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范文网 - 专业文章范例文档资料分享平台

《赤壁赋》教案

来源:用户分享 时间:2025/9/28 8:29:33 本文由loading 分享 下载这篇文档手机版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需要完整文档或者需要复制内容,请下载word后使用。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微信号:xxxxxxx或QQ:xxxxxx 处理(尽可能给您提供完整文档),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

《赤壁赋》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理解苏轼月夜泛舟赤壁而触发的情思,把握作者情感变化的过程,体会苏轼在主客问答的理性思辨中所表现的乐观旷达的情怀。

2、熟读成诵,感受文辞优美的语言特色。 3、积累文言词语 【学习重点】

1、学习和积累有关文言实词和虚词的知识及特殊用法。 2、体会课文景、情、理交融的特点。 【教学难点】

体会景、情、理三者内在的联系。 【教学方法】

诵读法、自主学习法、合作探究法 【教学课时】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苏轼在临终前写了一首题为《自题金山画像》的诗总结自己的一生:“心似已灰之木,身如不系之舟。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对于诗中提到的黄州,余秋雨如是评说:“黄州成就了苏轼,抑或苏轼成就了黄州”。黄州,是一个很难被人想起的长江边上的一座小城,作为苏轼人生的转折,却怎么也抹不掉它留给中国文化史上光辉灿烂的一页。它目睹了一个正直官员的倒下,也见证了一位智者文豪的站起。黄州永远是苏轼生命中最为浓墨重彩的一笔。元丰五年七月和十月,苏轼先后两次舟游赤壁之下的长江,写下了著名的《前赤壁赋》《后赤壁赋》。前后《赤壁赋》在我国文学艺术史上有着深远的影响。今天我们来共同学习赤壁赋。

二、解题

1、作者及背景(PPT) 2、乌台诗案 (PPT)

三、倾情诵读,涵咏情致

四、梳理词句,学习语法句式

结合注释,梳理字词句。质疑问难,合作学习。 五、课堂小结

六、布置作业:记忆掌握生词、句式。

第二课时

一、复习巩固,导入新课

1

二、品味鉴赏,合作探究

1、苏轼在游赤壁时心情是如何变化的? 明确:

饮酒乐甚——苏子愀然——喜而笑 (乐) —— (悲) —— (乐)

2、 赏赤壁之景,品泛舟情

(1)明代文学家茅坤曾这样评价苏轼及其《赤壁赋》:“予尝谓东坡文章仙也。读此二赋,令人有遗世之想。”请用散文化的语言描摹这段的秋江月夜图景。

教学预设

作者描写了夜游赤壁的情景,展现了一个诗情画意的境界:清风明月交织,露珠和水色辉映。在这澄澈、幽美的夜景中,主客秋夜荡舟,把酒诵诗。置身于如此良辰美景之中,作者油然而生“遗世”“羽化”之乐,不禁飘飘欲仙。从而为全文定下了一个悠扬和谐的基调。

(2)苏轼在游赤壁时心情为何而乐?(PPT) 3、闻啸歌之音,辨悲情

第二自然段作者情感由乐转悲,歌声箫曲似有深意,当细细辨之。作者的情感为什么会有这种变化?悲又从何而来?(PPT)

4、听主客问答,悟理趣

面对人生短促而功业难成的悲哀,苏轼如何从悲情中走出来?

(1)探究第四段的思路、说明分层理由;分别用一对表示矛盾关系的词语来概括层意。 可分为两个层次: 一:变与不变 二:取与不取

(注意抓住“且夫”等关键性词语来理清思路)

(2)从文中找出苏轼关于水、月、人“变与不变”的词句,并深入理解。(PPT) (3)比较客与苏轼关于物和人在“变与不变”的问题上,观点有何不同?并加以分析。(PPT) (4)请学生从已学过的课文中,寻找事例来证明“变与不变”之理。(PPT) (5)分析第二层“取与不取”(PPT) (4)小结:

大自然是一部抚慰心灵、启迪智慧的百科全书,苏轼由眼前的水月悟出了“变”与“不变”、“ 取” 与“不取”的道理。水逝去而常流,月盈亏而永生,物我无尽,清风明月,与子共适。苏轼的悲情从自然美景中解脱出来,理性的思辨使他乐观通达。

三、迁移拓展

1、你认为当时真有一场主客问答吗? 教学预设:

据说苏轼泛舟赤壁果有一乐师相陪,但有可能主客问答是虚拟的,是苏轼被贬后思想的两个方面。主客问答是汉赋的一种传统表现手法,贾谊的《鵩鸟赋》以人鸟对话展开,开汉赋主客问答体式之先河。苏轼借此抒怀,有无真正的客人并不重要,客的苦闷就是苏轼的苦闷,文中的“客”和“我”的对话是从前的苏轼和现在的苏轼进行的一场超时空的链接。问答的过程其实就是苏轼自身思考、排遣的过程,苏子解决了自己的矛盾痛苦,最终升华到乐观旷达的精神状态。

2、金圣叹评价《赤壁赋》“此赋通篇只说风月”,林云铭在《古文析义》中称《赤壁赋》是“以江山风月作骨”。的确《赤壁赋》通篇以景贯穿,“风”“月”是主景,“山”“水”辅之,全文紧扣风月来展开描写和议论。尤其是“月”更是描写之主景、抒情之触媒、议论之载体。赋中哪些地方提到了月?如何理解“月”的内涵与作用?

教学预设:

《赤壁赋》中有现实的“月”,皎洁柔和;有历史中“月”,古意苍凉;有哲理般的“月”,盈亏而永恒。眼前之月,引发情思;歌中之月,触发联想;变化之月,阐释哲理。月升月落,暗示时间的推移,更伴随着胸怀气度的提升。

2

四、课堂小结

清风和明月交织,露珠和水色辉映的幽美景致,都给政治上失意的苏轼带,去了莫大的慰藉,于是他用那传神的妙笔,为我们展现了一个诗情画意的境界,他描写了秋夜泛舟大江的情景,抒发宇宙无穷,人生短促的感慨,并以水月为喻,畅达宇宙万事万物变与不变的辨证关系, 使惆怅的心情在享受清风明月的快意中得到诗意的消解, 表现了一种豁达乐观的襟怀。文章写景、叙事、抒情、议论有机结合,使客观的生活图景和主观的思想感情和谐统一,创造出一种清新自然的艺术境界。

五、布置作业 1、背诵全文。

2、课后阅读推荐:林语堂《苏东坡传》、余秋雨《苏东坡突围》

3

搜索更多关于: 《赤壁赋》教案 的文档
《赤壁赋》教案.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复制、编辑、收藏和打印
本文链接:https://www.diyifanwen.net/c8xsdu4p97923x6i11fyp2nsft0iuth00r8v_1.html(转载请注明文章来源)
热门推荐
Copyright © 2012-2023 第一范文网 版权所有 免责声明 | 联系我们
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客服QQ:xxxxxx 邮箱:xxxxxx@qq.com
渝ICP备2023013149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