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调节气候,增加雨量 (3)防风固沙,保护农田 (4)净化空气,防治污染 (5)降低噪音,美化大地 (6)提供燃料,增加肥源。 9、农业生态系统的调控层次? 答:
(1)从自然生态系统继承的非中心式调控机制是农业生态系统的第一层调控。这个层次的调控通过生物与其环境、生物与生物的相互作用,生物本身的遗传、生理、生化机制来实现。
(2)由直接操作农业生态系统的农民或经营者充当调控中心的人工直接控制构成第二层调控。这个层次的人直接调度系统的重要结构与功能。农业生产技术是这个层次的主要调控形式之
一。\(3)农业生态系统调控机制的第三个层次是社会间接调控。这一层次通过社会的财政系统、金融系统、工交系统、通讯系统、行政系统、政法系统、科教系统等影响第二层次的农民或经营者的决策和行动,从而间接调控了农业生态系统。
1
0、\自然资源与生态环境的利用分类? 答:
直接使用价值:
如森林提供木材、旅游等。2间接使用价值: 森林对下游增产、吸收二氧化碳等。
9 / 13
未来选择使用价值:
如森林对未来生物多样性增加。 非使用价值:
如对文化传统、道德伦理等。 1
1、\系统的负反馈作用? 答:
系统的运行结果作为控制信息(反馈信息),回到系统调控中心,对系统未来动态产生影响,这种作用过程称系统的反馈作用。反馈作用可分正反馈和负反馈。
四、论述题
1.论述农业生态系统健康的影响因子? 答:
(1)人类活动,人类是生态系统中不可忽视的成分,特别是农业生态系统,人类在利用和改造生态系统的过程中,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不合理的人为干预,有时会引起生态系统的退化,对生态系统健康起着重要的影响。
(2)农药、化肥、重金属及环境污染化合物,这些化合物对农业生态系统的多样性产生不良影响对环境也存在潜在威胁,工业污染物对生态系统的破坏作用更加严重。
(3)生物技术,生物技术对环境是否有不良影响目前尚未定论,但基因改良生物体释放于环境可能会产生潜在的不良效应。
(4)生态入侵,生态入侵是指外源生物引入本地区,种群迅速蔓延失控,造成其他土著种类濒临并伴生其他严重危害的现象。生态入侵对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影响很大,有时甚至能使整个生态系统发生不可逆转的崩溃。
10 / 13
(5)其他,一些偶发性的自然灾害如地震、火山爆发、洪水、干旱、龙卷风、森林火灾、战争、毒物泄漏等对生态系统的破坏程度很大,甚至对生态系统来说是不可逆转的。
2.论述农业生态系统中能流的调控途径? 答:
能流生产作为物质生产的内涵,其在系统中的流量、流速、和系统中有较高能流转化功能的组分结构以及减少系统能流损失是决定系统物质生产力并将进一步影响人类实现即定目标的重要方面,故农业生态系统能流调控的途径应围绕4个方面做文章。
(1)扩源,扩大绿色植被面积,提高对太阳光能的捕获量,将尽可能多的太阳光能固定转化为初级生产者体内的化学潜能。
(2)强库,加强库的存储能和强化库的转化效率,以保证有较大的生物能产出,可以从生物体本外界环境两个方面来考虑。
(3)截流,通过各种渠道将能量尽量地截流在农业生态系统之内,扩大流通量,提高农业资源的利用效率,减少对化学辅助能的过分依赖。
(4)减耗,降低消耗,节约能源,减少能源的无谓损失,发展节能、节水、节地、降耗的现代农业。
3.提高农业初级生产力的途径? 答:
(1)因地制宜,增加绿色植被覆盖,充分利用太阳辐射能,增加系统的生物量通量或能通量,增强系统的稳定性。
(2)适当增加投入,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消除或减缓限制因子的制约。 (3)改善植物品质特点,选育高光效的抗逆性强的优良品种。 (4)加强生态系统内部物质循环,减少养份水分制约。
11 / 13
(5)改进耕作制度,提高复种指数,合理密植,实行间套种,提高栽培管理技术。
(6)调控作物群体结构,尽早形成并尽量维持最佳的群体结构。 4.论述农业生态系统中氮、磷的主要来源及其调控? 答:
(一)农业中氮素的来源主要有两条途径:
(1)生物固氮,即通过豆科作物和其他固氮生物固定空气中的氮; (2)化学固氮,即通过化工厂将空气中的氮合成为氨,再制成各种氮肥。此外,也有少量氮在空中闪电时氧化而成硝酸,随降雨进入土壤中。
调控措施:
(1)从合理利用氮素和能源来考虑,充分利用作物秸秆中的有机物质和氮素,为培肥土壤和增加畜产品创造条件;
(2)从化学氮肥利用来看,要尽量减少氮素挥发和流失;提高氮肥利用率解决作物高产的氮素问题,还应当注意
(1)根据农业中氮素的循环特点,即要尽量增加氮的积累又要尽量减少氮的损失;
(2)善于调节土壤中的氮素,即要有充足的有效氮素共给作物,又不致降低土壤肥力;
(3)合理配合施用有机肥料和化学氮肥,使之既能培肥土壤又能满足作物优质高产的氮素需要。
农业中磷的主要
农业中磷素是含磷岩矿中的磷酸盐,经天然风化或化学分解之后,变为不同溶解程度的磷酸盐,供给作物吸收利用。
12 / 13
调控措施:
重点是调节土壤中磷的有效性,一方面,要施用磷肥补充有效磷,但磷肥资源有限且分布不均,施用不当,则肥效较差;另一方面,水土流失及肥料淋失会导致水域的富营养化。从长远看,磷肥资源缺乏的限制可能比氮肥更严重,故应重视从多种途径实现磷的再循环及使用更多的土壤沉积态磷进入生物循环。3
13 / 13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