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P
三、评分标准(参看2019高考作文评分标准)
命题立意与评卷说明(语文) 2019、12 命题立意
1、贯彻教育部考试中心命题思想,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体现高考语文以文化人的导向。试题适应新时代高素质人才需求,紧密衔接高中课程标准,精准落实基础性、综合性、应用性、创新性的考查要求,突出情境设计,凸显语文学科的应用导向。在适应高校人才选拔标准的同时,关注语文教学的实际,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2、模拟2019全国高考一卷,体现高考变化及精神实质。力求具有良好导向性;同时客观反映阶段复习情况,为下阶段的复习安排提供依据。
补充:新冠停课,复习会受影响,但语文高考考查能力与素养的基本原则不会变,最后阶段的复习要抓住根本(读写能力+文化素养),兼以引导关注生活、训练灵活应用,即可从容应试。 评卷说明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 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论述类文本模拟高考,也选择了一篇文论,内容是考生有一定认知积累的鲁迅解读。读懂此文对鲁迅有所了解最好(这正是对素质的区分);没有此方面积累,也可按一般高考陌生文本去处理(考查阅读理解文本的能力)。
三个小题的考点完全模拟高考,正误解说见“答案”。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多文本、专题阅读的能力考查,模拟高考同时体现新课标“专题学习”的精神。本文内容立意是对传统文化精华的弘扬。
三题考点模拟高考,其1考查对核心概念“北京中轴线”的理解,其2考查对阅读材料内容的概括和分析,其3是主观题,考查筛选、整合、概括能力。正误解说见“答案”。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
2019全国一卷的文学文本,选择了法国作家莫泊桑的作品,表现了新课标文化兼容的理念。
JP
本卷选用了俄国作家契诃夫的经典作品《苦恼》,虽经删改,但坚持了原作的主旨与情怀。讲评试题前,需要引导学生按小说阅读的基本方法,梳理情节与人物。 第7题的选项既关涉局部内容的理解,也包含对写法的赏析。
A项考查了景物描写用意及作用的分析。B项考查了侧面描写的作用。C项考查从人物行为到人物内心的理解与推断。D项对“现实主义手法”的判断既需要看懂内容,又需要调动一定的文学鉴赏常识,含有对“文学素养”的考查。
第8题从“人物语言”切入,考查对主要“人物”的分析,是对“分析人物”这一小说阅读基本能力的考查。
第9题考查对“次要”的分析概括,“次要人物”是主人公的“社会环境”,他们的所作所为、情感态度,正是小说主题之所在。此题的关键在于“分类”与“概括”——这是比筛选与理解高一层次的能力,建议严格评分,以引导考生养成独立“分析”的思考能力。
此题参考答案:倾诉对象可大致分为三类:①军官与年轻人,与车夫有些许问答,“哦!……他是害什么病死的?”“赶车的,你有老婆吗?”,对车夫有一丝同情;但整体自私冷漠。(2分)②仆人与年轻车夫,虽与姚纳同样卑微苦难,但对他毫不同情,麻木冷漠。(1分)③小母马“听着,向它主人的手上呵气”虽是无意识的,却让姚纳感到了温暖。(1分)姚纳的苦痛在人间无人倾听,只有在小马跟前才能把心里的话讲出来,这是作者对黑暗社会人间冷酷的控诉与批判。(2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4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
文本选择及题型均模拟高考,答案解说较细,又有译文,兹不赘述。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本题文本是顾炎武的一首七律,律诗特点鲜明。可引导学生利用律诗特点理解诗作,如:二、三两联对偶,上下句相对词语大多词性相同;句意大多为同一话题,语意密切相关。如此可更好地借易破难,从而降低理解难度,避免难点逐一死抠,节省阅读时间。 又酬傅处士次韵二首(其二) 顾炎武
愁听关塞遍吹笳,不见中原有战车。 三户已亡熊绎国,一成犹启少康家。 苍龙日暮还行雨,老树春深更著花。 待得汉庭明诏近,五湖同觅钓鱼槎。
④
⑤
②
③
①
JP
[注]①顾炎武,明末清初著名学者,曾参加江南抗清斗争。②熊绎国:指楚国。③一成,古代计算土地面积的单位,方圆十里。少康,夏代中兴之主。④明诏,这里指胜利后颁赏的诏书。⑤“五湖”,范蠡复兴越国后功成身退,泛舟五湖。槎,木筏。
用典是学者诗人的特点,此诗下注释较多,要引导学生学会使用,很多诗句的意思就在注释之中。
第15题两问,先问“尾联的含意”,较容易,只要看懂诗作即可。第二问,问尾联“与开头的‘愁’字呼应,表现了怎样的情怀?”考的显然是对全诗情感脉络的把握。学生通常答“首尾呼应”题,只消说开头说了什么,尾联说了什么,再点明关联便了;但此问答案中还有一个点:“全诗开头一个‘愁’字,直抒忧国情怀,经中间老当益壮的表白与尾联相呼应,表现了作者的家国担当与高风亮节。”加线的要点占有1分,强调的是诗句间的联系,即情感变化的脉络。此题的问法如改变为“全诗首尾呼应,表现了怎样的情怀?”考查意图会更明晰,考生也不易失分。此点在试卷分析中,应予明示。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5分)略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17—19题模拟高考,采用了一托3题型。答案解说详细。需要强调一下的是,第18题考查段内语句的衔接,与下面20题的段内“补写”的异同。首先完成两题均不能离开语境的准确把握,此点为同;而差异不仅是主、客观题型不同,在语言能力的考查上也有不同的侧重。20题侧重考查“逻辑思维”的严谨;而这里主要考查的是用词的准确、句子的语法要求与句式的表现力。此题答案为A。“顽石一块”,突破了“一块顽石”定语在前的平淡,“一块”便不再只是数量词,而含有了“不过是一块顽石的”贬损语意,与后面的“就不再冥顽而有了神韵”承接紧密,突出笔墨重在“传神”之意。下半句“画家以笔情墨致,点染勾勒”切换了原句的主语。
21题考查主要信息的提取、压缩与转述能力。此题既考查了阅读中提取关键信息的能力,也考查了语言表达的准确连续等基本能力,同时还融进了一句话新闻的要求,是一道综合性、应用性较强的题。评卷时不仅要考虑要点全,还应考虑表达的通顺合理。 四、作文
22.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2021年我国将举办第46届世界技能大赛。有人说要倡导技能成才、技能报国,弘扬工匠精
JP
神。也有人说,二十一世纪是科技竞争的世纪,科技强国才是时代的主旋律。 学生会将就此话题举办辩论大赛,以引导同学们树立理想,从当下做起。 甲方观点:弘扬工匠精神,立志技能报国 乙方观点:高扬创新旗帜,投身科技强国
请你任选一方观点,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辩论稿。
要求:自拟标题,自选角度,确定立意;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此题秉承高考作文关注社会、关注生活的基本精神,突出了“应用性”原则,以“辩论大赛”为背景,贴近学生生活。从内容上看,“工匠精神”与“科技创新”都是时代的呼唤,都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不可或缺的民族素质,二者相异相关。
评卷中应以高考评分标准为依据。注意文体符合“辩论稿”要求。对观点正确鲜明、说理充分严谨的应给予高分鼓励。
讲评时,要引导学生准确理解“工匠精神”与“科技创新”这两个论题的核心概念,并深入思考二者间的辩证关系,以提高说理的准确性与逻辑性。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