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律的残酷和虚伪。与此相反的是,恶少亚雷在乡野称霸,为非作歹,无耻调戏进而强奸苔丝,造成苔丝一生的不幸,社会并没有主持公道对其绳之以法,而是让其逍遥法外。而当他被苔丝杀死以后,法律便立刻为他惩罚了杀人者,维护量所谓的“正义”。其实,资产阶级的法律毫无正义可言,它“是以维护剥削阶级的利益和承认压迫人民的权利为前提的,是为巩固其反动统治服务的”。以亚雷为代表的社会恶势力座椅敢于胡作非为,屡设圈套欺凌孤苦的苔丝,是因为有资产阶级的国家机器做后盾。苔丝作为农民阶级的小人物在为资产阶级服务的法律面前是不可能的到公证的。
二、命运因素
(一)哈代思想上的悲观主义对苔丝的影响
苔丝的命运悲剧来自作者哈代的命运观,这是批判现实主义大师哈代的悲观主义世界观与社会观局限性的表现。哈代认为,盲目的偶然性是宇宙活动的本质,命运之网由偶然性编结而成,人们命中注定的各种偶然事件凑成了悲剧情势。正是这种奇妙的关系才使人物性格与悲剧性的命运联系起来。哈代小说中的主人翁常在接近幸福的时刻,突然不幸就降临到面前。苔丝的医生就充满着戏剧性,大量巧合的情节因素构成了苔丝命运向悲剧方向转折的契机,命运一步一步将苔丝推向悲剧的结局。每一次的转折又都使他向毁灭的深渊落一层。这种偶然性固然是许多社会必然性与自然必然性的交叉点,但一连串的必然性则是哈代构思的结晶和他悲观主义宿命论发展的轨迹。这是作者思想的局限,也是作者揭露批判社会黑暗面的艺术手段。
(二)苔丝的宿命论倾向
苔丝性格中宿命论的影子也是导致苔丝悲惨人生的一个因素,。当苔丝第一次到亚雷家认亲时,在回家的路上,被玫瑰花刺了前胸,便“人为那是个不吉利的征兆”,为她的人生蒙上一层阴影,当苔丝试穿新婚礼服时,脑子里浮现出的是“曾经失节的妻子,穿上它不会合身”的民谣,她因此而心情沉重。洞房墙上的祖先画像让她感到不祥之兆,并想到劳伦斯神父的一句话:“这种狂暴的欢乐将会产生狂暴的结局。“这一切都让苔丝觉得好运气与自己无缘,宿命论思想吞噬着苔丝与生活抗争的勇气,削弱了她的斗志,使她经常陷入悲叹之中。
(三)神秘力量左右着苔丝的命运
5
小说中不时出现一些什么因素,关键时刻神秘力量总是将小人物们的命运一步步推向悲剧的结局。无论是主人公怎样反抗都难逃厄运,如德伯家神秘的马车、令人恐惧的十字路标等,这些似乎都表明苔丝的悲剧是命中注定的。
三、性格因素 (一)善良纯洁
苔丝在性格上最大的特点就是善良纯洁,但她的纯洁善良易受到社会龌龊虚伪的摧残;她的无私和自我牺牲精神给邪恶的势力以机会;而她自身追求纯洁和坦诚也使她与幸福失之交臂。老马死后,任劳任怨的苔丝来到养鸡场,这就为被亚雷引诱留下隐患。在遭到同伴嘲讽的情况下,她竟跳上亚雷的马,她的纯洁、她的心灵不设防使她步入了危险,而在天已黑、树林中无其他人的环境中,她竟没有意识到亚雷这个花花公子的巨大危险。在新婚之夜,纯洁的本性使她不顾母亲的反对将自己的过去告诉了克莱尔,结果却遭到丈夫的遗弃。最后,她拿起武器投向诱骗她,摧残她的恶魔亚雷,自己最终被处死。
(二)软弱
叔本华认为,个性在我们生命的每一刻不停地工作,它使我们在面对生命中不同问题或抉择时做出这样或那样的选择,并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我们的命运。苔丝也是如此,虽然导致她悲惨命运的外在原因很多,其自身性格的弱点却是最根本的内在决定性原因。由于苔丝出生于一个农民家庭,残存于农民身上的某些旧道德和宿命观点使她在反抗传统道德时表现出软弱的一面。她自失身之后永远怀着一种犯罪感、内疚感、自卑感。一遇到这类问题就使她畏缩退让,正是这种心态让她一再拒绝克莱尔的求婚,使她内心陷入极大的矛盾中。在克莱尔不能原谅她时,她的自卑感更加明显,不断地解释请求,甚至表示愿意做他的奴隶,只要他愿意跟她生活在一起,甚至愿意为了他的利益而死。苔丝本来是一个勇敢坚强的农村姑娘,但被亚雷玷污后,“她认为自己是一个闯入圣洁者殿堂的罪人”,”不知不觉地把自己当着淫妇、坏女人、堕落的女人“,这种自我折磨增加了她的不幸和痛苦,当她与克莱尔坠入爱河时,她品尝的更多不是快乐,而是害怕、不安、羞愧和歉意,表现出极度自卑,觉得自己不配得到他的爱情,所以面对克莱尔的屡屡求婚,她是屡屡退让,在终于答应了求婚之后,又迟迟定不下婚期。所有这一切说明了苔丝的软弱,似乎她生来就是有罪的,生来就是饱受折磨和承受
6
痛苦的,甚至当克莱尔背弃她后,她也在默默地将一切归罪于自身,任凭命运对自己的作弄。
7
结论
纵观全文,悲剧的命运不仅局限在苔丝身上,更多是英国社会下层阶级女性的悲剧。这样的命中注定既有社会的因素,也有其自身因素,毁灭成为了必然,可以称之为资本主义时代的产物。悲惨的结局无不让读者萌生怜悯之心,激起人们对社会邪恶势力的痛恨,也让人们从真正意义上看清资本主义的嘴脸。
8
参 考 文 献
1. 孙法理译.苔丝[M].北京:译林出版社,1993.
2. 张世君.《德伯家的苔丝》鉴赏[M].重庆:重庆出版社,1999.
3. 徐海波,Analysis of Tess’s Character[J].语文学刊(高教·外文版),2007(6). 4. 张玲. 《哈代》[M]. 北京:华夏出版社,2002.
5. 张中载. 1987.
9
[M]. 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托马斯哈代——思想与创作》
相关推荐: