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课:创作“公益标志”
教学设计思路:
(1)收集信息和实地调查——(2)汇报交流——(3)建立“公益标志”概念——(4)设计标志——(5)制作标志——(6)展示、安放作品。——(7)小结。 教学内容:
创作“公益标志”——书37~40页 教学目标:
1、通过设计、制作和安放标志的活动,培养学生设计和制作的能力,渗透社会公德教育,初步形成学生的合作精神及从小服务社会的意识。
2、在找标志、认识标志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和比较能力及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
3、引导学生初步了解标志的基本特征,认识一些常见标志及其作用,进一步加深对社会行为规范的了解。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初步了解标志的基本特征,认识一些常见标志及其作用,进一步加深对社会行为规范的了解。
教学难点:初步形成学生的合作精神及从小服务社会的意识 教学准备:
收集各种标志及其相关信息,学生综合学具,剪刀、彩笔、纸板等。 教学过程:
(1)收集信息和实地调查
课前,教师向学生明确任务,组织学生以多种形式(如:假日小队、班队活动、研究小组等),开展认识和收集标志的活动,对标志的设置情况进行实地调查。标志的收集,可以通过多种途径。 (2)汇报交流
课上,展示、交流收集的调查结果。通过交流,使个人的认识转化为集体的认识,从而实现资源共享,使同学们对标志的认识更趋完整和准确。
引导学生总结标志的共同特征和基本特点,以从理性的角度进一步认识标志。 (3)建立“公益标志”概念
使学生理解公益标志的内涵,注意不要死记硬背。 (4)设计标志
要求学生先选定设计方案,再动手实践。 (5)制作标志
材料和工具可以由学生自备,教师也可提供一部分。倡导学生发挥创造性,巧妙使用基本图形、材料和工具,避免作品千篇一律。学生可以依据个人兴趣爱好,自主选择创作方法、途径,如:手绘、剪贴、拓印、计算机创作等,充分体现每个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6)展示、安放作品。
可请社区辅导员、居民代表共同参加,使活动和社区环境建设相结合。把课堂活动延伸到校外,使学生走出教室,服务社会。 (7)小结。
板书设计:
创作“公益标志”
各种标志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