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资料推荐…………………………………………………
汽车工业应对入世的策略与实施步骤
按照中美签订的WTO双边协议,到2006年,我国汽车进口关税将从目前的水平降至25%,零部件降至10%。这对尚处在起步阶段的中国汽车工业,压力非常大。在剩下的5年时间里,中国汽车业将不得不考虑如何与经济实力雄厚、技术水平先进的外国厂商争夺国内市场。
图21 “入世”后中国汽车关税递减情况
注:2006年分1月和6月两次下调关税
资料来源:根据美国2000年2月公布的中美WTO谈判资料整理
表11 中美协定关于汽车关税递减表 (按现实关税100%和80%的标准)
单位:%
年份 比率 100% 80% 2000 77.5 63.5 2001 61.7 51.9 2002 50.7 43.8 2003 43.0 38.2 2004 37.6 34.2 2005 30.0 30.0 2006/1 28.0 28.0 2006/6 25.0 25.0
而在1999年11月15日前,我国在中美有关谈判中所提出的汽车平均关税递减速度并没上表这么快。
表12 中国最初提出的汽车关税递减表 (按现实关税100%和80%的标准)
单位:%
年份比率 100% 80%
1
2000 87.5 70.8 2001 75.0 61.7 2002 62.5 52.5 2003 50.0 43.3 2004 37.5 34.2 2005 25.0 25.0 ……………………………………………………………精品资料推荐…………………………………………………
从汽车工业发展看,适度调低关税,有利于我国汽车工业的规模经济效益的形成。适度的关税税率可避免分散落后的中、小企业大量进入汽车行业,争夺有限的资源和市场。1999年,国家机械工业部再次提出重整汽车行业的要求,计划把我国13家主要汽车生产企业,重组为3~4家集团公司,并对诸如中国第一汽车制造公司、中国第二汽制造公司(东风神龙)、上海汽车工业集团、天津夏利和重庆长安等骨干企业,给予更多的政策倾斜和保护,通过资金和投资环境的支持,发展规模化生产,以此提高大企业的国际竞争实力。事实上,为迎接WTO的挑战,国内汽车企业的重组已经开始,其中尤以微型车进程最快,昌河公司已兼并淮海公司,重庆长安也已购并长安电子。业内人士估计,目前国内的微型车“三强”(长安、昌河、柳微),3年之内肯定会有一家被对手或其他公司吃掉。此外,适度调低关税有利于汽车工业的技术进步。汽车是技术密集度较高的行业,这些年我国汽车的发展最主要靠的是技术引进。现在,如果不把关税降到适度水平,技术引进的速度可能受阻。
可以认为,关税调整,既是中国“入世”的进门证,也是我国推进汽车工业进行战略性调整的新起点。
一、中国造就超大型汽车制造公司的发展战略
我国汽车工业起步于20世纪50年代,长期是在高关税下发展的。尤其是对轿车的进口实施了更高的关税。1985年整车关税为120%~150%,散件的税率也达60%。1985年6月,又在原税率的基础上加征80%的调节税。1986年为抵制大量进口轿车,保护国内市场,整车关税再次提高到180%~220%。
现行的税率是1994年1月正式实施的,此后,我国先后四次较大幅度地降低了汽车进口关税。汽车产品的平均关税到1997年降至39.5%。
表13 1992~1997年中国汽车产品平均关税水平
单位:%
年份 1992 1994 1995 1996 1997 汽车平均关税 71.5 54.9 53.3 41.2 39.5 整车平均关税 103.3 77.1 73.5 59.2 56.5 散件平均关税 46.3 37.3 37.3 26.9 27.1 资料来源:国家机械总局相关资料
在高关税保护下,目前,国内汽车生产厂商在与国外汽车生产厂商的竞争上,价格优势非常明显。但是,中国汽车工业存在重大的、致命的缺陷。
1.企业结构分散,规模很小,即使是最大的几家企业,实力也十分有限 问题的严重性不在于存在几十家中、小企业,这些企业的经营状况对汽车工业整体并不带来决定性影响;最大问题是少数几家大企业重复生产、重复开发,在低水平基础上进行无意义的竞争。中国汽车工业“散、乱、差、低”,集中表现为110多家整车企业只生产180万辆汽车。而1998年世界第十大轿车公司雷诺公司的轿车产销量已近200万辆。我国110
2
……………………………………………………………精品资料推荐…………………………………………………
多家汽车生产企业的总产销量不及国外一家大公司。如今,进行战略性结构调整和改组的问题已经提出多年,但规模较大的兼并、重组却很少出现,称得上“强强联合”的更是凤毛麟角。因此,虽然中国的优势是能够集中力量办大事,但在建立汽车工业上,这一优势却没有得到体现。
200年初,上海市徐匡迪市长向新闻媒体透露,上海汽车工业集团和柳州五菱汽车公司,将与美国通用汽车公司联手进军微型汽车领域。那么,这样的“三强携手”是否就能与国外对手抗衡呢?
图22 “三强”汽车公司一览
上海汽车工业集团、柳州五菱汽车公司、美国通用汽车公司联手在广西组建合资企业,将重点生产微型汽车、小型汽车,把产量从20万辆提高到40万辆,再扩大到100万辆。可以认为,这种规模的重组一旦成功,对提高中国汽车工业竞争力的确意义重大。首先,对已经批量生产上海“别克”、上海“帕萨特”和“桑塔纳”等高、中级轿车的上海汽车集团来说,通过组建新厂进入微型汽车、小型汽车领域,无疑扩大了它在我国汽车市场的“用武之地”和竞争实力,“龙头老大”的地位将继续得以巩固。其次,对柳州五菱来说,将从两个合作伙伴获得先进的技术、管理以及充裕的资金、信息,能够迅速地壮大自己。同样,对多年来热衷于生产大马力、大个头轿车的美国通用汽车公司,在获得了上海“通用”、“金杯通用”项目之后,在与世界上以生产微型车、小型车著称的日本“富士重工”、日本“铃木”、意大利“菲亚特”等建立密切关系后,把它所控制、调动的微型车、小型车技术投入中国,对它今后全面进入中国市场可谓事半功倍。
表14 1998年世界主要汽车生产国产量
单位:万辆
国家 美国 日本 德国 法国 西班牙 产量 1200 1010 570 290 280 占总产量(%) 23.1 19.5 11.0 5.6 5.4 国家 韩国 意大利 中国 巴西 墨西哥 产量 200 170 163 160 150 占总产量(%) 3.9 3.3 3.1 3.1 2.9 3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