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维导图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研究综述
引言:
思维导图,又名心智导图。是一种具有革命性意义的思维工具,既简洁又高效,是我们表达发散性思维的图形思维工具。它图文并用,把人们所思想的各种事物通过相关层级图所联系起来,并利用图片、颜色等信息建立起记忆链接,充分调动人脑的机能,挖掘我们的大脑潜能。 一、思维导图简述及特征 (一)直观性
思维导图在运用时使用了许多活灵活现的图片以及令人印象深刻的颜色等,将复杂的知识简化,使其可让人直观理解,便于帮助人记忆。 (二)发散性 (三)个性化
思维导图具有浓烈的个人色彩,就如“一千个人眼中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每个人的思维导图都不是固定的,都充满着创造者个人的思想[1]。 (四)关联性
思维导图一般运用立体方式来思考问题,并利用多方面、多角度的想象将思想不断拓展、延伸,最终形成一个相互关联的思维网络导图[1]。
二、思维导图对小学生的益处 (一)帮助老师和学生开展课堂教学
小学生接受知识能力较差,语言表达能力也比较弱,所以小学语文教学的主要目的是教师通过课堂教学帮助学生培养良好思维能力和熟练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而思维导图,将图片、颜色等信息相连接,将庞大、繁杂的知识体系简化,用结构图的方式直观的表达出来。教师也可以通过思维导图,有层次的带领学生分析课文的内容、中心思想等等,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的内容。
(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和学生注意力
思维导图可以通过其特有的表现方式,运用生动的图片、线条。颜色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尤其是现在多媒体技术应用普及,老师可以通过视频、音乐等多媒体课件来呈现出教材的内容并进行拓展,引导学生的注意力回到课堂教学中,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三)培养小学生的思维
人的思维思考方式大多在小学阶段就定型,所以小学阶段教师引导学生运用正确的思维方式思考问题尤为重要。而思维导图具有发散性的特征,它的结构与人类的脑部神经元分布结构类似,并且与脑部的思考方式相同,会不断发展,逐渐扩散放射,最终形成一个彼此关联并不断拓展的结构图。 三、思维导图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具体应用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