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42 .本无一切法,离即是法,知离者是佛。 443 .不得一法,名为传心。
444 .认得心性时,可说不思议。了了无所得,得时不说知。
445 .诸法如梦,亦如幻化。故妄念本寂,尘境本空。诸法皆空之处,灵知不昧,即此空寂灵知之心,是汝本来面目。
446 .道元圆成,不用修证。道非声色,微妙难见。如人饮水,冷暖自知,不可向人说也。唯有如来能知。
447 .若欲见佛,须是见性,性即是佛,若不见性,念佛诵经,持斋持戒,亦无是处。 448 .欲得作佛去,不舍众生心,但莫污自性,即是解脱义。 449 .圣人求心不求佛,愚人求佛不求心。 450 .智人调心不调身,愚人调身不调心。
451 .一念不起即十八界空,即身便是菩提华果。 452 .佛法以心为本,以身口为末。
453 .心外见法即是外,若悟自心,即离生死,即是涅 槃 。
454 .佛与众生,唯止一心,更无差别。此心无始以来、无形无相,不曾生,不曾灭,当下便是,动念即乖,犹如虚空,无有边际。
455 .心体离念,离念相者,等虚空界,无所不遍,法界一相。
456 .若观佛作清净光明解脱之相,观众生作垢浊暗昧生死之相,作此解者,历河沙劫终不得菩提。
457 .非有之有为妙有,非空之空为真空。
458 .空心静坐,百无所思,以为究竟,即着空相,断灭诸法。 459 .至人用心若镜,不将不迎,应而不藏。
460 .种种形貌,喻如屋舍。舍驴屋入人屋,舍人身至天身,乃至声闻缘觉菩萨佛屋,皆是汝取舍处,所以有别。本源之性,无取无舍,何得有别。
461 .无得无证者,即是证佛法身;若有得有证者,即邪见增上慢人,名为外道。 462 .即色即空,名为等觉;二性空故,名为妙觉。 463 .无觉无无觉,名为妙觉。 464 .无法可说,是名说法。
465 .般若体毕竟清净,无有一物可得,是名无法可说;即于般若空寂体中,具恒沙之用,即无事不知,是名说法。
466 .如来五眼:见色清净名为肉眼;见体清净名为天眼;与诸色境乃至善恶,悉能微细分别,无所染着,于中自在,名为慧眼;见无所见名为法眼;无见无无见名为佛眼。 467 .言语道断,心行处灭。
468 .尽无尽。为二性空故,见闻无生是尽,尽者诸漏尽。无尽者,于无生体中,具恒沙妙用,随事应现,悉皆具足,与本体中亦无损减,是名无尽。 469 .天地在乎,万化由心。
470 .圣人妄念忽起,即同凡夫;一念回机还同本得,凡夫即圣。 471 .深深拔,有些子。平生事,只如此。
472 .深潭月影,任意撮摩。清谈对面,非佛而谁。 473 .青青翠竹,悉是法身。郁郁黄花,无非般若。 474 .溪声尽是广长舌,山色无非清净身。 475 .心本无生因境有,前境若无心亦无。
476 .十世古今,始终不离于当念;无边刹境,自他不隔于毫端。 477 .物自有去来,见性无来去也。
478 .念有念无即名邪念,不念有无即名正念。念善念恶名为邪念,不念善恶名为正念。 479 .正念者,唯念菩提;菩提无所念,一切处无心。 480 .只个无念,是名真念。
481 .但知一切处无心,即是无念也;得无念时,自然解脱。 482 .不行一切行,即名佛行。 483 .见无所见,即名正见。
484 .顿者,顿除妄念;悟者,悟无所得。
485 .罪从心生,还从心灭。善恶一切,皆由自心。
486 .于外相求,无有是处。于外相求,虽经劫数,终不能成;于内觉观,如一念倾,即证菩提。
487 .妄念不生为禅,坐见本性为定。
488 .本性者,是汝无生心。定者,对境无心,八风不能动。 489 .若无禅定,念想喧动,坏其菩提。
490 .心住无住处;心不住一切处;心不住善恶有无内外中间,不住空不住不空,不住定不住不定;如是名无住心也。 491 .不住六尘生心。
492 .一切法不可说不可念故,名为真如。意谓一切法无体,体惟净性,即是一切法体惟净性,所以诸法一如,称为一真法界。
493 .盖心虽无法,而法从心生。故十法界之性,不离乎惟一真心。 494 .念是业识,而性体中并无是事。
495 .虽业识纷动,而性净自若,犹之虚空中万相森罗,而虚空仍自若也。 496 .念乃随起随灭,并无实物,一犹之空花,幻有实无也。 497 .心地无非自性戒,心地无念自性定,心地无我自性慧。 498 .二性空是体,知二性空是解脱,更不生疑,即名为用。
499 .布施何物?布施却二性。所谓善恶性,有无性,爱憎性,空不空性,定不定性,净不净性,一切悉皆施却。
500 .所谓同体慈悲,便是如实的了知,一切众生和己身无二无别。
501 .真正佛法的人生观,他是真能见着万法皆空,便立于这个空上。他又真能见着万法不空,便立于这个不空上。因为他立于这个空上,他便熄灭贪嗔痴三毒,灭除人、我、众生、寿者四相。因为他立于这个不可空上,他便上求佛法,下化众生。 502 .树干粗时,不怕没果实。
503 .海之所以能大,在于其处低,而能汇众流。 504 .解在行处,行在解处。
505 .知念之本身,当下即空,便不致执虚为实。
506 .须知观照虽亦是念,乃顺体起用之念,便可顺此用以入体。 507 .佛法处处不离观照,必时时刻刻去思惟方可。 508 .自初下手至成佛为止,皆是不住于相。
509 .吾人事事依照佛说去行,心中却一无其事,方是不住法相;心中虽无其事,依旧精进去行,方是不住非法相。
510 .须知对待之见未忘,尚未能出世间。 511 .出世法必须离开分别心,在绝对上作观。 512 .转凡夫观念,至绝对境界,即是证性。
513 .证性须要无念。念者分别心也。有分别心,即落于对待;落于对待,即时时刻刻去分别,而为意识所笼罩,必观至无念方可。
514 .佛说能观无念者,即为向佛性。 515 .修行须依经中所明之理,返照自性。
516 .佛所说法,须于心行处灭言语道断时契入。 517 .佛说成佛,终不自以为有少法可得。 518 .欲见本性,必应离名绝相,破其我见。 519 .我见不除,便生分别心,而起念即着相矣。 520 .知谨言慎行,便不错因果而无挂碍。 521 .竹节虚心是我师。 522 .道不远人,人自远之。
523 .人情世态纷纭往复,安危苦乐随遇而安。
524 .以不着相故,虽事来即应,而天君泰然不为所动;以相非断灭故,虽心不着相,而条理秩然毫无废事。 525 .我佛原为度世而来,故所说法,无不世出世间一切摄尽,惟须融会贯通如是真实之义,则事事皆可奉持,时时皆是修行,在在皆得受用,而处处皆是佛法矣。
526 .无住心似何物?不青不黄,不赤不白,不长不短,不去不来,非垢非净,不生不灭,湛然常寂。
527 .身心以自性为见。自性本来清净,湛然空寂,与空寂体中,能生此见,心无所染,妄心不生,我所心灭,自然清净,以清净故,能生此见。如明鉴中虽无像能见一切像,明鉴无心故。
528 .于毕竟空中炽然建立。
529 .不可见,了了见;无有知者,无不知者。
530 .体寂湛然,无有去来,不离世流,世流不能流,坦然自在。 531 .于无分别体中,具有恒沙之用,而能分别一切,无事不知。 532 .觉悟生死如梦,一切求心自息。 533 .法身自在无方,触目无非正觉。 534 .法性本无青黄,众生谩造文章。 535 .对境心常不起,举足皆是道场。 536 .佛与众生不二,众生自作分张。 537 .法性本来空寂,不为生死所绊。 538 .烦恼即是菩提。
539 .至道本乎一心,心法本乎无住。
540 .迷现量则惑苦纷然,悟真性则空明廓 徹 。
541 .无住心体,灵知不昧,性相寂然,包含德用,该摄内外,能广能深,非有非空,不生不灭,求之不得,弃之不离。
542 .透水月华,虚而可见;无心镜像,照而常空。
543 .虽即心即佛,唯证者方知。然有证有知,则慧日沉没于有地;若无照无悟,则昏云掩蔽于空门。
544 .但一念不生,前后际断,照体独立,物我皆知。
545 .然迷悟更依真妄相持。若求真去妄,如避影以劳形,若体妄即真,似处阴而影灭。若无心妄照,则万累都捐,若任运寂知,则众圆起。 546 .语默不失玄微,动静岂离法界。
547 .悟寂无寂,真知无知,以知寂不二之一心,契空有双融之中道。无住无着,莫摄莫收,是非两忘,能所双绝,斯绝亦绝,般若现前。 548 .般若非心外新生,智性乃本来具足。
549 .迷则人随于法,法法万差,而人不同;悟则法随于人,人人一致,而融万境。 550 .心心作佛,无一心而非佛心;处处认真,无一尘而非佛国。
551 .言穷虑绝,何果何因;体本寂寥,孰同孰异。唯忘怀虚朗,消息冲融。 552 .观心得悟,一切俱了。
553 . 境无自性,由见而有,不见即无。见无自性,由心有动,不动即无。动无自性,独由不觉,觉则不动。
554 .若能观心,知心无起,即得随顺入真如门。
555 .摄心一处,便是功德业林,散虑片刻,即名烦恼罗刹。 556 .佛心岂有他,正觉觉众生。
557 .好恶是非,一时都放,则心无住处。心无住处,则无有心,即无有心,亦无无心,有无总无,身心具尽。身心尽故,泯齐万境。万境无相,合本一冥。冥然默照,照无不寂。以寂为体,体无不虚,虚寂无穷,通同法界。法界缘起,无不自然,来无所从,去无所至。 558 .由心净故得身净,非身净故得心净。
559 .不起罪业,不起福业,不起无动业,是名供养佛。
560 .菩提心转胜坚固,成无上道,有所闻法,即自开解,不由他悟。
561 .莫把庭花类此身,庭花落后尤逢春,此身一失知何处,三界茫茫愁煞人。 562 .积聚皆销散,崇高必堕落,合会终别离,有命咸归死。 563 .净极光通达,寂照含虚空,却来观世间,犹如梦中事。 564 .不作圣心,名善境界,若作圣解,即受群邪。
565 .红尘堆里学山居,寂灭身心道有余,但得胸中憎爱尽,不学参禅亦工夫。 566 .凡安心之法,一切不安,名真安心,顿止诸缘 , 妄想永息。 567 .言以诠理,入理则言息。
568 .是非生灭,一由自心,若能无心,于法即无碍、无缚、无解,自体无缚名为解脱。 569 .内视不己见,返听不我闻,乃知一切诸法灭,非智缘灭。
570 .如风无形,动则即知,心亦无形,缘物即知,摄心无缘,即名为定。 571 .心体即定即圣,即真即正。非业非忄 與 (烦恼),非邪非恶,即断三障,即成三学。 572 .一切诸法中,心相寂灭,毕竟不生,名为无相行。 573 .无相行者,即是安乐行。
574 .重昏巨散,翳动定明,不可随,不可畏,随之将人向恶,畏之妨修正法。 575 .当以观观昏,即昏而朗,以止止散,即散而寂。
576 .大道不在言也,非言无以显道,佛法不在学也,非学无以明法。 577 .尊莫尊乎道,美莫美乎德。
578 .不遇盘根错节,无以别利器,纵有能人,不历执事,何以陶 錬 德器,博综智能。 579 .一念永歇,直至无生,顿证菩提,毫无罗嗦。
580 .自性本来清静,烦恼菩提,生死涅 槃 皆是假名,原不与我自性相干,事事物物,皆是梦幻泡影。
581 .不应随一切幻事的生、住、异、灭,而起欣厌取舍。
582 .通身放下,如同死人,自然根尘识心消落,贪嗔痴爱泯灭。 583 .一放下,一切放下,永永放下,名万缘放下。 584 .内心不起,外境不生,但凡有相,不是本真。 585 .境来便扫,扫即放过,善恶之心,随心转变。 586 .一念不生,虚灵寂照。
587 .清净本然,了无一物,名曰悟。
588 .凡做工夫,一向放下身心,屏绝见闻知觉。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