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鲁迅作品中的儿童视角
摘要:作为中国现代小说的奠基人,鲁迅的不少作品都运用了儿童视角。不论是回溯性叙事中的儿童视角还是假定性叙事中的儿童视角,鲁迅在创作中都进行了开创性的尝试,并由此带来了独特的文本效果。
关键词:鲁迅;儿童视角;审美效果 一、视角、儿童视角
视角,作为一个叙述学的概念,是一部作品,或一个文本看待外部世界和内心世界的特殊眼光和角度。儿童视角,指的是让儿童来担负观察感知和叙述的角色,通过儿童的眼睛去观察世界,以儿童的口吻,对世界作出符合儿童思维方式和价值取向的揭示和审美评价。小说的叙述调子、语言、结构及心理意识因素等均受制于作者所选定的儿童叙事者。著名语言大师托多罗夫指出:“构成故事环境的各种事实从来不是‘以它们自身’出现,而总是根据某种眼光,某处观察点呈现在我们面前。??视点问题具有头等重要性确是事实,在文学方面,我们所要研究的从来不是原始的事实或事件,而是以某种方式被描写出来的事实或事件。从两个不同的视点观察同一个事实就会写出两种截然不同的事实。”[1](P65)正所谓“横看成岭侧成峰”,独特的视角选择有可能取得特殊的效果。
作为中国现代小说的奠基人,鲁迅的小说以“表现的深切和格式的特别”震惊文坛。“格式的特别”意味着艺术形式和表现手法的创新,叙述视角的全方位创新是其中一个很重要的方面。在此,本文想就鲁迅作品中儿童视角的运用及由此带来的独特的文本效果作一分析。
钱理群先生曾指出鲁迅有意设置“无知者”视点来写小说。这里的“无知者”视点即指“儿童视角”。的确,鲁迅的不少作品都开创性地运用了儿童视角。如鲁迅的第一篇作品《怀旧》(文言小说)用的就是儿童视角。在小说集《呐喊》中,《孔乙己》、《故乡》、《社戏》都设置了儿童叙事者,而在他的回忆性散文集《朝花夕拾》中,更有许多篇幅以童年的“我”来叙述故事。
儿童视角大致可分为回溯性叙事中的儿童视角和假定性叙事中的儿童视角及准儿童视角。所谓回溯性叙事中的儿童视角是指成人作者依据童年回忆来结构视角,作品内容主要来自于儿时的记忆,童年的回忆,其中的儿童形象即第一人称经验自我,如鲁迅的《故乡》、《社戏》等;如果作者在文本中假定一个孩童作为戏剧化角色,而其中的情节来源与作者的童年经历无关,即形成假定性叙事中的儿童视角,如《孔乙己》等。还有一些作者选择一些有儿童气质的弱者或傻子、疯子的视角作为叙事的角度,他们在文本叙述形态上与儿童视角有着基本相同的功能,我们暂且称之为准儿童视角。不论是回溯性叙事中的儿童视角还是假定性叙事中的儿童视角以及准儿童视角,鲁迅在创作中都进行了开创性的尝试,并由此带来了独特的文本效果。
二、回溯性叙事中的儿童视角———一个温情、诗意的鲁迅
童年是一个人生命的初始阶段,是全部人性展开的起点,童年经验可以对一个人的一生产生深刻的影响。所谓童年经验,就是指“一个人在童年时期(包括从幼年到少年)的生活经历中所获得的心理体验的总和,包括童年时期的各种带有情绪色彩的感受、印象、记忆、知识、意志等多种因素。”[2](P84)作家童年经历对创作的影响有时是决定性的,童年经验作为先在意向结构对创作产生多方面的影响。一般地说,作家面对生活时的感知方式、情感态度、想像能力、审美倾向和艺术追求等,在很大程度上都受制于他的先在意向结构。对作家而言,所谓先在意向结构,就是他创作前的意向性准备,也可理解为他写作的心理定势。根据心理学的研究,人的先在意向结构从童年时期就开始建立。整个童年的经验是其先在意向结构的奠基物。就作家而言,他的童年的种种遭遇,他自己无法选择的出生环境,包括他自己的家庭,他的父母,以及其后他的必然和偶然的不幸、痛苦、幸福、欢乐,??社会的、时代的、民族的、地
1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