板蓝根抗病毒研究
郑喆姣 (上海中医药大学 上海浦东新区 201203)
摘要:板蓝根为十字花科菘蓝属植物的干燥根,具有清热解毒、凉血利咽的作用,本文从其化学成分、抗病毒机理、相关实验讨论板蓝根的抗病毒作用。
关键词:板蓝根 抗病毒 流感病毒 化学成分
最近,甲型H7N9禽流感在内地蔓延,江苏省、甘肃省等地方卫生厅提出了中药防治禽流感,其中包括了板蓝根,遭到了许多砖家和民众的质疑,板蓝根,别名靛青根、蓝靛根、靛根,为清热解毒之常用中药[1],板蓝根为十字花科菘蓝属植物Isatis indigotica Fort 的干燥根,具有清热解毒、凉血利咽的作用[2],用于温病发热、发斑、风热感冒、咽喉肿烂、流行性乙型脑炎、肝炎、腮腺炎[3],本文将从化学成分,抗病毒机理,相关实验讨论板蓝根的抗病毒作用。
1. 化学成分:板蓝根水提液浸膏,加适量蒸馏水溶解 ,经D101大孔树脂 ,依次用水 、20%乙醇 、80%乙醇洗脱。水洗脱部分依次于碱性条件下用氯仿萃取,于酸性条件下用正丁醇萃取。80%乙醇洗脱部分得到化合物I、VI,正丁醇萃取部分得到化合物II、III、IV,氯仿萃取部分得到化合物V。化合物I:无色针晶,为( +)-异落叶松树脂醇;化合物II:棕红色油状物,为5-羟甲基糠醛;化合物III:无色片状结晶,为5-羟甲基糠酸;化合物IV:无色针晶,为n-丁基-β-D-吡喃型果糖;化合物V:无色针晶,为表告依春;化合物VI:无色方晶,为蔗糖。[1]
1 / 7
2. 药理作用:板蓝根具有抗病原微生物作用,板蓝根的清热解毒功效主要体现在治疗急性感染性疾病。细菌、病毒等病原体是感染性疾病的病因,大量的实验证实板蓝根具有广泛的抗病原微生物作用,板蓝根还有抗内毒素作用,解热作用,抗炎作用,抑制血小板聚集,对特异性免疫、非特异性免疫、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均有一定的促进作用[2],临床用于治疗防治流行性乙型脑炎,防治流行性腮腺炎,治疗感冒,包括流感,治疗传染性肝炎等[3]。
3. 抗病毒活性成分:采用鸡胚法将病毒作1:100稀释后,取2ml分别加药物水剂2ml和对照组生理盐水2ml, 混合后在37C下作用2h,随后接种鸡胚,每组4只,每只接种0.25ml混合液,于37C继续孵化3d后,再分别收取尿液,进行血凝试验,测定各不同样本的实验组和对照组流感病毒的血凝效价。以血凝效价为指标,对它们进行抗病毒活性检验。(1)以药材水煎液、醇提物及总生物碱为实验组, 阳性组为利巴韦林,每组重复五管。(2)以靛玉红、2,4(1H,3H0喹唑二酮 、表告依春及生物碱提取物为实验组,每组重复五管。
实验结果表明水提物、醇提物、总生物碱具有 较强抗流感病毒作用,且作用强度相近;靛玉红无抗流感病毒作用,喹唑二酮略有抗流感病毒作用, 表告依春及生物碱提取物两组有明显的抗流感病毒作用[4]。
4. 抗病毒机理:目前对板蓝根的活性成分和作用机制研究主要集中于抗内毒素、抗炎和抗肿瘤等方面,其抗病毒成分和作用机制尚无定论。
有一个用人红细胞毛细管电泳法,表明板蓝根水提物抑制流感病毒结合到红细胞表面的作用过程中,占主导地位的是板蓝根对红细胞本身的保护作用,据此可以推断,板蓝根抗病毒的机制之一可能是板蓝根中的有效成分结合到红
2 / 7
细胞的膜表面,阻断了流感病毒与膜表面的唾液酸的结合,从而防止病毒对宿主细胞的攻击,达到预防和治疗流感病毒感染的目的。鉴于板蓝根中亦含有对病毒直接灭活和阻止病毒基因复制、蛋白组装的成分,上述机制在体内也可能是与其他机理共同起作用而发挥板蓝根的多靶点抗病毒作用。[5]
另有一个通过MTT法研究受HSV—I感染细胞的活性,初步确定提取药物保护细胞.抑制病毒生物合成。推测板蓝根分离成分可能对早期HSV-1的DNA复制具有抑制作业,在防控病毒感染的初期具有更好的效果。[6]
5. 相关药效实验:
1.板蓝根对甲型H1N1小鼠的实验
1.1材料:板蓝根颗粒,阳性对照品达非,A(H1N1)2009病毒株,经无特殊病原体鸡胚增殖后收集病毒尿囊液,SPF级雌性BALB/c小鼠,4~6周龄(体重18~20g)
1.2 分组:将80只4~6周龄雌性BALB/c小鼠随机分为 对照组、模型组、达菲组、板蓝根组 4 组,每组 20 只, 每组 10 只用于观察受试药物对甲型 H1N1 流感病 毒感染小鼠死亡的保护作用,另 10 只用于观察受试 药物对甲型 H1N1 流感病毒攻毒后小鼠肺组织炎症 改善作用。
1.3 实验动物模型:将病毒液通过滴鼻途径感染小鼠,每只小鼠的接种剂量为50μL,建立甲型流感病毒小鼠模型,对照组小鼠经鼻腔滴入等量的生理盐水 1.4 给药:板蓝根组的给药量为 4. 67 g/(kg·d) (参照临床剂量),达菲组的给药量为 0. 03 g/(kg· d)。板蓝根组攻毒 2 h 后灌胃给药 200 μL、达菲组 攻毒 2 h 后
3 / 7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