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当代中西方中小学美术教育之不同
作者:叶潇筱
来源:《读写算·基础教育研究》2016年第12期
【摘 要】十九世纪末,中国在血与泪之中开始了现代化的进程,现代化即是全面向西方学习的过程。徐悲鸿、李叔同等人前往法国、日本等地学习西方美术。在西方美术教育的影响下,中国也开设了专门的美术学校,综合类、师范类学校也开设了美术课程。在当代中小学教育中,美术成为了一门与“德、智、体”并列的必修课程。但由于中国现代化的时间还不长、国民观念参差不齐、曾照搬前苏联美术教育模式等原因,在中小学美术教育上相较于西方还有较多不足,本文期以能从对比中找到改进的方向。 【关键词】中小学教育 美术教育 中西对比 引言
美术教育诞生于何时,并无明确史料记载。但它势必是与人类美术起源同步[1]。从考古资料来看,中国最早的绘画作品出现在新石器时代的彩陶和岩石上——各种纹饰图案和简单的象形图案。西方最早的绘画则是出现在旧石器时代晚期的洞窟壁画。不管在我国还是西方,在相当长的时期内,无论是宗教绘画还是器物的图案,最终都是为了实用。基于这个目的,美术教育以父子相承、师徒相授为两大途径。中西都曾有“行会”,即绘画作坊,学徒先给师傅打下手,慢慢“偷学”机要,逐渐成长为“良工巧匠”。但是中西亦有不同,在中国与工匠画并行的是文人画,文人画地位在十世纪之后迅速提高。文人画是文人士大夫将笔法植于绘画,不求形似,逸笔草草直抒胸臆。文人画的教育多是通过临习画谱和“师造化”(写生)。西方文艺复兴之后,艺术摆脱了宗教的束缚,艺术家亦不再是行会的学徒,走进了学院,开始以科学的视角学习绘画。在二十世纪五十年代之后,美术课程在中国中小学成为了必修课程,但是中国较西美术教育依旧有较大差距。 一、对于“美育”重视程度的不同
西方宗教改革以后,教育不再被宗教所垄断,教育史开始了新的一页。教育家的教育思想也日渐丰富,他们从“教育”本身的发掘了美育对于人的教育意义。被称为“近代教育之父”的十六世纪教育家夸美纽斯在他的《大教学论》一书中提倡“周全的教育”[2],这其中便包括美育。卢梭、康德、皮亚杰也都注意到审美在人一生中的作用。德国美学家朗格认为,一个国家的国民的艺术素质是商业竞争中的重要因素。十九世纪,西方建了很多美术馆,美术馆承担起了对包括中小学生在内的国民进行美术教育的职责。1987年,法国以立法的形式将美术教育固定下来,法律规定,小学每周不得少于两节美术课,初中不得少于一节。总得来说,西方国家对于美术教育比较重视,他们对中小学美术教育的重视旨在培养国民的审美水平、个人修养、对世界历史的了解。在二十世纪初的中国,王国维在《教育之宗旨》一文中说:“盖人心之动,无不束缚于一己之利害;独美之为物,使人忘一己之利害而入高尚纯洁之域,此最纯粹之快乐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