读水平差,“唱读”现象比较严重。为了提高学生的朗读兴趣和能力,采取了以下措施:
1、抓课文朗读
课堂教学上用了大量的时间对学生进行朗读训练与指导,学习每篇课文前要求学生把课文读通,求家长签名,课堂上老师范读,指名读,同桌互相检查读,男女生比赛读,师生对重点的段落、句子对读等,并进行生生评议,师生评议,学生的朗读积极性提高了,朗读水平也在提高。我始终认为语文学习就是一个日积月累的过程,就是一个沉淀、提炼、发挥的过程,因此,我鼓励学生自由选取课文中的经典段落进行摘抄、背诵。 2、背诵、摘抄古诗文
为了开阔学生的视野,加大学生的阅读量,要求学生每人准备一个摘抄本,把《小学生必背古诗词八十首》、《弟子规》等要求他们每天读诵并进行抄阅,利用上课五分钟进行诵读检查,并且在黑板一角开辟了一块“诵读园地”——将要求学生背诵的古诗文题目摘抄在里面,并按一定的进度更换。这样学生每天都会自觉地去背诵,同时同为还会互相检查,表现优秀者还会得到小奖励——小粘贴。一学期下来,每个孩子都会有不小的收获。 3、每天坚持看新闻联播和天气预报
风声 雨声 读书声 声声入耳 家事 国亊 天下事 事亊关心”。孩子们不能读死书,读无用的书,要他们养成关心国家关心民众的意识,因此要求他们每天看新闻联播和天气预报,少看动画片等,每天早自习由三五名同学进行新闻播报和天气预报,开火车形式每人说一条新闻或一个城市的天气。孩子们早上一来就进行信息交流,忙的不亦乐乎。一日之计在于晨,相信他们会以饱满的激情迎接整天的学习。
经过一年的指导训练,孩子们渐渐爱上了诵读,多数孩子已养成了天天诵读的习惯,阅读理解能力也有所提高,其语文综合素养也有了明显的提高。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