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届高考政治 第一轮《经济生活》核心考点
宏观把握教材:
第一单元:生活与消费(
消费): 第1课:货币
第2课: 价格 第3课:消费
第二单元:生产、劳动与经营(
生产): 第4课:生产与经济制度
第5课:企业与劳动者 第6课:投资理财的选择
第三单元:收入与分配(
分配):
第8课: 财政与税收(国家角度)
第7课:个人收入分配(个人角度)
第四单元: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交换):
第9课:走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第10课:科学发展观和小康社会的经济建设
第11课:经济全球化与对外开放
第一单元:生活与消费(消费)
1
第1课:货币:
1、
货币流通规律:
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商品价格总额(待售商品数量x价格水平)/货币流通速度 2、
币值与汇率变动规律
本国币值和本国汇率成正比,,本国币值与汇率与外国币值与汇率成反比。
3、人民币升值利弊分析:人民币升值,意味着同量外币兑换的本币更少,影响有: 利: ①有利于进口;②有利于对外投资;③提高该企业和居民的国际购买力;
④有利于偿还外债;⑤出国留学和旅游增加
弊:
①不利于出口; ②外资投资成本增加,不利于吸引外资; ③导致国内生产能力下降、失业增加; ④本国外汇储备贬值。
第2课、价格
1、什么影响价格?
①影响因素:供求影响价格; ②决定因素:价值决定价格。
(商品价值量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并与之成正比,与社会劳动生产效率成反比。商品价值总量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和社会劳动生产率无关;) 2、价格影响什么(生活和生产): 对生活的影响:
①需求法则:一般说来,商品的价格上升,需求量下降;商品价格下降,需求量增加。 ②需求弹性理论:价格变动对生活必需品需求量的影响比较小,对高档耐用消费品需要量的
2
影响比较大(或:生活必需品的需求弹性小,高档耐用消费品需求弹性大)。 ③需求相关理论:
A替代品:在可以相互替代的两种商品中,一种商品价格上升,消费者将减少对该商品的需求量,转而消费另一种商品,导致对另一种商品的需求量增加。 反之,则减少。(反向关系) B互补品:在互补商品中,一种商品的价格上升,不仅使该商品的需求量减少,也会使两一种商品的需求量减少;反之,则增加。(正向关系) 3、价值规律的内容及表现形式
(1)价值规律内容:商品的价值量是由生产这种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商品交换以价值量为基础实行等价交换。
(2)价值规律的表现形式:受供求关系影响,商品价格围绕价值上下波动。
第3课:消费
1、影响消费水平的因素有哪些? 如何提高消费水平?
①国家经济发展水平是影响消费水平的根本因素(措施:大力发展生产力,促进经济发展) ②收入是消费的基础和前提(措施:拓宽就业渠道,增加居民收入,增强消费能力)。 ③居民消费水平不仅取决于当前的收入,而且受未来收入预期的影响(措施: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增强居民信心)。
④社会总体消费水平的高低与人们收入差距有密切联系。(措施:完善收入分配制度,缩小收入差距,促进收入分配公平,提高社会总体消费水平)。
⑤物价的变动会影响人们的购买能力。(措施:加强国家宏观调控,稳定物价)
⑥居民的消费水平还受商品的质量、售后服务、消费心理等的影响。(措施: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坚持量入为出,适度消费;避免盲从,理性消费;保护环境,绿色消费;勤俭节约,艰苦奋斗的原则。)
3
2、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如何做理智的消费者
①量入为出,适度消费。(把消费控制在自己的经济承受能力之内。)
②避免盲从,理性消费。(避免跟风随大流,避免情绪化消费、避免重物质轻精神消费。) ③保护环境,绿色消费。(绿色消费的核心是可持续性消费。表现为“5R”。) ④勤俭节约,艰苦奋斗。
第二单元:生产、劳动与经营(生产)
第4课、生产与经济制度
1、生产与消费的关系
①生产决定消费:A、生产决定消费的对象; B、生产决定消费的方式;
C、生产决定消费的质量和水平; D、生产为消费创造动力。
②消费反作用于生产: A、
消费拉动经济增长,促进生产的发展。消费所形成的新的需要,对生产的调整和升级
起着导向作用;
B、一个新的消费热点的出现,往往能带动一个产业的出现和成长。
C、消费为生产创造出新的劳动力,能提高劳动力的质量,提高劳动者的生产积极性。 2、公有制为主体
(1)地位:生产资料公有制是社会主义的根本经济特征,是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在所有制结构中处于主体地位。
(2)内容:公有制经济包括国有经济、集体经济以及混合所有制经济中国有成分和集体成分。 (3)公有制的实现形式:一切反映社会化生产规律的经营方式和组织形式,如股份制、股份合作制,都可成为公有制经济的实现形式。 (4)公有制主体地位的主要体现:
①公有资产在社会总资产中占优势。这是就全国而言,有的地方、有的产业可以有所差别。同时,既要有量的优势,又要注重质的提高。
4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